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回望百年路:中国共产党在泸州的辉煌历程与深刻启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4 20:49:10 浏览次数: 【字体:

回望百年路

——中国共产党在泸州的辉煌历程与深刻启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和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浴火重生,在建设和改革中砥砺奋进,最终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望党领导泸州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穿越历史烟云,把握历史规律,感悟历史启示,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泸州新征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奋斗和光明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泸州铸就的雄壮史诗

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间,泸州长期是各派军阀争夺割据的战略要地。1919年,四川部分税捐成为当地驻军军饷,赋税一年数征和连年预征,民众苦不堪言,风雨飘摇的泸州酝酿着一场社会变革。

近现代史上的泸州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后,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傅钟、穆青、李大章、陈愚生等一大批泸州杰出青年前往欧洲、日本等地勤工俭学,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毅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学成归国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者。

在泸州这块红色土地上,朱德等仁人志士追求革命真理,探索救亡图存,最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1916年,护国讨袁战争开始后,朱德接蔡锷命令,率护国军先锋队攻打并成功击溃纳溪棉花坡之敌,为胜利奠定了基础。朱德以“勇猛善战、忠贞不渝”一战成名后进驻泸州。1918年,朱德作为驻军首脑兼领川南师范学校监督衔,给川南师范学生颇多思想影响。1919年在北京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川南,朱德在泸州家中成立学习小组,开始只限于军中小范围,后来发展成为泸州较大范围内有自由思想的人们聚会的场所。朱德在泸州时期处在28岁至34岁的年龄,正是由青年到中年过渡的阶段,风华正茂的年纪与救国救民的抱负相结合,必然会逐步结出成熟的果实,并带动引领他周边同样在寻找光明前途的人们。

2017年6月20日,航拍护国战争纪念馆(图片来源: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政府网)

1922年1月,应聘到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教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率领川南师范学校寒假师生巡回讲演团,到川南各地宣传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思想,启发民智。从1922年1月上旬开始,历时一个多月,行程千余里,恽代英讲演20多次,川南成千上万的民众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种下觉悟的种子,也让师生们体验了普通民众的疾苦,为川南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实际考察,学生们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社会活动能力。

恽代英还组织师生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根据这次调查撰写《四川合江县农民状况》,发表在《中国青年》1924年3月号上。1922年5月4日,恽代英在川南师范师生中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每星期举行一次活动。恽代英把自己翻译和保存的马克思著作向会员们介绍,指导他们阅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逐步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位于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内的恽代英塑像(图片来源:川南号)

1922年5月28日,在恽代英安排下,余泽鸿、张霁帆、曾润百、陈江、陈泽煌、李元杰6名学生齐集泸州城西的忠山凉亭内,秘密召开青年组织成立会议。恽代英庄重宣布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6月初,团支部陆续从泸县各校进步青年中吸收一批骨干分子入团,如徐经邦、李求实、李龙骧、唐秋帆、王彦家、金昊生、刘元、何久璋、李林魁、任世俊、杨辉、郑国猷、梁业广等。团支部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1922年9月底,恽代英从上海回到泸县后,根据团中央指示,将泸县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扩展为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月3日,成立不久的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给团中央高君宇写信,请示关于团地方执行委员会等一系列问题。经恽代英介绍,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建立联系。1923年1月27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第27次会议,正式议决承认泸县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其直接领导下的地方团组织。有了团中央指导,泸县青年的革命活动更加有力地开展起来,其影响辐射川南,为中共党组织在川南的建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

1926年6月7日,中共重庆地委委员、团地委书记童庸生,从宜宾到泸县,在检查共青团组织情况、出席各级会议后,决定将泸县团员中年龄较大、工作能力较强的一批骨干分子转为中共党员,并宣布中共泸县党支部成立,首任支部书记为曾润百。这是泸州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属中共重庆地委领导。1926年11月,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中共重庆地委决定将中共泸县支部扩建为中共泸县特别支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泸州的建立,使泸州及川南地区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形势从此进入崭新历史时期。

童庸生(左二)与吴玉章(左一)、杨闇公(右一)等人合影(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1926年12月1日,由中共重庆地委策划领导支援北伐的泸顺起义爆发。中共泸县特支积极行动,以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的名义组织市民、学生支援起义部队,开展宣传工作。中共泸县特支书记曾润百在泸州做好迎接刘伯承的准备。1月下旬,刘伯承抵达泸州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中共泸县特支配合起义总指挥部成立的十个主要由学生组成的政治宣传队,分赴泸县所属十大乡镇宣传国民革命和泸州起义,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重庆“三三一”惨案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川黔联军围攻泸州。刘伯承指挥泸州守城战,川南师范学校、泸县中学、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中共泸县特支组织下组成守城队,慰问伤病员,到前线昼夜开展对敌宣传,帮助起义军作战。大革命运动后期的泸州党团组织在参加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泸顺起义严峻考验面前,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泸县档案馆里珍藏的刘伯承到达泸州之后张贴的《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布告》(图片来源:泸州广播电视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四川党组织领导全省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由党中央派回四川工作的泸州人穆青曾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书记,并以特派员身份指导1928年9月川南特委泸州沙湾会议,主持总结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和农村武装斗争经验教训。在万县地方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曾润百英勇就义。

四川是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之一。中央红军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泸州地域,转战54天,召开了“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和白沙会议等重要会议,发生了攻打云庄、镇龙山奔袭战等重要战役,还有“营盘山上橘子红”“三个铜板”等爱民故事。红军在泸州境内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泸州地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红军光辉的革命事迹,一直是教育川南后代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龙欣雨 摄(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期间,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为配合红军战略转移,发动合江石顶山武装起义等。中央红军在古蔺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等地四渡赤水离开川南古叙,经贵州、云南向川西北转战后,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继续坚持在川滇黔边区艰苦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

1939年1月,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出大批党员进入“抗敌后援会”工作。泸州城区人、刚入党不久的中共党员李青林积极组织抗敌后援会戏剧组、歌咏组的活动。1939年9月11日,泸州城区被日本飞机轰炸,北半城一片焦土。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通过“后援会”中的地下党员,组织兵工厂、商店、学校的职工、师生冒着敌机的炮火,抢救受难群众生命财产,到医院和难民临时驻地进行慰问。李青林组织30多人到小市和南城慰问被炸伤的群众,并给伤病员喂饭、换药等。李青林是党领导的泸州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的杰出女性。

大约从1942年开始,川南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中共川东特委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上下级关系。1942年,廖林生在叙蔺宋三县党组织中贯彻中共中央南方局“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社会化、职业化、合法化)原则,要求每个党员都要学会一种独立谋生的技能,结交十个朋友,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以社会职业作掩护,努力学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1944年秋,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党员、泸州人刘国瑞、袁彬夫妇经过一年多创办的“泸南中学”,为党在川南一带开展活动提供了可靠的隐蔽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川南工委划归川东临工委领导。1948年4月和6月,川南工委机关和川东党组织先后遭到破坏,川南工委机关迁往荣昌,川东临工委决定把荣昌、隆昌、永川、江津等地党组织划归川南工委领导。1948年10月,川东临工委将川南工委改为川南一工委,书记为廖林生。1949年7月,在川南一工委领导下,先后成立江津、荣昌、江安、古蔺、泸县五个中心县委。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大西南,泸州各地党组织在组织上、思想上对自身进行整顿和巩固的同时,制订“迎接解放、策反护城、配合接管”一系列措施,使工厂、电厂、仓库和重要设施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在护城斗争中,保护了银行、邮局等重要部门和粮食、汽油等重要物资,控制了重要机构和交通要道,利用社会关系稳定人心,争取地方武装维持治安秩序。1949年12月1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川南各地,开展接管建政。人民政权在泸州的建立,标志着泸州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泸州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革命先辈为实现崇高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恽代英在泸州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时最早的一批十多个团员中,余泽鸿、曾润百、张霁帆、陈泽煌、陈江、徐经邦、李求实、王彦家、梁业广等先后为革命牺牲,泸州籍先烈穆青、陆更夫、刘雪亮、许邦宁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泸州籍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李青林、刘国志、成善谋、刘振美等在重庆英勇就义,他们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中,用生命铸就对党的忠诚,用鲜血践行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树立了一座座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不朽丰碑。

革命和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泸州谱写的豪迈华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川南全区各地迅速建立并不断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农村开展征粮剿匪、土地改革,在城市平抑物价、救济失业工人和灾民,在全社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期间,全区人民纷纷捐款捐物,积极参军奔赴前线,涌现出欧文辉、李翰章等一批全军功臣和英模,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泸州是中共川南区党委和川南行署及泸州地委、专署所在地,党团结和带领川南全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探索过程中遭遇过一些曲折,但始终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拨乱反正、矫正航向,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川南行署办公楼(图片来源:泸州日报社)

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泸州专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一化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后在全专区普遍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为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泸州专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五”期间,泸州专区的国民经济发展,除从各方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外,主要任务是重点发展地方工业和交通事业,组织农民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相应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经全区人民奋发努力,“一五”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1956年,全区地方国营工业提前一年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粮食生产方面,把扩大复种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各地进行双季稻试种,“一五”期间在泸州全专区适种区逐步推广。

从1964年开始,泸州境内的三线建设以发展机械、化工、国防工业、能源和交通为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在四川开展以泸州为主战场的石油会战,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1965年,中央关于加强“大三线”建设的指示下达后,石油部党组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对四川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组织勘探大会战,以适应内地三线建设要油要气的需要。川南矿区共经历了1965至1969年、1970年至1977年、1978年至1990年三次油气勘探大会战。通过不断开发和科技创新,至1979年,采气达29.1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川供气量的一半以上。川南矿区的天然气开采,为满足国家三线建设需要以及四川省内工农业生产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1966年10月1日,泸州气矿在井喷大火中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抢救国家财产的32111钻井队英雄集体,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机械工业建设以“长三厂”为主,即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化学工业以天然气化工为主体,有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西南化工研究院、四川天然气化工厂等行业内比较有影响的化工企业。国防工业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泸州化工厂、川南机械厂和火炬化工厂。

泸州人民全力提供人力和物资支援,千方百计做好后勤保障,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建设中的众多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泸州,从根本上改变了泸州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状况,增强了经济实力,为泸州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泸州城市建设的改造和发展。当年建设的许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在泸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泸州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只有继承和弘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才能心怀“国之大者”,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中体现担当作为,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

改革和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泸州谱写的豪迈华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泸州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1983年四川省辖泸州市建立后,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以酒业、化工、机械为三大经济发展支柱,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泸州的建设步伐。40年来,党领导泸州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行了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城市综合改革,提出“科教兴泸”,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特别是作为泸州历史悠久传统产业的白酒产业的挫折教训、探索实践、创新发展等,解放和发展了泸州的社会生产力,使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紧跟全国和全省步伐,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3年以来,在“两化”互动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下,加上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泸州市三区四县由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已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泸州市先后实施了“天长地酒”“煤电路化港”“四个四”“156”“六个突破”等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40年来,泸州从一个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仅有几万人的川南小城,发展成建成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52万人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均GDP实现“千元、万元、两万元、三万元”四级跳跃,人均水平大幅跃升。改革开放以来,泸州支柱产业发展经历80年代的化工、机械制造和酒业三大产业,90年代形成白酒、化工、机械、能源四足支撑的产业结构,到现在着力打造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泸州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泸战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进入21世纪,市委、市人民政府形成以“工业强市”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开展国企改革攻坚,在历经大树硫铁矿破产、郎酒集团改制和长工集团分立重组三个标志性战役后,积极推动泸天化集团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郎酒集团、泸州老窖集团等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和内部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泸州工业持续增长增添后劲。编制“三个规划”,通过“五个一批”的实施,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品牌,带动整个白酒产业加快发展。深化所有制结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泸天化

泸州改革开放的恢宏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紧跟四川全省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奔康和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泸州擘画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涝灾害等风险挑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推动各领域取得新突破,持续书写泸州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新篇章,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泸州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泸州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泸州市积极争取国家在泸布局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9公里;泸州云龙机场开通航线50余条,2020年旅客吞吐量162万人次,排名全国第63位;泸州港2020年1-6月实现集装箱吞吐量8.13万标箱,是四川第一大港。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有力有效,高质量完成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老城区改造提升、“两江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农业八大特色产业持续推进,酿酒高粱、荔枝、龙眼、再生稻的面积、产量均列全省第一位。泸州市39.9万贫困人口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叙永、古蔺、合江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泸州云龙机场(图片来源:泸州日报)

2020年,作为四川南向毗邻重庆的地级市之一,泸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向成渝双城发展、双向发展的态势,联动川南渝西兄弟城市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加快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的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内陆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只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知从来,方明所去。我们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融入新发展格局,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为推动泸州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努力奋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