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狮子村的变迁——春雨润物细无声‖陈景刚

作者:陈景刚(绵阳市成绵路小学教育集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09 19:48:45 浏览次数: 【字体:

狮子村的变迁

——春雨润物细无声

陈景刚

狮子村是我的老家,绵阳市的一个小山村。今年清明前,我回到老家挂坟(扫墓)。

在去挂坟的路上,远处传来的是村里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耳旁的声音,则是我哥絮絮叨叨的家常话。他说狮子村和回龙村合并成狮回村了,他们一起投票选出了新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原来的书记落选了。我问他们为什么选现在这个书记?他说现在的老百姓都知道如何选出自己称心的“领头羊”,这个书记做事认真,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谁家有个困难,他都会去主动帮忙,田间地头随时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我哥50多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我想他说的应该是可信的吧。

在我印象里,狮子村很破败。小时候家里穷,很少吃饱过,穿的衣服裤子都是哥哥姐姐淘汰了的。我在家里排行老四,可想而知,这些衣服传到我这里早已是补丁重补丁了。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总爱把不穿的旧衣服拿回家,交给哥哥穿。现在农村条件好了,他再也不需要这些旧衣服了,自己穿的很时尚,完全看不出来乡下人的样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那年,我开始读小学。学校就在大队所在地。教室几面透风,遇上下雨天,总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就更惨,孩子们缺少加厚的衣服和秋裤,手脚包括耳朵,全是触目惊心的冻疮。学校的老师却很认真,我的班主任邓老师是一个满头白发的矮小老头,在他的耐心启蒙下,我居然完成了小学学业,又有机会读了高中、大学,现在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每次回家,想起他的时候,触景生情,心中还充满感激。我哥说,现在村上已没有小学,村上的孩子都到镇上去上学,和城里的孩子享受着平等的教育机会。党中央推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的农民有知识、有文化,不再是文盲的代名词。我哥那些年没怎么读书,后来自己学会安装水电、木工和装修,现在的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哥背着祭品,佝偻着背,在我前面缓缓前行。哥在家排行老二,这个背也许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的。打我记事的时候起,哥和我姐就是家里的劳动力。为了这个大家,早早地辍了学。那时候,我们生产队队长有一个喊话筒,每天天一亮就在对门梁子上吆喝“出工了”。全村的老少爷们一起拿上农具出工的画面也成为那个年代别样的风景,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我读初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村陆续实行包产到户,家家户户打破吃大锅饭的弊端。我们家因为人多,也分到好多亩地。我清晰地记得那是1984年,秋天收获的季节,看着院子里堆满的1万多斤稻谷,穷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初春刚过,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哥和我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陶醉在怡人的花香里。我小时候,可没这么好的路。上小学的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家里没有多的鞋穿,这种天气我们都是赤着脚去学校。后来初中只有到镇上去读,每一周我都得背着背篼,带上生活用品,步行15里路。个子小小的我,常常觉得上学路是那么的遥远漫长。后来家里有了自行车,为省车省鞋,一般都是打光脚板把车扛到公路边,然后在沟边把脚洗干净,再骑车去上学。前些年,党中央实行村村通政策,家家户户门口都通了水泥路。哥也有了两辆摩托车,出门上街方便多了。那种推着人力鸡公车去卖猪和粮食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自己也都买了小汽车,可以经常回老家看望父母。爸爸妈妈年龄大了,听说每年还有养老金补助,生病住院还有大病医疗保险。得益于国家这些极好的惠民政策,他们真正可以做到安享晚年了。

在坟前,哥自言自语地和去世的婆婆爷爷说着话,叫他们放心,说我们现在过得都挺好。远处山坡上,几头牛在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起头来四处张望一下。它们也许很诧异,以前一到农忙就累得要死要活,现在怎么没有它们的活干了。是啊,它们不知道农村很多地方都已实现了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全都用机器代替。我想,它们也为农村操劳了这么多年,也该好好享受下晚年生活了。

临近中午,阳光正好,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起了炊烟,饭菜香味随着和风扑鼻而来。村上的高音喇叭正播放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一片热闹而祥和的气氛弥漫在老家的田野上。狮子村几十年的画卷在我脑海里快速播放,和眼前的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正在以一种肉眼可以察觉的变化改变着。在这片热土上的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只要踏实肯干,乡村振兴对我们的家乡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党的农村政策正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世间万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景刚(绵阳市成绵路小学教育集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