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刘诗白:以经济兴邦 有中国自信
本文载《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刘诗白
以经济兴邦 有中国自信
刘诗白,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79年提出所有制变革,成为我国所有制形式发展的理论预言;1988年开始投身银行企业化革命,将我国金融体制变革变为现实;2001年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超前研究。他年轻时以经济兴邦、探索中国道路为己任;在鲐背之年仍旧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荣膺“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最具标志性风云人物”称号;入选“建国60周年四川省杰出贡献经济学家”“2011成都全球影响力人物”。2017年9月28日,刘诗白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来自时代的召唤
经世济民的梦想
1937年8月,刘诗白一家为躲避日军战火, 从上海逃往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这一年仅有12岁的刘诗白,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残酷。这让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刘诗白萌生出“救国兴邦”的念头。
受母亲熏陶,刘诗白常常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诸笔端,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诗歌。这些激昂的文字在少年刘诗白眼中是无限的爱国热情。中学之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大后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抗争思想风起云涌。青年刘诗白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读鲁迅、巴金的著作,读《新华日报》和解放区出版的革命书刊, 读左派学者的哲学、社会科学论著,被如火燎原般传播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深深地吸引。
刘诗白坐在书房接受笔者采访,身后的书架上摆满老照片
刘诗白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川军的足迹遍布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国捐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这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意识到激昂的文字和一腔热血只是纸上谈兵,行动起来才是当下所需。中国人想要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必须先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而学经济是最好的报国方式。
1942年,刘诗白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他发现身边的老师、同学思考的问题都是关乎民族解放和国家兴亡的问题。从此,他沉寂下来,开始探索如何成为一个“经世济民”的经济学家。
不管做什么
都是为了中国的振兴
刘诗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研究者,中国三大产权理论流派代表之一。他发表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论文和专著, 在我国学者中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这一理论。2008年,刘诗白荣膺“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最具标志性风云人物”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刘诗白开始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尝试对国内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改革, 将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此时,刘诗白意识到,自己作为理论工作者,要解决人们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中的问题,必须有前瞻性,拿出创新理论。
2008年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年10大最具标志性风云人物”
刘诗白主张构建新的产权制度。他说:“改革的核心是国有经济,要把中央计划体制变成商品经济。”针对如何盘活国有企业这个问题,他的设想是让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让企业拥有独立支配的财产权。
当时的新闻舆论评价这一主张是“搞活我国国有企业的突破口”。对于这一赞誉,刘诗白十分谦虚。他说:“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有先有后,我不过属于思想转弯较早的人而已。”20世纪80年代初,刘诗白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结论。他提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应该是“不完全的”,为“把统收统支、吃国家大锅饭的国营企业改造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在当时属于具有超强前瞻性的新观点。1981 年,在成都召开的首次全国所有制理论讨论会上,刘诗白提出“三性”观点,即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多层次性。这些理论 观念预言了21世纪初我国所有制形式的发展。
刘诗白提出搞活国有企业要从国有经济整体着眼,要推进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1985年,他在全国人大提出建立货币委员会;1990年,他提出的“缓解市场疲软十策”等提案被决策部门高度重视并采纳。而我国现今的金融体制改革就是根据刘诗白在1988年提出的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设想基础上实施的。
1988年4月1日,《金融时报》报道,刘诗白等42位人大代表联名提议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
刘诗白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在 2001年以来陆续发表“论科技创新劳动”“论科学力”等科学论文。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刘诗白提出重要思路:政治经济学要拓宽研究范围,除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经济运行机制和精神生产;强调加强数量分析,借鉴西方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财富的最大增值、合理分配、优化使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主题。
实干治学 杏坛执鞭
刘诗白不仅是一名成就卓著的经济学家, 还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辛勤园丁。从 1951年至今,刘诗白已在西南财经大学从事教育工 作60年。1985—1990年期间,刘诗白担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一职,此后任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工作认真负责,大力开拓创新。在他任校长期间,西南财经大学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声誉大为增 进。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评价刘诗白说:“他是首位打开校门的校长。”
“学堂,最近如何?”这是刘诗白每次从外地回来问的第一句话。从事教学工作时,刘诗白常常需要出差。除利用休息时间从事实践研究,深入调查各地的工厂、农村之外,他还到国外考察和讲学。回校后,他会与师生分享在外面见到的新鲜事物,增长大家的见识。此外, 他还经常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提醒他们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刘诗白教授
在刘诗白看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宏伟,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加层出不穷,从事研究的条件也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他建议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要立足新实际,探讨新理论”,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做大学问,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大问题。
刘诗白不囿于过往成就,至今仍在经济学领域继续开拓创新,以解决改革创新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更不是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既发挥市场基础调节的作用,又有效发挥政府的职能,既重视效率又讲求公正。”他认为,今后的重要任务是基于我国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
在刘诗白看来,我国走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道路是全世界的典范,我们需要把这条道路走得更好更开阔。他说:“中国已经富起来,特别是这5年,祖国日益强大,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向全世界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还在增大。现在我们有条件在文化上繁荣起来, 成为文化大国,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创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代的伟大重任落在我们的头上。”
( 本文载《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