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1-06-22 08:25:1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6月15日,重庆市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承办。会上,12位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阐释党的百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引导干部群众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本报对12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摘编,与读者共享。

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的制胜法宝

黄蓉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条宝贵经验在于党始终保持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拿起“自我革命”这一锐利武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政治锻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成为世界上长期执政的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领导推进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这为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锻造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行方向。

“自我革命”思想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自我革命”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警惕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着勇于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毛泽东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们党也犯过严重错误,但是错误总还是由我们党自己纠正的,不是别的力量来纠正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革命”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制胜之道。

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有力制度保障。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党把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党进行自我革命,要以民主集中制为制度遵循。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离不开“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各项具体制度”。如此,才能更好地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

(作者系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新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科技竞争的严峻形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应然选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需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协调为追求、以绿色为标尺、以开放为视野、以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引领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发展着力点。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科学指引下,我国在重大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和产业研究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科技创新为疫情防控、生产恢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打赢了一场科技防疫的攻坚战。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科技竞争的重大风险挑战,应对科技创新短板弱项,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我们亟需在提出原创理论、解决前沿科学难题、引领前沿科学发现方面有所作为,实现科技领域跨越式发展,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协调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式选择。科技创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要加快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在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在有效协调区域联动、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效益。绿色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模式选择。科技创新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引领科技创新,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科技创新在破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核心任务上实现重要突破,引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开放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我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要以全球视野谋发展,积极参与世界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攻关,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领域,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共享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选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使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要聚焦人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扶贫、生命健康等领域,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百年传承

朱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百年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伟大革命精神。

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首先要从历史逻辑上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局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其次要从理论逻辑上领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来源。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深深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形成的文化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形成的重要思想指引。再次要从实践逻辑上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的伟大实践。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出的革命精神,不仅吸取和内化了生成环境的特殊禀赋,也展现了党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伟大实践的精神风貌。

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核。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百年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不管前进路上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定能够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优良的工作作风。革命和建设的紧急关头之所以能够实现重大转折,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永续发展和不断前行的内生动力。对“伟大斗争”的借鉴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政党,在斗争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蕴含着中国革命斗争的智慧与力量,对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伟大工程”的启示作用。党的百年历程留下的丰富建党精神和党建思想,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伟大事业”的激励作用。革命精神蕴含丰富的“创业精神”,对新时代推动“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伟大梦想”的感召作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百年伟大实践孕育出来的革命精神对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感召作用。

(作者系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从党在重庆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徐塞声

重庆的百年沧桑巨变,是中国共产党苦难和辉煌历史的生动缩影。在庆祝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顾党领导重庆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透过历史烟云把握特点规律,感悟峥嵘岁月获得智慧启迪,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在重庆历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在重庆的历史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庆的战斗经历和伟大功绩;高度赞扬重庆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指出“狱中八条”对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仍然具有很深刻的警示意义,提出党员、干部要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运用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形成了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在重庆历史的重要论述,关键是要用好重庆的红色资源,服务党的建设和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关键是要学好党在重庆的光辉历史,深刻把握党在重庆历史的基本特点,贯通历史和现实,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准确把握党在重庆百年历史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充分体现了重庆的实践特色,呈现出重庆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是敢为天下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既坚定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又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在重要关头扛起时代重任、勇立时代潮头,开拓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二是牺牲奉献重。百年来,在重庆有16000余名革命英烈先后牺牲,涌现出赵世炎、王良、江竹筠、王朴、陈然、邱少云等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三是历史影响大。重庆谈判、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两次直辖、三次计划单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彰显了重庆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四是红色资源丰。100年来在重庆有大量重要的党史人物和事件。党在重庆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和档案文献。五是精神价值厚。红岩精神、三线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黔江精神、下庄精神等精神财富,丰富发展了巴渝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宝库。

深刻领悟党在重庆百年历史的重要启示。回顾党在重庆百年历史,可以为我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提供重要启示。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立场。三是增强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是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四是弘扬奉献精神,凝聚人民伟力是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力量。五是加强党的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中特中心市委党史研究室分中心主任)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姚树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重新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工业化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里程碑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起点。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为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础。农田水利建设、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土地制度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体系及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和制造业国家。40多年连续不间断经济快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展现。

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马克思关于“资本无限累积”导致财富分配不均是贫困长期存在根源的科学论断,正确引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奋力前行。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重经济增长与扶贫开发并举。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衰退和贫困发生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但中国共产党消灭绝对贫困的决心毫不动摇,动员全党全国力量,一边严防严控,一边落实脱贫攻坚工作,直到最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动力和信心。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包括世界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许多国家在这些危机中衰退甚至倒下,中国经济却表现得更加强劲,在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教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形成鲜明对照。中国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成果,更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起点,为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劲的动力和信心。

(作者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坚持用“三个史观”深悟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樊伟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首先要解决好历史观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三个史观”看百年党史、学百年党史、悟百年党史,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用正确党史观看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感悟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不懈奋斗,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展开的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就要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以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看待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避免用片面的、主观的、零散的方式分析历史细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更好凝聚共识、弘扬正气。

用大历史观看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感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树立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看得更清、追得更远、思得更明、悟得更透。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缔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在百年接续奋斗中,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独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奇迹。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

用唯物史观看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是真正的英雄。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真心拥护下,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人民战争,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深扎根人民,广泛动员人民,通过凝聚、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市中特中心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者

周勇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了敌后战场直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还“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发挥了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关键作用。

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历史地位。抗战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领导抗战的政治力量必须团结全国民众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缺乏充分动员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决心和能力,因而不能担负起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抗日主张和政策反映民心,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支持。时代把团结全民族抗战的重担放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整体上,中国共产党把握抗战演变的宏观走向,指导全国抗战。在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大后方和沦陷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实质领导了团结在这些党组织外围的各社会团体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大后方其他党派、社会团体及普通民众,则主要通过提出符合全民族抗战整体利益的主张对他们实施政治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发出宣言,主张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并为谋求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努力。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之后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擘画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明确提出人民战争思想和持久战战略,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激发起全民族坚决抗战的意志。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团结,反对分裂,维护了合作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与中间党派共同倡导建立了国民参政会。正是在国民参政会上,我们党适时提出各种正确、合理的目标和主张,引导大后方民众积极追求民主政治。这些主张得到了中间党派和大后方民众的积极拥护。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定位的时代启示。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日本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承担起引领抗战的历史重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也正处于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团结一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历史告诉我们:危中有机。只要我们把握发展大势不断开拓进取,就必将化危为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彰显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史观,用扎实的研究、真实的史实,给予正面驳斥。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教授)

科学认识和把握红岩精神的历史方位

潘洵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全面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的革命斗争紧密相关,也与抗战胜利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代表团的重庆谈判,与重庆解放前夕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狱中斗争密不可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时期、特定使命和特定环境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的产物。

红岩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进步力量发展壮大最快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进步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过不到4年时间,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处境最艰难、内容最复杂、规模最宏大、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亲赴重庆谈判,中共代表团与南方局共产党人一道,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为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赢得了主动。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和世界进程中产生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大城市上海,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被迫转向农村,并开辟了一条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而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的重要转折期。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一些城市建立八路军或新四军办事机构,可以公开在一些城市、甚至是战时首都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开展活动,共产党的报刊《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也在重庆公开发行。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重要转折。南方局建立了专门的外事机构,把“宣传出去,争取过来”作为外事工作的根本任务,冲破国民党的外交垄断,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促进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实践中培育的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不同于根据地、解放区,一方面,国统区的广大党员要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治局面,面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和白色恐怖,随时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常常以高官厚禄和腐朽生活方式来引诱共产党人,意志不坚者可能会迷失方向。被关押在歌乐山下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也同样面对着国民党当局的诱惑、酷刑以及艰苦的狱中生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最鲜明的标识就是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作者系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赓续百年经验传统提高新时代群众工作能力

谢撼澜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好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群众工作能力。历史启迪现实和未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开展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形成了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一是提出、制定顺应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要求的纲领、政策。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三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严格执行群众纪律,锻造人民群众爱戴的钢铁之师。五是把得民心、顺民意、厚民生、行民主,作为执政的根本价值理念和制度选择。六是以充分的政治自信,正确对待群众诉求。七是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从党员干部角度看,应当做好现场性、直接性的工作。

一是提高与群众沟通和协商对话的能力。善于寻求各方群众共同利益,平等交流,上下沟通,形成共识。运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统筹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协商对话。还要善讲群众话,讲群众愿意听的话,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讲群众需要的管用的话,讲风趣幽默的话,把抽象的道理转换成群众熟悉的生活话语。让权力与权利平等对话、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才能打掉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

二是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基础。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担负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要突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能力建设这个重点。领导干部在引领科学发展和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强化党员创先争优活动这个抓手。党员利用自身优势特长,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领导群众中达到服务群众的目的。

三是提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政治主张内化为执政理念,在行动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认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搞扰民、伤民、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保障上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维护群众权益责任制度,对推诿塞责、损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组织和责任人,要坚决问责查处;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等。

四是提高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能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邓卓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方面形成了宝贵经验,这对深化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不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坚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去体现和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党主动直面和回答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增强对社会矛盾的分析批判力和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在获得人们的接受认可中赢得话语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上曾经出现的“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思想主张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元指导,以坚定的立场、积极的态度、有力的措施,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通过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筑牢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又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坚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己任,不断强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切实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田”,强化守土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更加坚定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强化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使命与担当。坚持健全责任机制,先后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了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落实主体责任,做实做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

坚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我们党不仅高度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同时,高度重视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形成和增强全方位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合力,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质量和水平。在注重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中形成合力,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传播手段成为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过程,成为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判断的重大理论贡献

范卿泽

过去百年是人类历史上风云际会的100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发展的宏大立场,提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了如何认识当代世界的重大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贡献。

以纵览全球的视野广度,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时代之问,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世界格局的战略判断。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历程中始终对世界发展格局有着准确清醒的战略判断。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理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得到广大亚非拉国家支持,重返联合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略论断,指引中国利用好了过去40多年的战略发展期。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洞悉世界之剧变,高屋建瓴地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指明了“人类向何处去”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坚持理论创新,超越西方国家国际关系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一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说,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道路创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探索人类发展道路进行的重大创新,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视野来严肃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把握文明进程的历史深度,擘画了“我们怎么办”战略宏图,明确和指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科学、完整地擘画了“我们怎么办”战略宏图。坚持办好自己的事,矢志不渝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今天,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坚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兼顾内政外交两个治理体系,在世界变局中找到中国方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树立中国形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提高党治国理政驾驭风险的能力。统筹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市中特中心市教科院分中心主任)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百年探索的经验与展望

王胜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一直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砥砺、检验和成就了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更是要牢记党百年来探索“三农”问题的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百年探索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三农”问题。科学的理论在于实事求是。中国的国情和农情,注定中国“三农”问题只能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味推崇“以农立国”,就无法实现革命和建设战略任务的转移;一味强调“以工立国”,容易出现城乡双轨制的严重问题。面向未来“三农”问题,更需科学理论指引。二是必须坚持从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推进土改,“赢得了农民”,也赢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顺势推进农业合作化道路,从而巩固了新生政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历史昭示,农民诉求愿望是“三农”政策制定出发点。三是必须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思考“三农”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发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坚强力量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支撑国民经济体系的命脉——工业,农业成为共和国的基石,进而在改革开放中成为急先锋。在新时代,“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三农”问题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须臾不离。四是必须遵循“三农”问题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策略。中国的国情和农情造就了中国“三农”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规律。一百年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等等。正是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进而制定出科学政策,促进和保证了“三农”发展,夯实了党的事业根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民族复兴“三农”新篇章。一是坚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领会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要义。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使命地位、粮食安全、农村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治理以及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重大问题。在提升认识中,把握“三农”工作要求,在践行中提升工作能力,推进“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二是坚持用乡村振兴战略统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事业育才、乡情引才、政策留才,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三生共融、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系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形式多样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坚持“三治”结合、“三事”引领、重心下移,蹄疾步稳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协同并进,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推动农村改革走深走实;坚持独立自主、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推动农业对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在“三农”各领域、全环节、全过程开花结果。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