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 改革的主线
作者:陈伟伟《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1日 06版)
【专家笔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大幕。邓小平同志当时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但是应该怎么改,向什么方向改,没有明确答案。于是,我国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经过14年的摸索实践,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际,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阶段的探索实践“以破为主,破中有立”,计划经济逐渐破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被社会日益接受。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首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是全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蓝图。经过多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深入人心,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体系在市场规则、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市场体系已成为国际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实践“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被“立”了起来,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的各种壁垒逐一破除。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在百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大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外贸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宏观调控体制框架;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开始发挥基础作用,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可以说已基本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完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拔高到“决定性作用”,表明全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再一次实现重大突破。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将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列,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首次出现了“市场经济”四个字,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高目标。这预示着改变中国历史和亿万人民命运的改革开放再一次扬帆起航。
(作者:陈伟伟,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