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逐梦新的征程

作者:常河 马荣瑞 王胜昔等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07版) 发布时间:2021-03-24 09:38:54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王胜昔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邹乐 肖杰 蔡潇《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07版)

湖北省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新学期第一堂思政课在麻城烈士陵园举行。陈勇摄/光明图片

河南新县英雄山红旗飘飘。资料图片

安徽六安如今的美丽乡村景色。资料图片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航拍景色。方杨摄/光明图片

【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第三十二期主题:大别山精神】

【光明日报社主办 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协办】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这是一首由大别山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的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嘹亮的曲调传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在我国中部,鄂豫皖三省之间,有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她就是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在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作出了巨大牺牲。从这里,走出了3支主力红军、349位开国将军。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

这里是中国敌后抗战的“模范区”,曾出现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大好局面;这里也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之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里还是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渡江后的巩固后方……

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大别山百万英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弥足珍贵的大别山精神正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坚持理想,时时刻刻以大局利益为重

在安徽六安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墙上,一张黑白照片透过斑驳岁月,让游人得以窥见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旧址——小甸集小学的历史原貌。100年前,就是在这间开着木栅小窗户的教室里,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

1922年春,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回到安徽寿县建立了安徽最早的党小组——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之后扩建为党支部,直属中央领导。正是这红色星火引燃了日后大别山革命事业的燎原之势。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在这里开展的革命活动始终与中国革命保持同频共振。”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编研科科长苏明波说。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大别山地区28年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商(城)南起义、六(安)霍(山)起义为标志,建立形成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苏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先念同志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大别山西部建立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漫步在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的条石路上,目之所及,青砖黑瓦、木门格窗,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峥嵘岁月。

湖北省红安县,历史上曾叫黄安。1952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改为红安。红安县有关负责同志曾说,红安为什么这样红,首先不是要讲这里出了200多位将军,而要说为革命牺牲的14万英雄儿女。

吴焕先,出生于地主家庭,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哥哥、嫂子等5人同时被敌人杀害。1927年11月,吴焕先率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参与创建了鄂豫皖苏区。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吴焕先重新组建红25军,后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部北上长征,参与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获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西进甘肃,策应主力红军北上,迎接党中央。然而就在即将到达陕北时,在甘肃四坡村战斗中吴焕先冲锋在前,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泽东同志表彰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谈到吴焕先时,他说:“吴焕先功不可没!”

1927年12月,黄麻起义遭受挫折后,地主清乡团疯狂镇压革命,先后在一块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里屠杀了300多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们年纪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16岁。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整块稻田,当地群众敬称它为“红田”。

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不管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屈不挠地开展革命斗争,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

“大别山精神是宝贵的红色基因,大别山革命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党史,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从中汲取奋斗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调研员陈道明说。

2.不畏牺牲,努力创造惊天动地伟绩

3月5日上午,在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的张家店战斗三纵司令部旧址,眼前的光电沙盘与耳畔解说员激昂的讲解,将人们带回70多年前的那段烽烟岁月……

时间回到1947年6月30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下,刘邓大军12万人飞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半年作战,刘邓大军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战略任务,同时也作出巨大牺牲——6个月时间,刘邓大军减员过半,至1948年2月,主力转出大别山时已不足6万人。

“坚贞忠诚,不畏牺牲”是刻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历史记忆。据统计,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保存的革命文物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6处,一般文物点3000余处。有人说,大别山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在六安市金寨县,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告别了烽火硝烟,步入和平年代,大别山人民以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从1958年起,六安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劈山填川、改造山河,以大别山六大水库为源头,以2.5万公里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21万个堰塘为架构,建成了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惠及豫皖2省4市17个县区的“人间天河”——淠史杭工程。

1964年5月31日,淠史杭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病逝,时年仅42岁。工程建设期间,黄昌栋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弥留之际,黄昌栋提出想去五里墩大桥看看。当妻子和同事把他抬到淠河总干渠边上时,他潸然泪下:“河堤上的树都这么大了,可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死后,就把我埋在岸边岗上,死了,我也要守着淠史杭,要看大地的丰收。”

如今,“淠史杭水利工程向灌区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支撑着区域内14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是保障大别山地区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张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淠史杭工程将以“生态、节水、智慧、魅力、共享”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湖北,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黄冈师范学院,一直扎根于大别山地区,为大别山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支撑。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大别山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该校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教授胡孝明研发了野油茶高效种植利用技术体系,目前,他的研究团队在麻城市顺河镇、乘马岗镇和龟山镇共建立野油茶种植示范基地12个,面积8000亩。基地培训油茶种植大户及新型职业农民6000人次,每年为山区增收8000余万元,曾带动贫困户1200多户近4000人脱贫。

“大别山的革命斗争虽已成为历史,但大别山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新时代引领大别山老区振兴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话语坚定。

3.凝心聚力,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午后,登上淠河岸畔的金寨县清源楼顶层远眺,苏家埠战役纪念园内徐向前元帅的巨型雕塑巍然屹立,淠史杭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波光粼粼——历史与当下在此时、此地、此景中融为一体。

2012年,大别山革命老区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截至2020年9月,联席会议已召开九次,三地政协群策群力为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对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比较优势,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徽省安庆市,曾经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如今成了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桐城市、迎江区、宜秀区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称号。据统计,通过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安庆市累计建成中心村900多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在六安,5273名干部奋战脱贫一线,如今,老区70.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曾经,在徐向前元帅指挥下,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重兵“围剿”的主战场——苏埠镇如今已经通上了天然气,在外打工15年的翁克娟回到了家乡戚桥村创业,组织留守妇女进行女装出口订单加工——缝制车间里,女工们干得热火朝天。

“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黄冈市麻城市乘马岗镇,是黄麻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因为地处山区,曾经的乘马岗十分贫困。

去最艰苦的点,帮最贫困的村。湖北省军区党委主动将扶贫点设置在乘马岗镇小寨社区,2016年以来,先后派出9名驻村干部,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协调整合资金6000多万元,持续帮扶小寨社区修道路、清河塘、扩村部,投光伏、整基地、兴产业,引自来水、建文化宣传墙、打造美丽乡村。仅2019年,社区产业就带动857户农户增收328.4万元,人均增收3832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4万元。小寨社区于当年实现了整村出列,脱贫摘帽。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同群众一起不断攻克贫困堡垒。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住过最穷的人家。

“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田铺大塆的美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冰,正和景区讲解员一起,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田铺大塆的怡人风景。

近年来,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知名度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昔日的古村落“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创客小镇。

“现在,这里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几乎每位来田铺大塆的游客都会到这里拍照、参观,想来‘老家寒舍’住宿体验的游客也不在少数。”“老家寒舍”负责人韩光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传承和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王胜昔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邹乐 肖杰 蔡潇)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