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大庆油田:从学习“两论”到贯彻新发展理念

作者:张士英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1-03-16 09:58:27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记者 张士英《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05版)

大庆油田加强油气勘探,积极深化认识,攻关技术,大打油气勘探进攻仗。赵永安摄

大庆建设绿色油田,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温志成摄

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爆竹声声、阖家团圆。在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井场上,鲜艳的党旗下,队员们在严寒中作业,战疫情、保生产,这支铁人带过的队伍一如当年。

从学习“两论”到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自力更生寻找大油田到自主创新开发大油田,从王进喜到传承铁人精神的中国奋斗者——开发建设60多年来,大庆油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使命担当,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党的理论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难题

假如没有石油,我们的生活什么样?

假如没有石油,我们的国家什么样?

上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国内石油短缺、西方石油禁运的困境。北京的公交车因缺油不得不背着“煤气包”。朱德在与新任命的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谈话时忧心忡忡地讲:“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啊!”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时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转不动。”

1959年9月26日,在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后,仅一年时间,黑龙江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一个世界级特大油田横空出世。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大庆之年得大油田,大庆油田由此得名。

“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高喊着‘出油啦!出油啦!’,喜极而泣。”回忆当时的场景,曾承担松基三井钻井任务的32118队井队卫生员韩作春记忆犹新。

1960年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几万名部队转业官兵、科技专家和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集结于此,共同打响了一场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

会战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国外实施技术封锁,孤立无援。面对重重矛盾和困难,靠什么解决?靠党的理论。解决什么?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1960年4月,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作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号召全体会战队员用“两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破解石油会战工作中的难题。

入夜,莽莽荒原上处处是干部职工围坐在篝火旁学“两论”的场景。“那时候,队里缺什么都不能缺‘两论’,单行本的小册子几乎人手一本。”从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注采206班退休的“老会战”张景华回忆道,“通过学习,大家认清了‘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心里有了目标,坚定了拿下大油田的信心。吃野菜、住地窨子也不嫌苦,人拉肩扛出大力也不嫌累。”

理论学习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大会战锻造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会战大军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

60多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装满60吨的油罐车可绕赤道14圈。滚滚而出的黑色油流,支援了国家建设,挺起了共和国工业的脊梁。

由于长期开发建设,石油资源逐渐减少,加之国际油价低迷,石油行业在新时期遭遇发展的寒冬。2016年,大庆油田陷入“历史上第一次整体性亏损”。面对困境,大庆石油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庆油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寻找破题答案:“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

大庆油田领导班子深入基层一线密集调研,专题研究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制定《大庆油田振兴发展纲要》。从抓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成本提效益等几方面着手,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以实际行动和业绩,向党和国家交上合格答卷。

2017年,大庆油田一举扭亏为盈,生产经营指标全线飘红。2020年,大庆油田克服疫情影响,国内外原油产量双双超出计划,天然气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

“大庆油田是党的大庆,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大庆油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石油工业发展之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孙龙德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油田发展实践,努力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百年油田。”

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接续奋斗实干

迈上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台阶,脚步陡然变得沉重,47级阶梯,代表的是铁人王进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到这里寻找初心。

“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听着这首传唱至今的老歌,穿越历史时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始终熠熠生辉。

1960年,大庆萨尔图火车站,王进喜带领队员下了车就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记录是多少?”他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

2006年,苏丹共和国,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刚抵达就问:“这里清关最快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正式开钻?”

苏丹地表温度接近70摄氏度,摸到有铁的地方,手就火辣辣的烫,队员们相继出现中暑症状。海运遇到大风暴,三台柴油发电机有两台被海水严重腐蚀,彻底趴了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凭着铁人精神,李新民带领钻井队完成了老队长“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在国内打井靠一股劲,一股不服输的劲,在国外打井靠一口气,为国争光的气。”海外打井15年,李新民常这样鼓励队友。

如今大庆油田的旗帜遍及54个国家和地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在国际合作中远扬海外。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虽然在会战中产生,但其所展现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涵永不过时。曾经是大庆石油工人的信念,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战胜困难的法宝,成为奋斗者们前行的精神指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教授说。

“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曾经担任过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的国务院原副总理余秋里这样评价。

靠自主创新创建现代化的百年油田

春节期间,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忙碌着。“搞科研不加班是不可能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我们自己。”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二室党支部书记张佳的话颇有“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王启民当年的劲头。

1962年的春节,大庆油田地质指挥所试井组的门楣上贴出一副鲜艳的对联:

上联:莫看毛头小伙子

下联:敢笑天下第一流

横批:闯将在此

对联中的毛头小伙子就有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大庆的王启民。“当时,外国专家断言,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我们几个年轻人不信邪,写下这些话,还故意把‘闯’字中的‘马’写得很大,出了‘门框’。” 王启民回忆道。

正是靠着这股闯劲,以王启民为代表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勇闯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自主研发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走出一条油田开发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大庆油田在稳产10年后逐步进入高含水期,油层里的水越来越多,油却越来越少,很多人认为,大庆油田已经走到了尽头。王启民把科技创新瞄准在厚度只有0.5米的表外储层,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

“石油开采不仅是吃肥吃瘦,还得啃骨头、榨骨髓。禁区既然是人设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王启民历经7年反复实践,成功摸索出一套“薄差层”开发技术。这项技术使大庆油田新增地质储量7亿多吨、可采储量2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虽然我头发白了,岗位退了,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改,宁肯把心血熬干,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誓言没有变。”2019年,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庆祝大会上,王启民的发言铿锵有力,赢得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天恰好是他83岁生日。

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而大庆油田靠自主科研创新,实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原油4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

“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这是大庆油田一直秉承的科技创新路线。“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试验,超前5年配套”的科技研发战略,使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走在世界前沿,三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共同载入我国科技发展史册。

“老一辈科研人员为提高油田开采量作出巨大贡献,新时代,大庆油田贯彻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实现创建百年油田的目标,科研人员要接力奋斗。”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微生物采油技术实验室内,高级工程师王蕊边记录实验数据边向记者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微生物自身的活动来增产或提高采收率的一项四次采油技术,对环境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环保采油技术。”

今天的大庆油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国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步伐不断加快。

钻机轰鸣井架立,原野无垠铁臂摇。车辆行驶在大庆油田,远处旷野上日夜不休的磕头机,犹如大庆石油人驰向高质量发展永不停歇的脚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