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薪火传承)

作者:刘 琼 王子潇 任姗姗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9日 第 06 版) 发布时间:2021-01-29 09:29:58 浏览次数:348 【字体:

本报记者 刘 琼 王子潇 任姗姗《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9日   第 06 版)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本报记者 巩 晗摄

遵义会议陈列馆内展出的《忆秦娥·娄山关》。本报记者 巩 晗摄

红军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元厚渡口。涂 敏摄

红色是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基因,从1935年到2021年,时光流逝,遵义会议精神光彩依然。一代代人来到这里参观拜谒,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一批批人从这里出发,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总书记指出,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英雄的精神芬芳馥郁

“爷爷是我的榜样,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老红军的优秀品质。”说起爷爷,孔霞充满自豪。

孔霞的爷爷孔宪权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1930年,孔宪权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是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十二团作战参谋。战斗中孔宪权身上多处中弹,留在当地老乡家养伤。1952年,孔宪权参加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之后成为纪念馆馆长,也是首任讲解员。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革命纪念馆之一,遵义会议纪念馆既无经验参考,又无样板模仿,想要建好,难度可想而知。贵州山多路陡,交通不便,翻山越岭搜集红色历史文物,艰辛自不待言。尽管困难重重,孔宪权还是和其他工作人员完成了44个县(市)及川南、滇东北5县的征集采访任务,征集文物1200余件。“爷爷当年曾中弹受伤,行动十分不便。贵州阴天湿冷,会诱发伤口剧痛,可他从不叫苦。无论是下乡搜集历史文物,还是在馆里接待做讲解,他都非常热情。”孔霞说,“这种不畏困难、履行责任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耳濡目染间,对红色精神有了更多理解。”孔霞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红色文化传播,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到学校开设选修课,“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遵义会议、了解爷爷那代人的拼搏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里是‘四渡赤水’一渡的渡口,我给大家讲讲当年发生的事情。”在遵义市元厚镇,当了30多年义务讲解员的肖义伍正在为游人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今年70岁的肖义伍曾是元厚镇桂圆林村老支书。1935年1月,红一军团成功一渡赤水,肖义伍的舅妈聂永珍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两名红军伤员。从小被舅妈的事迹和红军故事深深感染的肖义伍,在舅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之后,秉持着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的想法,接过舅妈的接力棒,成为赤水河畔的一名宣讲员。从此,无论听众多少,他都热情认真、悉心讲述。近年来,元厚镇组建了以“红色宣讲进万家”为主题、以肖义伍为队长的红色宣讲队,目前已发展到几百人规模。“我要讲好英雄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他们、记住他们!”肖义伍说。

83岁的党支部生机勃勃

赤水河蜿蜒浩荡,穿过习水县隆兴镇,流经一个林木繁茂、古朴美丽的小山村——淋滩村。沿村路前行,在驿站旁边,可见一幢木质古旧的老民宅,前面立着一方黑石碑,刻着“淋滩红军党支部旧址”几个大字。“这是老红军宋加通的家,也是一处红军党支部的旧址。这个党支部从1938年5月成立那天起,一直延续到今天”,淋滩村党支部书记赵伟介绍。

淋滩村曾是中央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的一个重要渡口。当年,宋加通等红军战士因作战负伤,无法跟随部队前进,被乡亲们救下,留在村里养伤,心中一直记挂着和组织恢复联系。1938年5月,在中共古蔺县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与帮助下,宋加通等几位红军党员接上了组织关系,在淋滩村成立红军地下党支部,地点就设在宋加通的家里。

历经80余年薪火相继,这个建立于烽火年代的党支部愈发生机勃勃。曾经“荒山秃岭乱石坡,经济萧条路坎坷”的淋滩村,而今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史馆和村口的休闲健身广场远近知名。全村10个村民组,有党员43人,以村民组为单元,设置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村委会实行开放型一站式办公,保证村民有事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村里定期开设红色课堂,向大家宣讲政策理论、民生事项,并将党课讲堂搬到红色遗址,让党员干部重回革命现场,感悟初心使命。

淋滩村不仅有红色精神,更有红色资源。近年来,淋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党小组“薪火传”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淋滩“红色+古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当地还立足甘蔗资源和古法制糖的技艺传承,进行红糖产业深加工,提高产业收入。“90后”赵伟坚定地表示:“了解淋滩红军党支部的历史后,我更清楚肩上担子分量,唯有加油干,带领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不辜负红色淋滩的使命传承。”

让红色文化深植广播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一个戴着红领巾、身穿红色讲解服的小女孩,正为游客介绍遵义会议的历史故事。清晰的表达、自信的神态、对红色历史的信手拈来,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她叫张瑞凝,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通过讲解,我对革命前辈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小姑娘说。像张瑞凝这样的“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在遵义还有数百名。让红色文化种子植根心间,就要在学校加强红色历史教育。除了“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活动外,遵义市将“长征故事进校园”活动与“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寻访“红色足迹”等形式营造学习红色文化氛围。全市大中小学校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长征故事等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文化在校园中传播。

走进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旅游区,宽阔的胜利广场上,生动的浮雕呈现着鲜活的革命历史场面;一条玻璃栈道悬浮上空,连接起辽阔的娄山关风景,给人壮美的观览体验。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常年人气不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遵义市重点突出红色旅游特色,重点建设遵义会议旅游区等五大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从2015年到2020年,遵义市红色旅游累计接待1.95亿人次。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电影《遵义会议》、舞台剧《伟大转折》等反映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为遵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将红色资源与旅游项目充分融合,不仅提升了地方经济,还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遵义会议,传扬红色精神。”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说。

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红色文化播撒进人的心中,化为巨大的内生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遵义会议精神激励下,在遵义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遵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遵义市立足实际,修建“组组通”公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找到了致富新路,城市有了经济抓手和新的增长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与日俱增,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正在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版式设计:蔡华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