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一件布满弹孔的毛背心

作者:任鹏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7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1-01-27 10:01:2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记者 任鹏 颜维琦《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7日 05版)

冯铿牺牲时所穿的毛背心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33年2月,在春寒料峭的夜色中,两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又在鲁迅的心中荡起波澜,令他沉浸在悲愤交加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

这一幕正是“左联五烈士”被残害的场景。1931年2月7日夜,柔石、冯铿、殷夫等五名左联成员与其他19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当局拖至龙华监狱后面的空地,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一排排子弹便从隐藏在一旁的建筑中射出。

19年后的1950年,当龙华24烈士的遗骸被发现时,已经变得模糊难辨。凭着一件布满弹孔的毛背心,“左联”成员许峨认出了冯铿。这正是冯铿之前亲手为他织的,天气寒冷,许峨又让冯铿穿上御寒。

在“左联”纪念馆,我们见到了这件绿色的毛背心,虽然是复制品,但从上面淡淡的血迹和被子弹撕碎的窟窿中,不难想象当年冯铿就义时悲壮的画面。

冯铿原名冯岭梅,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之家。中学时,冯铿是友中月刊社的骨干,还曾寄送校刊给鲁迅求教,得到鲁迅的赞许。1929年2月,21岁的冯铿与爱人、《岭南民国日报》编辑许美勋一同从汕头来到上海,并于同年在潮汕同乡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冯铿与许美勋加入左联,并第一次公开新的名字冯铿、许峨。

在全国左翼文学的中心上海,全新的环境再次让冯铿迸发了创作热情。冯铿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创作了《小阿强》《华老伯》《女同志马英的日记》等文学作品,在中国左翼文学中第一批歌颂了苏区斗争,后来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1931年1月17日,冯铿参加共产党秘密集会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柔石在写给王育和的便札中说:“冯妹(冯铿)脸堂青肿,使我每见心酸!”冯铿所受的折磨由此可见一斑。被捕不到20天,2月7日,24烈士血洒龙华。

与冯铿、柔石一道殉难的左联作家殷夫翻译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可以概括他们的精神: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