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我们为什么会被《红岩》感动?‖刘珺
我们为什么会被《红岩》感动?
刘 珺
《红岩》是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背景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被俘的共产党人许云峰、江雪琴、齐晓轩、刘思扬、成岗、华子良等在监狱集中营中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
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红岩》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创作了《红岩》,引起较大反响。今天,《红岩》依然能够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常补精神之“钙”,做忠诚坚定的共产党人。
1962年,画家钱松喦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红岩村的革命事迹,创作了国画作品《红岩》(央视网)
对党忠诚,就要坚定理想信念
《红岩》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有看似柔弱,却无比坚强,不惧被敌人用竹签子刺穿指尖的女英雄江雪琴;有放弃优越生活,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为信仰而战的刘思扬;有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许云峰;有临危不惧、机智沉着的成岗;还有深谋远虑、卧薪尝胆的华子良……
为革命,他们无怨无悔,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烈士们豪壮的诗句给了我们答案: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让我们迎着胜利的曙光——看共产主义的红日出现在东方!”
诗句里体现着他们对理想的憧憬与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有了理想信念,敌人能够摧垮的,只是共产党人的身体,而动摇不了的,是他们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忠诚与信仰,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液。“红如鲜血,坚若磐石”,是共产党人的意志,也是罗广斌、杨益言为小说取名《红岩》的由来。
1985年10月24日,当年红岩南方局唯一健在的领导人邓颖超,于81岁高龄时,重返了她日夜牵挂阔别40年的故地红岩。临别时,她沉思良久,艰难地提起笔来,用颤抖的手在宣纸上庄重写上:“红岩精神、永放光芒”(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
对党忠诚,就要服从组织决定
白色恐怖之下,中共地下党与敌人的较量复杂而残酷,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组织的决定,否则就会给党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在《红岩》中,白公馆集中营负责给共产党地下特支送信的厨工被特务枪杀后,特支书记齐晓轩寻找代替厨工送信的人选,此时一直在狱中疯疯癫癫的华子良,主动找到了齐晓轩和成岗,华子良“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
原来,省委书记罗世文在牺牲前交给了华子良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
于是,华子良在监狱中装疯卖傻多年,始终按兵不动,没有暴露身份。直到时机成熟,华子良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起与地下党联系的工作。
他的这种忍辱负重、严格服从组织决定的形象在《红岩》中熠熠闪光,充分体现了华子良对党的忠诚。
白公馆看守所旧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
对党忠诚,就要讲求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克服风险,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法宝。《红岩》中的江雪琴、齐晓轩等都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共产主义战士。
重庆解放前夕,盘踞在重庆的国民党如“秋后的蚂蚱”,对关押在集中营中的共产党人进行疯狂屠杀。
江雪琴在被敌人杀害之前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战友留下了最后的遗书:
“每个人应该清楚地懂得,我们面前,有胜利的希望,也有牺牲的可能……但是我们还有责任:为党保存更多的干部。正因为这样,当我们敬爱的同志、最亲近的战友不可避免地牺牲的时候,失去同志的悲痛当然使我们万分难受;可是,我们怎能因为感情冲动而失去冷静?怎能因为战友的牺牲而忘却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江雪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重庆集中营所处的境况,为后来者提供了斗争的依据和方向。
江竹筠烈士雕像(叶卫东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白公馆集中营内,齐晓轩同样对形势的判断非常实事求是。书中这样描述:
“贵阳解放,向大西南进军的人民解放军已经入川,一路从川北直趋成都,一路从川东直趋重庆。从川东进军的二野部队,已经越过白马山飞速前进,重庆的解放将大大提前。
在这种情况下,齐晓轩更加冷静而谨慎。因为任何侥幸都是不可能的。稍一疏忽,便会带来惨重的流血牺牲。像临战的指挥员,像掌握全局的严肃的决策者,齐晓轩心里没有那种当局者迷的惶惑急切之感,相反地,他纵观全局,像善战的棋手一样,每投下一颗棋子,哪怕是走动一个小卒,也考虑到如何带动全局。”
优秀的共产党员都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事求是上,因为只有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举措。
重庆歌乐山烈士群像雕塑《浩气长存》(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供图,图片来源:《巴蜀华章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巡礼》,1996年9月出版)
对党忠诚,就要敢于斗争与担当
共产党人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风骨和品质。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敢于迎难而上、主动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红岩》中描写了敌人的凶残,凸显了共产党人的斗争与担当精神。
渣滓洞里,年轻战士龙光华被敌人打成重伤后牺牲,噩耗传到每间牢房后,狱友们为了给龙光华开追悼会,自发组织了绝食抗议斗争,无论敌人使出什么招数,都不能阻碍大家斗争到底的决心,最终迫使敌人接受了为龙光华在狱中举行追悼会的条件。
渣滓洞看守所旧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
他们的故事提醒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知难而进,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干出实效。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对党忠诚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只有依靠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忠诚与奉献,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4月13日第5版 原标题:常补共产党人精神之“钙”—读《红岩》感悟共产党人对党忠诚
作者:刘 珺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