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红军在蓬安‖蒋明善 魏赤中

作者:蒋明善(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 魏赤中(《蓬安县志(1986—2006)》主编,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1 21:32:18 浏览次数:751 【字体:

红军在蓬安

蒋明善 魏赤中

一、红军解放周口

1933年10月5日,红九军二十五师许世友部从营山分兵,向蓬安挺进,解放了县境内嘉陵江东岸包括周口地区在内的大片土地。周口区苏维埃的驻地设在周口镇魏芳州店内主席文大元。周口区苏维埃在行政上由营山县苏维埃领导。在周口区苏维埃领导下,不少人踊跃报名,纷纷参加红军。仅堂坊梁子一带,参加红军的就有30多人。周口区苏维埃组建了周口一营(全营山县一共设3个营)和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看报队、担架队、慰问队、运粮队、浆洗队等。

周口区苏维埃下辖1镇6乡苏维埃,包括周口镇和周子、柏杨、清溪、河舒、石孔、蒿子坝6个乡。周口镇苏维埃设于磨子街魏东甫店,主席姚才海。周子乡苏维埃设于木桥沟杨家大院,主席文大元、姜兆兴。柏杨乡苏维埃设于蒋家沟康善芝宅,主席母仲平。清溪乡苏维埃设于清溪回龙沟田家大院,主席杨南山。河舒乡苏维埃设于河舒乡蓝晴初家,主席刘锡礼。石孔乡苏维埃设于石孔场文昌宫,主席翟昌伟。蒿子坝乡苏维埃初设马家庙,次迁林丰廷家,再迁帽盒沟黎纯古住宅,主席高思友。

蓬安县周子古镇红军街

二、驻周口红军与杨森部之战

驻守蓬安老县城(今锦屏镇)的杨森部队在县保安团配合下,准备攻打嘉陵江东岸的红军。杨森部队强行把县城居民的门板拆下来,用来修防御工事。防御工事修建后,杨森部队向嘉陵江对岸固州寨一带的红军射击。红军在山寨上居高临下,用大炮轰击,迫使杨森部队无法越雷池半步。在红军的英勇阻击下,杨森部队始终未能渡过嘉陵江,杨森部队只好改从竹林溪偷偷过河,在马鞍山一带与红军交锋,双方各有伤亡。

红军在丰窦铺一带也与杨森部队发生激战,杨军遭到惨败,死伤士兵难以计数。渡口一船工回忆说:“杨军溃败时,像鸭儿扑水一样,不少的兵跑不动,就将步枪机柄下掉,投入江中奔命。”

蓬安县龙角山红军树(费尚全 供图)

三、发展工业 保障作战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逐步深入,红军和游击队伍迅速得到充实和扩大。为解决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的供求矛盾,红军通过各级苏维埃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周口苏区集中周口、金溪等地的铁匠,组成一个专为红军修配枪械的临时修械厂,有十多个工人,腾耀廷担任技术指导。修械厂的工人们日夜打制刀矛,赶修器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腾耀廷设计制造的矛子附有倒钩,既可以刺杀敌人,又可以攀登高岩陡坎。

杨森的二十军逃窜到蓬安县城陵江场后,杨森部队为抵御红军,防止红军渡江西进,将所有船只扣留于县城南门口河段,并全部装上卵石沉入嘉陵江河底。陵江、周口两镇虽隔河相望,但红军却苦于无船,完全无法渡江。红军为解决渡江问题,便在周口的磨子街建立造船厂。造船厂集中了周口所能找到的木匠,夜以继日地赶造船只。

红军又在与周口镇相距4华里的固州寨上,利用原川军的火药库房,组织制造火药,以保证土枪、土炮及土炸药弹的需要。

蓬安县龙角山红军雕塑(蓬州闲士 摄)

四、保护商业 恢复贸易

红军到周口后,保护工商业者,鼓励私人经营,宣布旧的税收机关一律不准收税。由于认真贯彻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周口的集市贸易迅速得到恢复,民间通商往来也比较活跃。周口经营小吃业的方显富,经常挑烧饼、锅盔、凉粉等食品,前往河舒场、燕山寨、小乐山等红军驻扎的前哨战地贩卖。

红军驻扎周口后,敌人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食盐也因此一度十分紧缺。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鼓励群众在服从根据地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下,和“白区”(即敌占区)进行贸易。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到白区购运盐巴,运到红军驻地周口镇。群众可用1升米来换2两盐,满足民众的食盐需要。堂房村苏维埃组织妇女给苏区运盐,红军以米作为运输报酬。通过组织、鼓励群众积极贩运,保证了城乡军民生活之需。

蓬安县周子古镇红军街夜景(蓬州闲士 摄)

五、文化教育 鼓舞群众

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苏区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积极贯彻“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文化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的方针,积极组织少年儿童免费入识字班,学习识字。当时,由于没有正规的课本,红军老师就将相关内容写在石头上、黑板上,或以口头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

当时的印刷条件极差,工具也十分简陋,红军的文件和标语主要靠油印。各级苏维埃政府为了宣传﹑教育群众,还组织了“钻花队”,专门在石壁或石碑上镌刻标语。罗彩笔、罗彩余等都是钻花队的成员。周口、金溪、鲜店、石孔等地所镌刻的标语一直保存至今。

为了革命战争需要,红军在村子里组织群众练武、唱歌,学军事、学文化,村村寨寨都可以听到斗志昂扬的歌声。八九十岁的老人至今还能熟唱红军歌曲10余首。如“在家中受压迫,才来当红军。红军红军,天下多得很。打一仗胜一仗,人人有名。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向前进,杀敌人,才把土地分。”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同时又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当时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对“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

1933年11月22日,红军撤离蓬安县。

红军撤离蓬安县后,反动派卷土重来,蓬安人民处在腥风血雨之中。全县当时惨遭杀害的有580人,遭受株连的甚多。在县长廖育群操纵下,河舒豪绅兰锦为首的民练营在各地地主武装配合下,四下开展“清乡”。反动派整顿保甲,清户编排,十家人为一排,实行“连坐法”。他们对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员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周口乡的文大元、沈光表,黄坪乡的陈廷坤,茶亭乡的周吉安,平头乡的唐玉廷,鲜店乡的罗大辉,柏杨乡的杨天香、潘元匡﹑潘学田以及向华庭之妻向吴氏,清溪乡的刘子席、刘席礼、刘子猛,石孔乡的罗耀皆﹑罗茂之﹑姚贵荣﹑黄炳轩等苏维埃负责人和游击队员,以及河舒乡滕跃廷的全家老小,都惨遭还乡团杀害。周口区苏维埃主席文大元英勇就义于周口乡武圣宫。茅店子村苏维埃文书沈光清受尽种种酷刑,仍拒绝交出游击队员花名册。是时,蓬安流传“官如梳,兵如篦,保甲长犹如刀子剃,民练营来了要剥皮”的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经过红色教育和革命锻炼的蓬安人民,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反革命气焰吓倒。广大群众更加坚信“只有走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自己的唯一道路”。坚信共产党、工农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蓬安人民怀念红军,盼望红军。1949年12月,蓬安全县解放,蓬安人民重见光明。

蓬安县龙角山上红军树与红军雕塑(图片来源:邓四平的博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明善(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

魏赤中(《蓬安县志(1986—2006)》主编,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供稿: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