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酌古沿今川藏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28 21:14:50 浏览次数: 【字体:

酌古沿今川藏线

川藏两邻省之间交往,千百年前就已兴起,西藏不产茶叶,而酥油茶是藏民每日必备的饮品;汉地的马匹更适合休闲娱乐,并不适合打仗,故而两地互通有无,西藏买入汉地的茶,汉地引进藏区的马,长此以往,两地在互市贸易作用下形成茶马古道。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而非单单特指某一条路线。这三条大道中,川藏线的历史最为悠久。这是一条促进民族大交融的道路,但是川藏之间的路并不好走。

我国一、二级地形阶梯之间的天然差是两地交流最大的阻碍,《康藏史地大纲》文载:“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进藏的道路多为羊肠小道和极为简陋的栈道、步梯,只能骑马或步行,运输物质主要靠人背或牦牛驼运,从西藏高原中部的拉萨到成都平原的边界雅安,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这样同国内其他地区的联系就更为困难。

西藏自元代即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几百年来,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角度讲,当政者都希望在川藏两地建成一条通向彼此的平整大道。

时间来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康熙五十六、五十七年间(1717—1718),清廷前后收到蒙古亲王上奏有关准噶尔部袭扰西藏的奏疏及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系清朝属国,汗王称拉藏汗)信使的救援报告,决定出兵从西北两路进攻准噶尔部的根据地伊犁,途中接到拉藏汗已经被准部杀死的消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为“驱准保藏”,“令色楞统率军兵征剿西藏 ”(引《清圣祖实录》),同时令西宁总督额伦特也率队与色楞一同进藏。

这一战清廷吃了败仗,因为不熟悉藏北那曲等因,色楞、额伦特两员大将或被俘虏或战死。战报传至北京,朝野上下震惊非常。为尽快平息叛乱,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 ( 1718 年 12 月 3 日),玄烨又封第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让允禵率军入藏,并决定首开一条从四川进入西藏的进军路线。最终,清廷分四川、青海南北两路进军,从川藏线入藏的军队早于北路走青藏线入藏的军队抵达目的地,两线军队力量合力大败准噶尔军,大策凌敦多布狼狈而逃,率残部逃回伊犁。这条新开的进军路线正是如今我们称的川藏古道。

辛亥革命的号角吹响,清朝随之成史,结束了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紧接着中华民国登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此后英帝国主义多次向当地上层中的亲英势力提供武器和经费等,试图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西藏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集结出发

新中国成立当时,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省份。1950年1月,才从解放成都战场下来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连同原本是要抽调到川南各地的党政干部,接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最新指令,迅速集结进军西藏。

入藏的队伍浩浩荡荡,路途逾2000公里,一路上消耗非常大,由于没有现代化公路,物资供给跟不上,导致许多部队和进藏工作人员都处于一种半饥饿状态,但按照“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进藏解放军的全部给养都要自己解决,不能给西藏地区增加任何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修建一条直通西藏的公路被提上日程,先驱队伍“一边进军,一边修路”。1951年为解决先遣部队给养困难问题,上级又派遣18军两个师于甘孜、昌都地区担任修筑甘孜机场与甘孜、昌都段公路任务救急。

西藏问题的解决主要由中共中央西南局承担,贺龙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兼西南军区司令员。在党中央领导下,贺龙经过严密的调查研究,认为从四川修筑一条到西藏的路最为合适(当时主要有从四川、新疆开修进藏道路两个方案),一是从四川到西藏是最近的路;二是四川与中国南方省份联系紧密,四川本省即有较丰富的物资,修筑川藏公路,这些物资可以直接送到西藏,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其他领导也一致认可这一方案。

1951年夏,贺龙在重庆主持筑路会议,研究利用四川已有的马昌公路(四川省马尼干戈—西康省昌都),再修一条从昌都到拉萨的公路,以联通两地的方案,最后贺龙拍板,决定修筑康藏公路。

勘寻路线

从卫星图就能看到,昌都到拉萨之间的高山常年积着皑皑白雪。为了修路,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员陈明义(第十八军后方部队司令员)首先派出6支勘测队踏勘,严寒的高山峡谷、险峻的悬崖峭壁、稀薄的空气、未知的原始森林、简陋的勘探工具等,对这些平原来的勘探队员们都是极大挑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爬穿行,勘探出一条从昌都经邦达、波密、林芝、太昭等地通到拉萨的具体道路走向方案,刘秉荣、陈立旭《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刊于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杂志《湘潮》)介绍说:“这条路线地形复杂,要凿高山、越大河,工程十分艰巨。”

修筑公路

拉萨河大桥桥头,公路通车仪式

修路前后持续4年多,战士们因为常年吃不上蔬菜、高山缺氧等导致缺乏维生素C、患上夜盲症;大雪封山时物资进不来,筑路工只能靠打“雪耗子”、挖野菜根果腹;民族情感也在此间升华,进藏部队为了更好地和当地人民沟通、问路,在出发前开展了学藏语活动,编出自己的一套顺口溜,藏民们则用牦牛为筑路部队驮运物资。在10余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及汉藏人民的通力协作下,这条用钢钎、二锤、錾子、锄头、掏刨、簸箕、扁担、绳子等简单,在怒江天险、冰川、流沙等恶劣条件下开辟的公路成型了,1954年12月25日10点40分,热闹的康藏公路通车典礼点燃拉萨河大桥桥头,所有的车头都被哈达包裹起来,向所有修路工人表达敬意,也为顺利通车庆贺。

一年后,中央撤销西康省,康藏公路的起点由雅安延至四川省成都,改名川藏公路。《成都市交通志》载,川藏公路(市辖段):“起自成都,止于西藏拉萨,全长两千余公里,为国道318线(上海—武汉—成都—拉萨—西藏的聂拉木)和108线的共用路段。成都市境内有97公里路段(从成都市外南松柏村起,经双流、新津、邛崃,止于蒲江县甘溪与雅安地区名山县黑竹交界处)。”

《巍巍川藏路》片段

语言终究是难以道清当时艰难与壮阔,数据或许更能说明。2021年10月4日至8日,CCTV-4《国家记忆》播出了《巍巍川藏路》系列纪录片,记录了1950年至1954年修建川藏公路事宜,在首集出镜的重庆交通大学王戎教授接受采访时讲到:“要修进藏公路的话,它的工程浩大,光是开挖的土,就可以修一条,15公里宽,3米深,1300公里长的运河。”山水相连的四川和西藏,今日的交流绝不再止于茶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