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30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去了上海的这两个地方‖赵菲 贾彦

作者:赵 菲 贾 彦(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党史镜报 发布时间:2022-02-12 20: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30年前的今天

邓小平去了上海的这两个地方

赵 菲 贾 彦

改革到底“姓社姓资”?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一直在冷静观察的邓小平决定南下,以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的生动例证来回击质疑改革的声音。

30年前,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市闵行开发区。上午9点左右,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等陪同下,分乘两辆面包车,驶进了闵行开发区的紫藤宾馆。邓小平那天起得特别早,视察了一个工地后,马不停蹄地赶了30多公里,前往闵行开发区视察。

闵行开发区紫藤宾馆

从“开而不发”到“筑巢引凤栖”

闵行开发区是上海最早成立的2个开发区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真正发挥了改革开放“窗口”的示范带动效应。透过它,中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新希望,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1986年,闵行开发区初创时期

闵行开发区1986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地域原本属于马桥乡的紫藤大队,1984年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开发区还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农田。 而要在这样一片农田上,崛起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且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实不少。

在初创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开发区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不理解,导致开发区建设踯躅不前。有人说,闵行开发区成立以后是“开而不发”,还有人编顺口溜“小小玩具厂,地皮晒太阳”,用来嘲讽只有小企业进驻,而大企业、名企业都不肯进来,大片土地空置的尴尬处境。

此时,邓小平为全国开发区作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引进外资的基地,改革开放的窗口”的指示,给开发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到“七通一平”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投资软环境的建设,闵行开发区开始在“方便外商投资”这几个字上做文章,如落实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1987年,闵行开发区率先建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中心”,由海关、商检、工商、银行、保险等26家单位实行“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外商在区市内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审批速度与办事效率,获得了一致的赞誉。

由于做好了“筑巢引凤”的工作,从1987年开始,一批跨国公司的大项目纷纷落户闵行开发区。美国的“施乐”“强生”“施贵宝”,日本的“三菱”等著名企业,先后在此安家落户。 闵行开发区也因此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时间最早,也是进入数量最多的开发区,并呈现“三高”特征,即层次高、投资额高、技术含量高。其中,施乐复印机项目是个典型。这个项目是当时美国在上海投资额最大的工业性项目,既是高科技的技术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1989年施乐项目建设投产,很快有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国内电照行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由于要为该项目配套,带动了国内100多个项目的升级换代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1987版闵开发投资指南英文封面

闵行开发区作为“引进外资的基地”的功能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所取得的成绩引来国内外广泛关注,从基层到中央,从国宾到外宾,方方面面的参观者络绎不绝。1989年5月1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及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闵行开发区来考察访问。这是开发区接待的第一位国家元首级客人。 听完情况介绍后,苏联方面非常满意,戈尔巴乔夫感慨地说,你们对外开放比我们早十年,已经有经验了,我们是来学习的。

当年10月,老挝部长会议主席凯山•冯维汉率团来访。凯山说,你们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搞开发区很成功,你们不光引进了外资,还引进了技术,提高了质量,学习了管理,解决了就业,解决了出口,增加了税收。 他同时还真诚地提出,希望闵行开发区前往老挝帮助他们搞开发。由此可见,闵行开发区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到了世界关注。

“计划外”的讲话为改革一锤定音

按照安排,时任闵行开发区总经理鲁又鸣要向邓小平做汇报,他想用一些核心材料,来论证关于建设和发展开发区的做法是适时适宜的、是完全正确的。鲁又鸣一边指点着闵行开发区的模型,一边简要汇报闵行开发区6年来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性成就。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听得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因为规定的汇报时间仅有10分钟,鲁又鸣在结束简要汇报前总结说, 6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完全成功的,开发区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于基础设施投资2.8倍的回报。

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在闵行开发区与大家交谈

汇报结束后,因为事先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本来没有安排邓小平讲话。可他起身后又坐下来,连续讲了20分钟,这20分钟是“计划外”的讲话,但却成为南方谈话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讲道:“这2.8倍,这不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吗?哪些方面实际上是最有利于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大原则问题。姓‘社’不姓‘资’,这就是事实说话,议论太多并没有什么必要,实践会证明的。现在把投资全部收回来,还增加了2.8倍。这是实践来回答了”,“这成十成百的事实说明了,有利于‘社’,而不是有利于‘资’。”

邓小平非常高兴地接着说,建立开发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认识暂时不统一不要紧,不要争论,通过实践再统一认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初农业开始搞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大多数省都不理解,推广的第二年,全国通了三分之一,第三年达到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到第四年就都跟上来了。 所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敢于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还补充道:“拿事实说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会证明的。那个东西过硬得很,作假作不来的。事实说明,是姓‘社’不姓‘资’”,要拿这个来衡量,要靠大家努力。”

送别时,鲁又鸣说:“欢迎小平同志以后再来。”邓小平诙谐地说:“我要来的,不过你们要把到开发区的路修修好。”第二年,这条从市区通往闵行开发区的主要道路,就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得到了拓宽改建。

“华东第一村”的嬗变

离开闵行开发区后,邓小平来到马桥乡的旗忠村。

邓小平一行视察旗忠村

这曾是一个饱尝贫困滋味的乡村——1983年村里人均收入287元,工业利润5000元,在全乡倒数第一;300多户人家大多房屋低矮潮湿,进村出村只有两条泥路;人们习惯叫它“马桥乡的西伯利亚”,有顺口溜称:“青年攀高去他方,姑娘不嫁旗忠郎。”

转机出现在1984年。5位中青年党员组成的新一任村支部,在支部书记高凤池的带领下,立志“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摘掉旗忠的穷帽子”。他们制订了“以农安家,以副起家,以工发家”的总策略,从“车浜捉鱼,清塘养鱼,种甘蔗蘑菇”着手,支持农民集体养鸡、养猪、养兔,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村里把一部分劳动力划分到农业队、果园副业队,其余全都搞工业。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开办了马桥电缆厂,从1条流水线到6条,从一般电缆到高级电缆,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生产发展迅速。 1987年旗忠村经济开始起飞,1989年各业总收入达到3.14亿元,利润2450万元,是华东地区第一名,从此有了“华东第一村”的美誉。

20世纪90年代的旗忠村住宅小区

致富了的旗忠人,没有忘记农业和农民的根本。他们投入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实现排灌自动化;他们规划建造两层小别墅的住宅新村,修路造绿化,兴建文化中心网球场;他们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开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企业、爱岗位、爱劳动”的“六爱”活动,彻底改变了村风村貌。日本朋友评价说“这在日本也是一流的”,美国客人也说,“这里的农田建设跟美国比差不多”。

当邓小平看到旗忠村新建起的小别墅时,问时任马桥乡党委书记王顺龙:“你们发展这么快,靠什么?”王顺龙回答:“靠您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邓小平又问了一句:“是这样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舒心地笑了。

随后,邓小平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旗忠村小学,这所投资130万元建起的小学堪称全市一流。 孩子们打起鼓、跳起舞表示热烈欢迎,邓小平动情地说:“这里的小学是农村最好的小学,这里有全国最幸福的儿童。”他在一个小男孩的脸颊上留下亲切的一吻。

“闵行开发区的今天,将是浦东的明天”

邓小平当天还留下了富有预见性的一席话: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还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要用实践来回答。一个方面你们要讲综合国力,一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浦东开发区模型

邓小平视察闵行开发区的消息和讲话内容很快就传开了,闵行开发区的许多外商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送给各自总部,大家都感到很振奋。 人们开始对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思想解放让外资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撒下来、遍地开花。

1994年,意大利的不凡帝项目到闵行开发区实地考察,发现已有不少跨国公司落户,外方老板向随行人员表示这里投资环境肯定比别的地方优越,当场决定落户闵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外商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巨大回报,不凡帝项目效益十分良好,产品供不应求,投资规模一再扩大,外方十分满意。此外,在闵行开发区获得巨大收益的外商们,还主动帮闵行开发区作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发区作为“引进外资的基地”的功能日渐显著。

闵联大楼

香港报刊曾这样报道:“踏上新建成的南浦大桥,眺望待开发的浦东,隐隐可以感到大上海的气势。浦东虽然仍待建设,但闵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是:艰苦创业结硕果,效益显著展新图,为浦东开发提供一个样板。” “人们感到闵行开发区的今天,也将是浦东的明天”。

闵行开发区是全国工业性开发区中面积最小的,单位产出效益始终名列同类开发区前茅。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外资和产业更新,围绕如何腾笼换鸟转型升级,闵行开发区不断盘活有限的土地,实现二次开发。多年来,闵行开发区一直延续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优势,实现了100%的土地开发,100%是外资企业,100%是制造业。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曾对闵行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表示高度肯定,随即批准了闵行开发区的扩区,并表态全国其他开发区不再审批扩区。扩区的成功,拉开了闵行开发区新一轮开发建设的序幕。 今天,闵行开发区依然发挥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体制改革的实验基地。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下,旗忠人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旗忠村被评选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农村十大标志性改革成果之一。随着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的落成和网球“大师杯”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旗忠村走进全世界“观众”的视线。当年,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马路从村东向西延伸,路面平整洁净,红花绿草簇拥两侧……几十幢小别墅灯火点点;如今,岸青水绿、优雅静谧、宜居乐业,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村民自治示范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

邓小平的足迹,

平静,质朴,扎实,

它蕴含的巨大力量,

足以引发深处岩浆的喷发,

催醒一片片广袤的国土。

30年过去了,

变化的是

这片土地上

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

而不变的是

这片土地上

蓬勃向上、敢为人先的

朝气和锐气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赵 菲 贾 彦(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党史镜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