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史上最大的那场“雪上运动”‖董文墨

作者:董文墨 来源:理论中国 发布时间:2022-02-05 20:10:38 浏览次数: 【字体:

史上最大的那场“雪上运动”

董文墨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规模宏大、也最能呈现出伟大精神的“雪上运动”。

80多年前的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自由幸福,在伟大的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战胜极大困难的人类奇迹。有人说,要论与冰雪作斗争,这次“爬雪山”,绝对是能载入人类历史史册的一场“雪上运动”。

长征中跨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红军则处处主动。

蒋介石在遵义之战吃了败仗后,指挥多路军队向遵义一带合围。红军转兵西进,于3月中旬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蒋介石调重兵围堵,红军突然又挥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下旬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当各路敌军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出其不意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于5月初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5月下旬向大渡河兼程疾进。蒋介石急令薛岳部、杨森部向雅安、汉源推进,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蒋介石效法清军对付石达开的部署,沿河陈兵,布下铁桶阵。然而,红军是打不垮的英雄汉。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接着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18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了。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跨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有首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来自南方衣着单薄的红军指战员,要越过这人迹罕至、禽兽无踪的雪山之巅,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是这样描述最初见到夹金山的景象的:“到了宝兴,再走百余里,就是晶莹耀眼、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了。我虽然是四川人,但生长在秀媚的川东,看壮丽惊心的大雪山,生平还是第一次。”

在爬雪山前,红军进行了简单的准备。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担任翻越夹金山的先遣任务。时任该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这样回忆:  

“由于我们是过夹金山的前卫团,为了保证全军安全通过雪山,当好先锋,我们一面将情况向上级报告,一面积极做准备工作。我们知道,山上除了冰和雪是不可能找到充饥的东西的。可眼下村里的居民既少又穷,烈酒、辣椒都无法买到,只好让大家想方设法,每人备足两至三天的干粮,每人再准备上一根木棍。看来,我们也只能身着单衣去翻那座雪山了。

我们把雪山将要遇到的困难详细地向部队作了交代,要大家想办法做到过山时不落一个人,不掉一匹马。战士们豪迈地说:‘我们最先强渡了乌江,夺下了泸定桥,突破了敌人层层截击,难道这座山我们还制不服吗?’‘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战友安全地越过夹金山!’”

“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

就这样,6月12日清晨,在洪亮的集合号声中,部队从邻近的几个小村落向大硗碛村集结,进行翻雪山的动员。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有的小心翼翼地夹在腋下,有的兴致勃勃地上下挥舞。“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声在山前震荡,无数根木棍一齐指向天空,像平地树起的一片无叶林。

杨成武这样回忆这段爬山历程:

9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到达山下,脚下的路冻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

二营为前卫营,六连为前卫连,只见前卫六连的同志手执木棍,在雪中探路。他们利用刺刀、铁铲在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同志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上爬。队伍越拉越长,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眼望,脚底下也有人。红旗灼燃似火,雪映战旗,色彩分外鲜艳。战马喷着雾气,衔尾相随。宣传队站在队伍旁,前呼后应。喊声,歌声,说话声,马嘶声,震荡着白雪皑皑的山谷,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快的回声。

我们的视线从行军队伍上移开,举目环视。

左面是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的雪壁,中间是漫漫积雪,险峻情景,使人怵目惊心。

这画面,这声响,实在动人心魄,非身临其境莫能体会,可惜我不是画家,要不,真该把这壮丽的阵容,把这峥嵘的图景描绘下来。

刚上去,路还算好走。但越往上走,路就越窄越陡,空气也越来越稀薄,雪也越来越深,气温也骤然下降。眼下,天空的太阳虽然还是张着笑脸,但是,在这座茫茫的雪山面前,已经失去了它的威力。明晃晃的阳光把白雪照得格外晶莹透亮。雪的反光刺得人们睁不开眼。我们努力地往上攀登,每走一步,都要花很大力气。但是同志们的情绪还是很高,他们奋勇攀登,谁也没有叫苦,谁也没有叫累,有时不小心滑倒了,旁边的同志立即把他扶起。有的不慎掉到几米深的雪窝里,不等他喊,就有成群的人递去木棍、绑腿,拽的拽,拉的拉。被救的人爬上来拍去身上的雪,又继续前进。

我们虽然还在前进,但不知不觉地行动越来越迟缓,就像要故意放慢前进的速度似的,歌声也渐渐地少了。筋疲力尽的政治工作人员只能用手势鼓动大家继续前进了。

“可能只走了二十里!”团长看看身后白蒙蒙的山峦,对我说。

“是啊,上下山共有七十多里,还差得远哩,后边的路程更艰苦!我们动员一下。”我说。

“对,鼓动一下。”团长赞同地说。

于是,我踏上一块高坡,大声地说:“同志们,老乡都说雪山是神仙山,鸟飞不过,人烟绝迹,只有神仙能过,如今我们上来了,岂不成了神仙!”

战士们一听都笑了。一个小战士跟着说:“政治委员,人们都说爬雪山难,我看也难不过我们的两条腿!

“对!我们终于用两条腿走上来了。可是,小鬼,也要当心它把你吃了!”我说。

“怎么吃?雪山又没有嘴!”他说。

“有嘴!”我说。

“有嘴?雪山有嘴?”大家哄笑起来。

我指着旁边厚厚的雪堆说:“它就是嘴,只不过嘴上抹的不是粉,而是堆的雪,看不出那嘴的模样罢了。可同志们别小看它,这嘴大得很,深得很啊,有的还不知道有多深呢,越往上,雪越厚,堆得越高,嘴就越大,可千万要小心,真要掉进它嘴里就麻烦了!”

“这倒是。”众人议论纷纷。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麻痹!一定要踏着前面同志的脚印,一步步走!”我又说。

众人静静地听着。

我继续说:“还有,往上走,估计冰雪也越来越硬,要当心滑倒,防止掉下山去。路还长,上边更难走。上级号召我们,坚持下去,翻过雪山!”

这时,王友才同志站出来,举起拳头,带头高呼道:“坚持到底,翻过雪山,就是胜利!”

众人一齐高声呼应,巨大的声浪在雪峰上久久地回荡。

“前进!同志们,胜利在前!”

我下了高坡,赶到前头,顿时感到浑身热乎乎的。

我们团队在前进!

我们的战士一个个挺着胸膛,迎着寒风,在白雪中艰难地奋力前进。

“红军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对于红军将士们来说,这次过雪山的记忆,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杨成武回忆到:

“路越来越陡,小道几乎笔立起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虽然经过前卫的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行走,还是十分困难。这时,偏偏寒风又大声吼叫起来。这风一刮,乌云蔽天,顷刻间阳光就不见了。那山峰上千年的积雪,瞬息变作腐朽疏松的土墙,一堆堆、一块块往下倾斜、倒塌。雪流翻卷,一泻千丈。它撞到坚硬的冰山上,又溅起无数冰团、雪屑,犹如银蛇狂舞,玉粉飞扬,凛将它直打在我们的脸上、手上,就像刀割似的。我们只能用手捂住脸,冒着暴风雪踉踉跄跄地行进,透气都十分困难。虽然这时我们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了,也还是觉得冷。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同志头晕目眩,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我们互相搀扶着,几乎都是拼着全身力气,在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

刚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般大的雹子劈头盖脑地打下来,我们无处藏身,只好用手捂着脑袋继续朝前走。

冰雹过后却是万里晴空,又感到阳光耀眼了。到后山顶,我们举目一望,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立,除了山峰上有几根孤零零的电线杆和少数民族用石头垒起的旗杆之外,到处是一片琼玉世界。俯视山下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蜿蜒而上,把这个琼玉世界划成两半。此一情景真是:

天空鸟飞绝,群山兽迹灭,红军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随后,我们全团人马沿着山顶上的一条曲折的盘道,绕着夹金山的主峰,又与风雪搏斗了四五个小时,就安全地翻过了山顶。这时,团长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没有一个掉队的。”

《伟大长征》组画—穿越雪山

红四团是红一军团的主力团,干部战士身体比较强壮,但体质弱、有伤病的同志,妇女同志和肩负比较重物资的战士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中央苏区“五老”之一董必武曾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介绍爬雪山时的情景: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简直没有路,可是农民说,少数民族经常从山丛中下来抢劫,他们既然能翻山,我们当然也可以。所以我们就对准峰顶附近那个缺口,笔直地向上爬。浓雾环绕,大风凛冽,刚到半山,就下起雨来了。我们越爬越高,又撞上了让人担惊害怕的冰雹。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发困难。讲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冷得人连呼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得发紫。有些人和牲口一步没走稳,就掉在冰河中,从此诀别。那些坐下来休息喘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筋疲力尽的政治工作人员用手势和拍打鼓动大家继续前进,表示山口就在眼前了。”

“到了暮色苍茫时,我们在海拔16000英尺的高度上翻过了大山,那天晚上,我们就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中露营。我们大家都筋疲力竭地躺下休息,朱将军却照往常一样,到四处巡查。他一路上和部队一同跋涉,疲劳不堪。但是他的例行巡查却是无论如何中断不了的。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小块牛肉干给我,他见人便鼓励说,我们已经爬过了最难爬的山,还有几天就可以到懋功了。”

“为了避开敌人的轰炸机,我们在半夜就起来了,开始爬第二个山头。天下着大雨,后来又变成大雪,冷风像刀子一样吹打我们的身体,又有很多人在严寒和力竭之中死去。”

“提起这座山的最末一个山头,真令人胆寒。我们估计,从山脚到山顶共长80里地。我们的人在这里一死就是好几百。他们想坐下歇歇腿、喘喘气,就从此站不起来了。沿路,我们不停地弯下腰去,想拉他们站起来,可是发现已经咽了气。”

“我们终于来到一处山谷,发现了几间部落人住的房屋,不由得都往那里聚拢,为重新发现人烟而欢呼起来。”

时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政治委员谢良也回忆了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越往上爬,气温越低。寒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痛。我们身上穿的都是单衣,几乎和没穿衣服一样。有的同志把毯子裹在身上,也无济于事,仍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浸湿后冻上了冰,硬帮帮的,磨得生疼。很多同志的脚被冰渣划破,鲜血直流。

再往上走,空气更加稀薄,胸口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透不过气来,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连着走几步心就跳得格外厉害,甚至头昏目眩,仿佛整个雪山也都晃动起来。

快接近山顶时,山势更加险峻。风大,路滑,经常有人跌倒,甚至从雪坡上滚下去。不少同志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只想坐下歇一歇。但是一坐下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在路的两旁,可以看到一个个隆起的雪堆,使我们感到沉痛,同时又使我们警惕起来,仿佛那些牺牲的战友对我们说:可不能松劲呀,一定要拿出身上所有的力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战胜这冷酷无情的大雪山!

中午,部队终于登上了山顶,高高的大雪山被我们踩在脚下了!战士们欢呼起来。欢呼声响彻冰山雪岭,在山谷间久久地回荡着……”

令人敬佩的是,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女同志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刚生过小孩或者正在怀孕,她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身体上的困难,跟随大部队翻过了雪山。

据《女红军长征记》中记载,当时女战士王泉媛正赶上来例假,在风雪严寒的侵袭下,腹部痛得像刀绞似的难忍。战友们见她脸色苍白,忍痛咬牙,都关切地询问,她说:“没事,能走!”她和战友们互相搀扶着,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终于翻过了这座大雪山。李坚真看到有的马夫、运输员都晕倒了,便和战友们鼓着余劲,咬紧牙关,跪着爬行,不但自己过了雪山,还把伤病员及担架、药箱等全部拉过了这座大山。

用聂荣臻的话来说,“我们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了阶级友爱,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萧锋在日记中写到:“一路上,大家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看到年纪大身体弱的同志就扶护。真是阶级感情深似海!”

《雪山壮歌》(油画) 孙立新 作

据后来深入川西北雪山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统计,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时,翻越的雪山共计在72座以上。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有一首颂歌,真实记载了史上最伟大的这场“雪上运动”: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资料来源: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2.王新生著:《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3.树军、新民、解昌编:《万里长征亲历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4.刘统整理注释:《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5.吴江、青霖编:《重读长征原始文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6.周军著:《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来源:理论中国

作者:董文墨

来源: 理论中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