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朱德的体育精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1 19:34:56 浏览次数:962 【字体:

朱德的体育精神

两株柏树,一根横木,少年朱德独出心裁,自制了一根简易的单杠锻炼身体。每日拂晓,晨光熹微,先挑上几挑水,然后一边背着刚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诗词或课本内容,一边开始跑步,回来后再到单杠上腾挪翻飞一番,直至全身大汗淋漓。一个农家少年因陋就简为自己开辟出一块健身场地,在喂猪、割草、砍柴、读书等劳累之余,不忘强身健体。朱德对于体育的钟爱以及其一生不辍的体育情节,最早可考的物证就在于此。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乡李家塆一个贫苦农户。“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德选集》)所以当1908年朱德从成都学成归来,告诉家人要到县小学当体育老师时,父亲震怒,痛斥朱德。虽然父亲不同意,朱德还是去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当了一年体育老师,其间发动并举办了仪陇县有史以来第一次运动会。也正是这一年,让他彻底认清了“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决心投笔从戎,23岁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来到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看似是抛弃了体育,实则是走上了一条用体育改造国民,用体育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青年朱德

从军后的朱德体育情结更加突出,结合军人的特性,他将体育完全融入到部队建设中,没有战斗任务时,常常主办各种规模大小不一的运动会,或单一的体育赛事。时常他既当运动员,也当教练员,有时还当裁判。比如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物资贫乏的红色首都延安,朱德曾主持过很多场军人运动会,而且只要条件允许,诸如篮球、田径、游泳、撑杆跳高、立定跳远等传统体育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篮球,朱德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曾在1938年刚刚完成八路军改编后,艰苦环境中还建起了“朱德篮球队”,与同样喜欢篮球的贺龙、左权、聂荣臻等八路军将领,进行了篮球对抗赛,据说朱总司令十分擅长远投,被后人称作是“延安雷阿伦”。条件实在简陋时,朱德会选择自创一些简易体育项目,1930年在井冈山,因为设施设备缺乏,他自创了一个背人赛跑的赛事项目,既不需任何器械,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紧密结合了当时的战场需求。

延安的篮球队

军事体育

1913年夏,朱德调任云南陆军第一师三旅二团一营营长,屯守滇南蒙自与个旧一带,气候炎热多雨,外国势力侵袭,环境艰苦,斗争复杂。为适应这种战斗环境,他将在体育学堂与讲武堂接受的系统而严格的近代体育、军事教育知识相结合,根据当地地势和敌情,有的放矢地对部队进行山地战和游击作战训练,除射击外,他强调格斗、擒拿、隐蔽、武装泅渡、长途奔袭、定向越野、单兵个体作战与整体团队协作等科目的训练,通过超负荷的体育锻炼来培养战斗精神,成熟的战争心理,进而完成军事体能的训练,以适应艰苦的环境,应对复杂的敌情。在他这种训练思想导向下,所率部队机动性、灵活性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战士们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和一双进退自如的铁脚板,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化零为整,声东击西,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但剿灭了大批土匪,还粉碎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占阴谋。

在云南讲武堂学习时的朱德

在朱德的召唤下,军事和体育这一对孪生兄弟在滇南的山涧丛林里相互拥抱,成就了朱德早期的游击战术思想。

农事体育

所谓“农事体育”,就是由人民军队帮助人民群众抢种抢收,发展生产与屯垦戍边而展开的活动。此项运动既锻炼了军人体质,又密切了军民关系,可以说是军事体育的创造性发展,又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围剿使红军即将陷入断粮断盐的窘境,因此除了练兵、修筑工事和作战外,和群众一起挑粮食就成了经常性任务。此时的朱德已四十多岁,又是一军之长,但在农事体育方面,从来不搞特殊化。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五六十里,足蹬草鞋,背着斗笠,用一根他亲手做的毛竹扁担,挑着满满两只箩筐,将崎岖小道踏成了光明坦途。无论是在中央苏区,还是在长征路上;无论是在南泥湾,还是在中南海,朱德都是“农事体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一伟大的倡导与实践,不仅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还使“农事体育”成为人民军队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成功载体。

国民体育

经过长期实践,朱德还把重视体育提高到理论高度:“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他还说:“体育运动,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我希望我们各级军政首长,加以重视和提倡……适时适地地提倡各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如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赛马、游泳,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我们运动的目的,在强健身体,以及提高技术两项。所谓提高技术,并非狭义的仅作球艺而论,而是说,在使身体强健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办法,而为将来训练大批军事技术人才作准备。”

1952年8月1日下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和全军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天,主席台正上方高悬着“八一”军徽和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在会场看台上,高悬着毛泽东和朱德两幅红底金字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朱德的题词是:“锻炼自己成为铁的体质,保卫我们最可爱的国家。”

朱德操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年岁已高,不能参加过分激烈的运动,但他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丝毫没有减少。做操、游泳、爬山、散步,凡是力所能及的活动,他都喜欢。朱德还根据自身状况自编了一套体操,分呼吸、踢腿、下蹲、甩手、伸臂、上身侧转、头部运动等10个部分,从云南讲武堂时期就开始做,一直坚持到了新中国时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饭后做一次,入睡前做一次,每次5分钟。天气好就到室外去做,刮风下雨就在室内窗前做。他曾说:“做完早操,我就感到浑身舒畅,工作起来精力更充沛;晚上做完操,我睡觉就更香甜,第二天工作起来精神也更足了。”

朱德在做操

朱德还喜欢爬山,一是为锻炼身体,二是为了解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他说:“我们是山沟沟起家。山区人民养大了我们的军队,现在进了城,不能忘记了他们。”“从前打游击,我爬了十几年的山,现在一走山路,就常想起过去打仗时候的许多事情。”他的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锻炼好身体,不容易得病,能为革命多做些工作,自己也不受痛苦。”他说:“我就是因为从小锻炼身体,所以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有掉过一次队,一点儿病也不生。”他还谆谆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革命,就要锻炼身体。身体不好,是不能为革命作更多贡献的。”

1958年,朱德在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

在朱德身上,体育是长寿之道,是革命之本,更是亮节之风。马上平天下,马下安邦国。“革命到底”四个大字,既是他一生戎马倥偬、追求真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最好写照,同时也是他对体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最好诠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仪陇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