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难忘的全军大比武‖赵金良

作者:赵金良(在党56年的退役空军老兵,现定居北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6 20:12:04 浏览次数: 【字体:

难忘的全军大比武

赵金良

中国雄鹰,傲翔苍穹,壮我军威,守护凌空。自1949年11月11日到今天,年轻的中国人民空军展翅起飞,经历了72载血与火的洗礼,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才能国安”。作为一名服役26年的空军老兵、在党56年的老党员,经历了空军由弱变强的发展,见证了“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的历程。

每当国庆阅兵看到战鹰飞过天安门时,仿佛看到了战友熟悉的身影。在空军节的时间节点,不禁回忆起自己在空军服役的几个故事。

那时,我在北京军区空军机关工作,每当国庆受阅或重大节日,我们机关的干部都要提前到场站,和战友们一起一丝不苟地检查油料质量、泵房维修、油库安全、停机坪加油设备、油罐车清洗等各项准备工作,以保障万无一失。油料是飞机的血液,来不得半点马虎,每次表演大队的飞机飞向天安门时,战友们的心随同飞机一起飞上了天。当飞机安全着陆回到机场时,个个欢呼雀跃,战友们的心像块石头一样落了地。

现在空军的装备和1961年我参军时相比有了巨大变化,那时歼一5、歼—6战斗机就是最好的装备。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研发的歼—20战机已能批量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情不自禁回想起1985年解放军《后勤》杂志社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空中给飞机加油的科普文章。那时感到很新鲜,只是听说外国有空中加油飞机,其他一概不知。编辑就给我找了一些国外空中加油的简单介绍,于是我按照这个思路写了一篇《空中加油在云天》的科普文章,很快被《解放军报》《中国石化报》发表。现在空军早已装备了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等先进装备,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隐身歼—20战机、运一20、轰一6k等战鹰列列,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终于实现了强军梦!

拼坚强意志,砺过硬本领。回顾在空军服役的军旅生涯,有几件事终生难忘。

1964年,全军官兵按照罗瑞卿总参谋长指示,掀起了大比武高潮,各部队、各行业的指战员以郭兴福为楷模,钻研业务,苦练技术,你追我赶、拼搏向上,一浪高过一浪。各军区空军经过层层选拔,各条战线的业务尖子浮出水面。那时,我算是北京军区空军的幸运儿,当军区空军油料处首长通知我代表北空参加全军油料大比武的刹那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段顺口溜:“全军比武练精兵,各路英豪聚京城。和平岂能忘备战?保国为民建奇功。”正是这段顺口溜,常常引起我对红五星、红领章的美好怀念。

1964年9月4日清晨,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明媚的阳光洒满了宽阔的南苑机场,照耀着停机坪上比武专用的草绿色直升飞机,鲜红鲜红的“八一”机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一天,伊尔—12、伊尔—14、里—2等大型飞机在机窝里停靠,少了许多发动机的轰鸣声,一眼望不到边的飞机跑道,也显得格外宁静。然而,在这平静的背后,一场近似实战的全军专业技术大比武,在这里拉开序幕,参加比赛的行业除油料专业外,还有航材、军械、机营、军需、汽车驾驶、野战救护等各条战线的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个个身怀绝技,以战斗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热身赛准备工作中。

油料系统比赛“擂台”设在机场汽车连的车库里,由空军油料部首长负责组织,各区带队负责人担任评委。组委会准备的五十种航空及地面油料箱摆放在“擂台”上,要求参加比赛的技术尖子蒙上眼罩,在无照明条件下辨别每种油料的名称、牌号,并对每种油料的使用装备及部位、油品的理化性质及保管方法等理论知识进行现场测试,由裁判举牌向评委及观众示意对错。当时面对那么多评委、观众及首长,我激动的心情又平添了一些紧张和担心。

激动的是,我能代表军区空军全体油料人员参加大比武,感到莫大光荣;紧张和担心的是,肩上责任重大,如果拿不到第一名,岂不辜负了首长的信任和战友们的期望?当然,我清楚这种紧张和担心都是多余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强信心,应对挑战,使出浑身解术,尽最大力量完成好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同年9月29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签署命令,授予空军“优秀油料保管员”荣誉称号。当北空后油料处处长张学江在解放军第31库的庆功大会上,把盖有空军司令部、空军政治部红印的奖状连同《毛泽东选集》和一支英雄金笔交到我手中时,我的眼睛立刻湿润了,到嘴边的许多话,却一句也没说出来。

散会后,我立即将空军颁发的奖状交给了部队领导,我深知这荣誉并非一个人的,应归功于党的培养,归功于部队首长的帮助,归功于战友们的支持。

1983年12月,我被调到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油料处工作。在机关工作期间,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映部队油料勤务动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撰写的《油料工作改革》《油库安全管理》《航油质量管理》《飞行节油》《仓库机械化作业》《战时油料保障》等百余篇文章,分别在解放军《后勤》杂志、总后《军用油料》杂志、空军《航空油料》杂志及《空军报》《解放军报》发表。曾多次受到部队及军区机关嘉奖。

2003年,空后下发《关于征集空军油料勤务史料》的通知,并邀请我参加编写工作。北空后成立了编写小组,召开了北空油料勤务史座谈会。会上,老首长回忆了1949年11月空军组建以来,历年油料保障工作的大事。

对于油库、场站、航校各部队的典型经验比较少,于是我将多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华北大演练实战油料保障》、某航校《地面苦练空中精飞节油经验》《中心油库的安全管理》等经验材料奉献给油料勤务室编写组。

到今年我退休已16年,近80岁了,但还坚持在社区做一名志愿者。每每想起在空军同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总是激动不已。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退志、退休不退心,弘扬“三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才能无愧于“志愿者”这个光荣称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赵金良(在党56年的退役空军老兵,现定居北京)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