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乐山有座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 ‖ 袁征
不朽的丰碑——铁道兵传奇
音乐:
环球资讯广播;云听有声 - 档案揭秘
乐山有座全国唯一的
铁道兵博物馆
袁 征
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从横断山脉东北部奔腾而下,流经四川阿坝、马尔康、金川、丹巴、泸定、石棉、汉源、峨边后,在乐山城南汇入岷江。
1863年5月,我国近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来到石棉境内的安顺场,多次渡大渡河均告失败,最终全军覆没。
大渡河安顺场,石达开与红军曾分别在此渡河(姜曦 摄,图片来源:康巴传媒网易号)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到达安顺场,歼灭守敌,强渡大渡河,突破了被敌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随后,红一师和红二师夹河而上,夺取了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蓬州闲士 摄)
大渡河奔涌到乐山市金口河区境内后,形成一段景观独特的大峡谷。这里水流湍急,沟壑纵深,谷底宽70~200米,谷深2600米。两岸危岩耸起,奇峰突兀,壁立千仞,异常险峻。在这段大峡谷的腹地,坐落着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门博物馆——铁道兵博物馆。
霜降已至,巴蜀大地芳草翠碧,枫叶铅朱。它们就像几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身着的军装和佩戴的领章帽徽一样光彩照人,耀眼夺目。我和“红一师”老战友陈一农、陶洪生以及单位老同事武家荣、贾宪生携家人从成都出发,驱车朝着乐山市金口河方向驶去。
乐山,别名嘉州、嘉定州、嘉定府,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四川省辖重要地级工业城市,成都经济区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枢纽城市,成渝城市群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有“海棠香国”的美誉。成昆铁路、成贵高铁贯穿全境。大渡河、青衣江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域内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15处,其中包括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嘉阳小火车等。
铁道兵筑路场景造型(罗梅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乐山市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峨眉山竹叶青茶、峨眉山矿泉水、峨眉山雪魔芋、五通桥豆腐乳、苏稽米花糖、夹江书画纸、夹江叠鞘石斛、金口河川牛膝、金口河乌天麻、犍为茉莉花茶、峨边竹笋等。
深红辣椒配翠绿香菜或芹菜,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脑;瓦罐外部画着红黄相间龙纹,内放花椒辣椒为主佐料的钵钵鸡;于东汉传入,精于唐宋,兴盛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西坝豆腐;沿用清朝御膳工艺,色泽棕红、皮酥略甜、肉质细嫩、香气宜人的甜皮鸭;当年没有凳子可坐,只能将脚跷放在饭桌横杠上吃牛杂牛肉一锅煮的跷脚儿;用本地特有的粑叶包制而的叶儿粑等,组成了乐山的特色美食。
朱德为铁道兵题字(彭芳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半个世纪前,我和陈一农、陶洪生等千余名川籍青年分别从绵阳、广元、成都登上军列,奔赴遥远的塞北,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5军193师(前身为红一师)的军营。我师为守卫祖国边疆,抵御外敌入侵,派多支部队在山里打坑道。虽说我们是步兵战士,但是,每当我听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那首别具风格的军歌时,便会深深陶醉在其中。
上世纪70年代初,193师(前身为红一师)文艺宣传队在坑道口为执行战备施工任务的指战员作慰问演出(佚名 摄)
参观铁道兵博物馆出发之前,我从书柜里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出版发行的《战地新歌》一书。当我翻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那支歌曲时,激动地轻声哼唱起来:“背上了行装扛起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音乐:
郁钧剑 - 我是郁钧剑 精选军旅歌曲
滚滚车轮随秋风飞速转动,把沿途的山山水水逐一甩在身后。然而,那首流行于几十年前反映铁道兵指战员火热战斗场景,赞颂这个特殊工程技术兵种丰功伟绩的军歌,则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振奋人心的歌词和激昂优美的旋律,好似猜透了我的心思,不离不弃地伴随着我行进在这次不同寻常的旅程之中。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简谱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组建了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该部队转战于东北漫长的铁道线上,守护和抢修铁路、桥梁、水塔等,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为我军取得东北战场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赴朝参战。在最初的短短几个月里,便修复铁路900多公里。从1951年8月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在朝鲜北部1300公里的铁路线上,展开了艰苦激烈的反“绞杀战”斗争,粉碎了敌军的空中封锁,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清川江铁路大桥(张英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1951年7月,铁道部队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杨连第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使多次被炸断的清川江大桥恢复通车,杨连第被誉为“登高英雄”。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指挥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周恩来总理接见杨连第连指导员(袁征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朝鲜战场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并亲笔为铁道兵机关报题写了报头。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头的铁道兵机关报(齐筱玲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特殊兵种,铁道兵总兵力最多时达到40余万人。在国家铁路建设中,铁道兵先后参加了鹰厦铁路、黎湛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京原铁路、兖石铁路、大秦铁路、青藏铁路、嫩林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南疆铁路等50余项铁路工程和北京地铁的修建,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八一”军史谱写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1959年2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陈毅等中央领导接见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罗梅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1984年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整建制并入铁道部。于是,铁道兵部队官兵集体转业,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1989年6月,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铁道部“三定”方案》,自1989年7月1日起,撤销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成立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如果说铁道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充分演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鸭绿江彼岸的话,那么,这支铁军的精神风貌和闪光业绩,则突出展现在举世瞩目的成昆铁路建设上。
奋战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的铁道兵(彭芳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北起成都,南至昆明的成昆铁路 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从四川盆地经横断山脉至云贵高原,成昆铁路沿着中国地形第一、二阶梯边缘铺设,穿越地质条件极不稳定的板块活动冲突带。沿线人烟稀少,地势险峻,地形多样,构造复杂,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高寒高热,泥突水涌,滑坡落石,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线路所经区域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被外国专家称作“铁路禁区”,长期被视为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
晚清至抗战时期,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以及民国政府曾先后多次规划成都至昆明的铁路,进行过勘察工作。但是,受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始终没有动工建设。
成昆铁路,桥下为守卫铁路大桥的民兵(图片来源:侠客地理)
1964年,毛泽东主席强调,“搞第三线基地,大家都赞成,要搞快一些”“攀枝花酒泉两个基地一定要落实”“如果材料不够,其它铁路不修,集中修一条成昆路”“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从这年四季度开始,18万铁道兵指战员浩浩荡荡开赴成昆铁路沿线的崇山峻岭。他们与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等单位及沿线民兵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克服千难万险,在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简单的施工工具,披荆斩棘,艰苦奋斗,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铺起了一段又一段铁道线。
修筑铁路的铁道兵(张英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邓小平、董必武、贺龙、聂荣臻等中央领导相继视察成昆铁路施工现场,极大地鼓舞了建设者们。
1965年11月初,邓小平与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在铁道部部长吕正操、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下,视察了成昆铁路施工现场。在金口河关村坝一线天工地上,邓小平目睹系着保险绳索的建设者将钢梁吊在空中,准确地把大桥两边的半拱跨连成一个整体,宛若一道彩虹在两山之间腾空架起,连连点头称道:“人民创造了历史!”
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成昆铁路(齐筱玲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10万军民在四川西昌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成昆铁路的建成,对于改善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建立机动灵活的战略大后方,配合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促进西南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沿线川滇两省7市(州)1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从昔日的蛮荒之地迈向文明社会,深山峡谷中的乐山市金口河区,更是实现了千年巨变!
成昆铁路通车典礼(张英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有人说,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是用2000多具血肉之躯铺筑而成的。在我看来,此话一点不假。成昆铁路全线共有991座桥梁、427座隧道,1/3的车站处于桥隧中。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施工期间,仅铁道兵牺牲人数就达2100多人,成昆铁路沿线,至今留存着铁道兵烈士陵园20余处。职工、民兵等伤亡者不计其数。
1984年12月8日,成昆铁路工程、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活动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共同被联合国组织评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如今,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中国铁建大厦内设有一个铁道兵纪念馆,天鹅项下的哈尔滨建有一座铁道兵启航纪念塔,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加格达奇建有一座铁道兵纪念碑,全国许多地方建有铁道兵烈士陵园,中国军事博物馆里亦有不少涉及铁道兵的收藏……不过,国内一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座专门的铁道兵博物馆。
2008年初,深怀感恩之心的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决定在大渡河畔修建一座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消息一经发布,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许多铁道老兵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和战斗、施工、生活等用品捐赠给博物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开国上将、铁道兵政委吕正操欣然命笔,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经过4年多建设,这座记载着人民解放军一个特殊兵种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的铁道兵博物馆,在毗邻我国第一个隧道中的火车站关村坝火车站的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落成了。该馆于2012年6月28日开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从此,铁道老兵这个特殊群体有了自己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驱车沿着激流回旋的大渡河进入距乐山市金口河区城区约15公里的金口大峡谷腹地。然后,我们驶过一条幽深而又静谧的隧道,到达了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这里是乐山、凉山、雅安三地的交界处,堪称成昆铁路的“咽喉”,也是整条线路最险峻、最艰难、最复杂的一段。
“在这里建造一座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铁道兵博物馆,实属难得且意义非凡!”我们异口同声地赞美起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的杰作来。妻子说:“这也应该是全世界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吧!”
铁道兵博物馆是一座从半山里挖出来的博物馆,外观呈灰褐色,大门为半拉开的电影胶片造型。该博物馆占地60余亩,主展馆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2013年,铁道兵博物馆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铁道兵博物馆以“梦幻的记忆”作为主题,建筑上采用了具有动感效果的螺旋型形体设计。我们走进博物馆大门,一条梦境虚幻般的时空隧道出现在眼前。隧道壁上镌刻着朱德1958年的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铁路。”
朱德题词(彭芳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穿过梦幻隧道,一片繁忙的筑路场景造型呈现在我们眼前:身着军装、扎着腰带、戴着竹盔的铁道兵战士们拉着斗车,推着“猴儿车”,举着电钻、铁锤、铁铲,紧张而有序地建设着成昆铁路,极具年代感。我注意到,这个空间如同施工隧道里的作业面,顶部一块块巨石龇牙咧嘴,仿佛随时都要垮塌下来。当年铁道兵有许多官兵就伤残甚至牺牲于这样的“血盆大口”之中。这种场景,使参观者们一进入铁道兵博物馆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同路的女士们屏住呼吸,尽量控制住内心的惊诧。
铁道兵筑路场景造型(张英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在筑路场景造型旁边的实物展区里,展示着铁道兵战士荣获的军功章,用过的步枪、手榴弹、军号、军服、施工服、围肩、手套、被褥、挎包、水壶、饭盒、茶盅、藤帽、风枪、铁锤、钢钎、铁镐、铁铲、斗车……每一件陈列品都留着深深的历史痕迹。
铁道兵日常用品(齐筱玲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铁道兵博物馆展区分“领导关怀鼓舞人心”“枪林弹雨建功沙场”“开山凿路功勋卓著” “永志不忘继往开来”4大版块。馆内珍藏的1100余件历史文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雕塑,一段段翔实的文字叙述,以及通过影视设备播放的影像资料,完整地勾勒出铁道兵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和平时期所走过的历程,集中展示了铁道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彭芳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其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是铁道兵指战员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集中体现了他们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作风。这8个字既是一个概括,一种表述,更是一笔财富,一种境界。这与我们今天“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伟大时代精神是完全契合的,是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主要领导(徐波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艰苦奋斗”,说的是铁道兵的工作艰苦,生活艰苦。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为祖国建起了一条又一条铁路。
逢山凿路的铁道兵(罗梅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要“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并且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像歌中唱道:“打通昆仑千重山,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
林海雪原铺新路的铁道兵(张英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我们专心致志地参观了铁道兵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区,充分了解了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和精神风貌,深切感受到铁道兵的英勇和伟大。
施工中的铁道兵(齐筱玲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我们8人你一言我一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慨。
“这是铁道兵将士们永远无法忘怀的地方。几十年前,他们在这里用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打通了西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
“这是乐山市金口河人民感恩之心的见证。他们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精神,在短短4年时间里建成了一个纪念先驱、启迪后人的红色教育基地!”
“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丰功伟业惊天动地,他们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
“铁道兵的历史是我们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几十万铁道兵将士虽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隐去了身影,但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丰功伟绩永远写在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上,永远留在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巴蜀儿女的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道兵(彭芳 摄于铁道兵博物馆)
依山势而建的铁道兵博物馆,分为主展陈列馆和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雕塑广场2个区域。在主展陈列馆后面的青山上,矗立着一座由全国铁道兵战友联谊会捐资修建的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面积40平方米,碑高8.4米,为群雕式建筑。纪念碑正面雕刻着开国元帅叶剑英亲笔题写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8个大字,背面镌刻着在筑路中牺牲的2100名烈士的姓名。原铁道兵政委宋维栻和原铁道兵参谋长龙桂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碑名和撰写碑文。
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蓬州闲士 摄)
屹立在青山上的铁道兵指战员的青春雕塑栩栩如生,气贯长虹。他们仿佛在向山川大地宣示,铁道兵是一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祖国和人民屡建功勋的英雄部队!
铁道兵博物馆内的版画(李婷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即将告别铁道兵博物馆时,我们不由自主地站成一排,默默祈福:“愿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铁道兵精神永存!”
写于2021年10月27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