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烈士纪念日特辑】“红军岩”的故事 ‖ 王宽

作者:王 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30 14:54:29 浏览次数: 【字体:

红军岩”的故事

王 宽

1935年阳春三月,一个晚霞绚丽的傍晚,川滇两省交界的乌蒙山深处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负伤掉队、隐蔽在茅草丛中的川南红军游击队战士魏国明和张小宝被搜山的国民党军队发现后,一面英勇还击,一面迅速撤退。

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17岁的魏国明和15岁的张小宝已经被逼到悬崖边。国民党军队的麻脸连长疯狂地叫嚣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给老子抓活的!给老子抓活的!”他指挥士兵们向魏国明和张小宝一步步逼过去。魏国明和张小宝面无惧色,手拉手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毅然纵身跳下万丈悬崖。

西风咽泣,残阳如血。一时,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们全都怔住了。刚被抓壮丁不久、还未满16岁的丁浩目睹眼前发生的这悲壮一幕,忍不住“哇”地一声哭了起来。麻脸连长见了,凶神恶煞奔过来,扬手就狠狠甩了丁浩一记重重的耳光:“妈的,哭,给老子哭个球!”

丁浩吓得再不敢吭气。

当天深夜,川南红军游击队的战友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安埋了被摔得血肉模糊的魏国明和张小宝。

从此,当地老百姓把魏国明和张小宝宁死不当俘虏、英勇跳下的那匹悬崖称之为“红军岩”。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红军”历经无数个酷暑寒冬、无数次日晒雨淋,崖壁上渐渐渗出一大块红褐色的印痕。若干年后的一个清明节,当灿烂的朝霞洒满崖壁时,崖壁上竟清晰地凸现出“红军”3个大字。当地老百姓说,那是魏国民和张小宝两位英烈显灵,在默默守护着他们洒下青春热血的这片美丽田园。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红军”附近发现了一个长达数里的天然溶洞。幽深神秘的洞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造型、静静流淌的地下河、晶莹透明的玻璃鱼,若配上五彩缤纷的灯光,简直就是举世罕见的人间仙境。

当地政府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上打出广告,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欲吸引外来资金,把溶洞及附近的石林打造成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国内外无数的投标者闻讯蜂涌而至。经过多轮紧张激烈角逐,新加坡的一家大型跨国财团如愿中标。当人们向年逾耄耋的董事局主席丁浩表示热烈祝贺时,丁浩老泪纵横,哽咽失声,回忆起70多年前魏国明和张小宝高呼口号跳下悬崖的浩气长存情景,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壮烈呼喊声一直萦绕在他的耳畔,让他食不甘味、睡不安寝。这次投标,他是为了偿还那笔积淀已久的沉甸甸的心债。

如今,溶洞石林风景区早已海内外闻名,每当有游客到来,漂亮的导游小姐都会领着游客们去瞻仰那永恒的“红军崖”,给游客们讲述魏国民和张小宝两位小红军的感人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宽(四川省宜宾市人大常委会)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