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薪火相继】历史之疮永志不忘 革命精神百年流芳 ‖ 王书贤 刘思汉

作者:王书贤 刘思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8 15: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史之疮永志不忘

革命神百年流芳

王书贤 刘思汉精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021年8月17日-18日,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永思·沃土营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线上定期开展了党史学习交流分享会,普及党史相关知识,观鉴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红色视频,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交流回答问题,并于会议尾声进行了会议所学所感的相关总结。通过分享会,团队成员们初步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延续以及红色血脉的赓继,为团队成员后续的线下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次暑期线上学习交流分享会,唤醒了我们对红色革命历史的追念,我们决定深入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进一步走近战争年代下的同胞们,去瞻仰刀枪下流血不流泪的英烈们。

2021年8月17日下午,我们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虽然四面围着纪念园的铁栅栏已锈迹斑驳,但园内人们常来拜访的痕迹仍旧清晰。看守纪念园的老伯伯对我们说,虽然隔三差五都会有不同的人、不同的队伍前来拜访,但宁静一直是这个纪念园的常态。因为前来拜访的人总是会自发地为那些同胞的灵魂维持着逝去后的宁静,象征着一种长眠的祝愿。

走进石门,来到纪念园深处,刻有“侵华日军三里沟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纪念碑映入眼帘,在这方曾经的净土上发生的一系列暴行便一帧一帧地在我的脑海中呈现。1940年5月21日夜,驻田家庵日军乘汽艇溯淮河西犯凤台,在登岸时,遭到埋伏在三里沟村的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六团(简称保六团)突然袭击,双方交战中,日军伤亡惨重,驻寿县日军火速赶来支援。保六团见寡不敌众,随即撤去。气急败坏的日军闯进三里沟村,实施报复,对无辜村民进行绝灭人性的残酷屠杀,全村500多人,被杀死84人,杀伤百十人,500间房屋几乎被烧尽,财物被抢掠一空。

隔着栏杆,我看着底座镌刻着的惨遭杀害的84位村民的名字,仿佛在与他们隔着时空相望。准确地说,他们是我们的老乡。也许是想到可能在1940年的某个时候,自己的前几代前辈兴许还和这些遇难同胞打过招呼,可转瞬他们便死在了日军的大刀之下,自此再无子孙后辈与我们见面,甚是攀谈上几句的可能,我便觉得顿时头皮发麻,对残忍战争中无辜同胞惨死的痛意直直蔓延至脚底。

在与看守纪念园的老伯伯以及一同随行的家人进行一段简短的交流后,心中的无力感渐渐散去。痛定思痛,历史之疮留给我们后人得以铭记的,更多的是教训,是卫国的决心,是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时刻牢记国耻的自我警醒。

随后,为缅怀惨痛战争年代下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我们来到了凤台县南平山烈士陵园,怀揣满心敬意,了解逝去英烈们舍生忘死的事迹。

革命烈士生平事迹展板上向我们描述着罗平、罗夫干、储东远、马洪报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再现了一幕幕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画面;毛主席提笔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镶嵌在烈士墓碑上。肃立在烈士墓碑前,我为那些书写了中国辉煌历史的无数英烈前辈们默哀着,一种将革命精神延续下去的坚定力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次日,虽然对逝去的遇难同胞与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仍在,但一改的是沉浸在惨痛历史事实中的无力,我们整装待发,更多地怀着一份坚定又崭新的心情,前往寿县寿春镇双牌坊党支部,参观道德模范事迹展览墙。令我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被评为“中国好人”的吕仰正。展览板上寥寥几笔,却写出了他的一生爱国爱党情。“群众利益有人顾,有事请找党支部。”这是吕老曾代表双牌坊党支部对小区群众的郑重承诺。81岁高龄的他还依然带领着老党员们,穿行在楼群之间忙忙碌碌。有时调解邻里纠纷,有时帮体弱老人买米送药,有时为高寿老人做寿祝福,有时组织群众自娱自乐,永远不知疲惫。

“夕照青山松不老,晚霞映照党旗红”,吕仰正老先生选择了终身为党和人民服务这条路,我不禁在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安康盛世下的革命精神呢?何为革命精神?不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广大利益吗?在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今天,吕仰正老先生便是此种精神的承继者。

或许这只是一场小小的参观之旅,但这一路来的心理历程却反映着我们每一次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对革命精神拥有了更加本质的深刻体会。从最初望着84名遇难同胞的姓名,想到84个屠刀下的无辜亡灵,心情难以平复;再到站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烈士墓碑前满心敬畏;最后到了解了一位老党员用火一样的热情和爱心,播撒余热,退休不退志的一生……历史会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的今天,我们不必再翻雪山、洒热血,但我们依旧需要发扬一种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

铭记历史是众多与我们一样的新时代青年的义务,历史之疮永志不忘,革命精神百年流芳。我们将以史为鉴,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将革命精神赓续下去!

【薪火相继】从青年力量出发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 王书贤 王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书贤 刘思汉(四川农业大圩)

供图: 刘思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