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宋玉生:浴血晋绥的八路军无线电支队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9 21:20:52 浏览次数: 【字体:

宋玉生

浴血晋绥的八路军无线电支队长

1942年5月,八路军晋绥支队无线电台台长、无线电支队队长宋玉生带领全队战友,在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无名山岗上,与凶恶的日军展开殊死拼杀,弹尽援绝之后,为掩护战友撤退,她献出了22岁的如花生命……

千里求学

跋山涉水赴延安

1920年3月,宋玉生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市(原广元县下河街)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常年经营土特产,因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生意红火,家庭逐渐殷实,遂购置门面和房屋多间。7年之后,弟弟宋安邦出生。宋玉生11岁那年,父亲因长年操劳患病,不幸离开人世。从此,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在宋安邦的记忆里,姐姐宋玉生是一个活泼开朗、颇有主见、爱憎分明的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二大区域、西线主战场。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建立10个县级、55个区级、24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嘉陵江两岸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得轰轰烈烈。这些对少年时代的宋玉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玉生从小喜爱文娱活动,上小学时便爱唱歌跳舞,尤其喜欢唱的歌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上初中后,她带头把长辫子剪成短发,积极从事反对妇女缠足的活动。

1935年,因为旧习俗影响,也为减轻家庭负担,母亲托人给15岁的女儿说了一门婚事。宋玉生坚决反对说:“婚姻大事是关系男女终身幸福的大事,完全抛开子女意愿,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过去了。”她自编、自导、自演《出走》独幕话剧,表现了她誓与包办婚姻斗争到底的决心,在学校演出后,深受全校师生好评。

1936年9月,宋玉生打听到陕西西安卫生学校招生的消息,于是决定同陈绍香、吴子华、王秀华等同学一道,远赴西安报考卫校。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饿了就吃点儿干粮,渴了就喝点儿泉水,困了就倒在破庙或草棚里睡。整整20多天,他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脚上磨出无数个血泡,硬是从广元走到了西安。

可是,当他们千辛万苦来到西安,好不容易找到西安卫校,得到的答复却是卫校不招生了。4个小姑娘顿时心凉了半截,可仍然四处寻找适合她们报考的学校。经几天奔波,报考学校的事仍无着落,然而盘缠却所剩不多了。心灰意冷的陈绍香、吴子华、王秀华结伴决定返回广元。宋玉生建议再等几天,到别处碰碰运气,然而那3个姑娘去意己决,只得含泪与她们告别。

孤身一人的宋玉生徘徊在西安古城,漫无目的地游走,引起了陕西姑娘杜培毅的注意。杜培毅是华县杜家堡人,家中有父母,3个哥哥和1个弟弟。1927年随长兄杜松寿参加革命,1936年12月在西安西京医院组织护士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此时,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全国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延安成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圣地。“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杜培毅比宋玉生大2岁,她向宋玉生灌输抗日救亡的思想,给她讲青年人应有的抱负,也给她介绍抗日圣地延安的情况,鼓励她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宋玉生第一次听到这么多新鲜名词,觉得杜培毅非同一般,并且值得信赖,当即决定与其结为好姐妹,并约定一起去报考延安陕北公学,没想到竟然被录取了,她俩高兴地跳了起来。

从西安到延安有300多公里。两个姐妹背上行囊,和15名热血青年拄着木棒,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双脚打起了泡,两天走了90里,到了三原县,经八路军三原办事处介绍到吉阳短训班受训。短训班条件较好,他们休息了3天便开始上课,一天三顿大米饭,四堂政治课,两堂军事训练,晚上讲故事听,甚至写画都有的,两星期毕业,之后又回到三原,预备还是到延安去。从三原到延安还有267公里,两个姐妹再次汇入11人的队伍出发,整整十天,她们脚板上打起了血泡,痛得一步一咬牙。但她们毫无怨言,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终于到达了日夜向往的延安。

燃烧希望

追求真理心向党

1937年8月,宋玉生被党组织安排在陕北公学读书,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3个年头。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校长兼党组书记是著名作家成仿吾。陕北公学最初的学员有5个班约3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教员有邵式平、周纯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吕骥、徐冰、陈唯实、宋侃夫等人。

开学那天,毛泽东亲自到校讲第一堂课。那时没有课堂、讲台和课桌,学员们冒着严寒在黄土坡上抡镐挥锹,铲平一块场地作为课堂,每人端着小板凳,面朝讲台一排排坐下,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毛泽东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并号召大家要安下心来,认真学点马列主义。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他用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励干部战士的斗争精神。1938年3月10日,毛泽东再次为陕北公学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子。”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宋玉生被编入七大队十六班四分队,这个大队全是女学生。后来又编入年龄较小的十八班。学习的内容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课程设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军事知识。全体师生还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荒挖窑洞。

宋玉生离开广元的7年里,曾给家里寄过她在延安的照片,并写过许多信。由于家人的疏忽,保存下来的仅有3封。她在信中陈述去延安途中和到延安后生活的艰苦,抒发学习和参加各种竞赛的欢乐,给母亲讲述革命道理,什么知心话都对母亲说。摘录如下。

笫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有一月余未写信了,我想妈妈一定在焦虑中吧。九月十五日我同朋友培毅出了医院,在她的朋友家里连住九天,就去报考陕北公学,运气不错考上了。我们一路十七人,四五位女同志,走了九十里路,到了三原脚痛腿肿,才到吉阳短训班去受训,本想在吉阳写信,因一天忙得要死,天不明就起床,离街很远,甚为不便,所以未写。从三原起程共有十一人,没有车只好走路,都是用培毅的钱,共走了十天。到了延安我们住的公学,女同志共有一百多人,都是发的军衣,吃的小米饭,两个月毕业。妈妈:在这国难期间,一般青年者应给国家做事。我是为了国家民族、自己的前途才到这里来,虽然这里很苦,我很愿意的——从来没走过路,这次走了七八百之地,真是我的幸福啊!这里天气冷得要命,八月就下雪了,我们恐怕要搬到甘谷驿去,敬祝身体健康!小弟好!

玉儿

10月15日。”

笫二封信:

“亲爱的妈妈,几个月未写信给您,不知身体可好?儿常常挂念您老人家,还有幼小的弟弟。前次儿从陕西寄的信大概收到了吧!也许失掉了,为什么不回信呢?妈妈:您知道现在祖国的危机吗?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为了要保卫祖国,必须要全国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的来参加抗战,一致的联合起来,争取我们最后的胜利。可是有一般的民众,他们不了解国家的情况,所以不愿自动的来参加国家抗战,那我们就要去说服和宣传他们,可是要有领导他们的人组织他们。所以我就是来上陕北公学,训练组织群众的干部,我们所学的毕业之后就要用在农村和城市中去,使他们了解每个中国人应尽之责任,把他们组织起来到前线去,或后方工作,这都要我们去作的,我们不应懒得作下去,胜利之日还是我们的。可爱的小弟弟是怎样,念书用功吗?我非常想念他,如有照片,请寄给一张。”

笫三封信:

“妈妈:近来,我校特别忙,我是在七队十六班。因为三四五队的同志毕业,我们六七八九十队欢送他们上前线去,又是演剧呵!跳舞呵!……等一切忙的不亦乐乎,而且又是我们七队竞赛。七队里又分一二三四分队,四分队完全是女同志,在竞赛当中,每个同志都想争取胜利。每个人每班每队都想争取飞机,竞赛的结果,还是四分队、女分队得飞机呵!大家狂叫着四分队胜利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

妈妈:这里的天气太冷了,每个同志都穿着皮大衣。我呢?连一双棉鞋也无有的,前次杜培毅的哥哥杜松寿寄来一双棉鞋子,可身上有点冷,我一个钱也无有。妈妈:如有信件等,请寄往采育中学(西安)杜松寿转好了,我现在又编在十八班,我班六个完全是小鬼。敬祝福体健康!

玉儿叩”

在延河水、小米饭、马列主义乳汁的养育下,宋玉生逐渐成长起来,1938年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毕业后,她留在通讯学校学习了3个月无线电技术。该校后来迁至延安以南百余里的富县东村。结业时,宋玉生坚决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在她的一再坚持下,组织上将她分配到晋绥抗日根据地。

第二天,宋玉生和一批上前线的同学出发了。大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送至延安的一条小河旁边,有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失声痛哭起来。宋玉生强忍夺眶欲出的眼泪,挥手告别送行的同学们,离别抚育她成长的延安,大踏步向晋绥边区走去。

壮烈牺牲

战地血花分外红

1938年5月,一二○师派出由李井泉率领的大青山支队向绥远挺近。12月开辟了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逐步与晋西北根据地连城一片,形成晋绥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宋玉生(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宋玉生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积极,作战勇敢,不就被任命为晋绥支队无线电台台长,后又提升为晋绥无线电支队队长。宋玉生带领无线电支队随同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一起行动。他们昼夜工作,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情报,使其抓住战机,反击日寇的“扫荡”。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晋西北根据地和大青山根据地连续进行疯狂“扫荡”和“蚕食”,并在根据地增设据点,扩大占领区。晋绥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

1942年5月的一天,宋玉生奉命带领无线电支队,携带无线电收发报机,外出执行任务。第二天在行军途中发现了大批日军。宋玉生当即命令撤退,然而为时已晚,敌人已经将她们堵截在一个山头上。危急关头,为保守军事机密,掩护战友们撤退,宋玉生决定烧毁文件材料,并用石头砸碎全部无线电通讯设备,然后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

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勇敢的决定。宋玉生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们,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战友们要她一道突围,有的坚决要求留下来和她一起阻击敌人。但宋玉生坚持自己的决定,深情地说:“敌众我寡,我们不能与鬼子硬拼,你们快走,我来拖住敌人!”看到战友们迟迟不愿离开,宋玉生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快走,执行命令!”战友们只好含着眼泪撤走了。

“抓活的,抓活的!”“女八路,快投降吧?”鬼子发现山上是个女性,便狂叫着往上冲。宋玉生不顾子弹嗖嗖乱飞,顽强阻击敌人,此时敌人已将她团团围住,她的枪膛里也只剩下3颗子弹。宋玉生隐蔽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悄不作声。敌人见无人还击,便大胆地冲上山头。当敌人冲到大石头旁边时,“叭叭!”宋玉生突然连开两枪,前面的两个鬼子兵应声倒下。

此时此刻,宋玉生的枪膛里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当敌人冲到面前时,宋玉生发出了胜利的微笑,用仅有的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敌人仅看到了被砸烂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还有令他们胆颤心惊、宁死不屈的女英雄遗体。

宋玉生牺牲后,八路军一二○师参谋部通报了她英勇顽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晋绥日报》、八路军《军运报》先后予以报道,并号召边区广大群众和全军学习宋玉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通讯史册、《广元县嘉陵镇志》和《四川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了宋玉生的事迹。

1942年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宋玉生的来信,每逢春节和中秋,母亲总要拿出女儿的照片和信件,怎么也看不够。直到1950年底,才由女儿的战友,原四川省邮电局局长程文定送来了川北行政公署颁发的烈士证书。母亲捧着女儿的烈士证书放声大哭,泪流满面。弟弟则不相信他和姐姐从此阴阳两隔难相见。程文定不停地安慰母子俩,并沉痛地讲述了宋玉生的英雄事迹。

受女儿的影响,宋玉生的母亲深明大义,爱党爱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元县人民政府慰问军烈属,给她家送来了九担谷子,被她婉言谢绝。1951年,为支持抗美援朝,她捐出了家里仅有的200个银元,又卖掉了南街的4间门面、1个巷道和3间后房,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人民政府。

2002年9月,时值抗日战争胜利57周年,古稀之年的宋安邦给姐姐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祭奠文章,题目是《姐姐,你听我说》,摘要如下:

“亲爱的姐,今年是你壮烈牺牲60周年。60年来,你的小弟无时不刻不在思念你。你走了以后,我和母亲相依为命,1971年,操劳了的母亲念叨着你的名字去世了。多年来,无论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我都以你为榜样,从来没有给党组织找过麻烦。

姐,现在我已进入古稀之年,六个孩子也很孝顺。

姐呀,小弟说的这些话,你都听到了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