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八一特辑】为了八一精神光芒永存 ‖ 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1 20:23:06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八一精神光芒永存

周根保

八一前夕,突然接到一个报社女记者的电话:“周老,我的朋友告诉我,您退休后,刻苦研究八一起义,还写了不少八一起义的书,您能给我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分明是为她写文章,想找几句感慨的语言,为她文章增加一些色彩。

当时,我很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平静地回答说:“我是个退休近二十年的老人,我研究八一起义,没有什么崇高的激情,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兵应该做的一点小事,我从不愿记者采访。”

报社女记者也只好悻悻道了一声“谢谢”!

过后,我真的开始思考:这十几年来,我为什么这样专注八一起义的研究?是名利的追求吗?

“名”——我从战士,到军分区司令员,当兵一辈子,没有立过一个三等功,平平淡淡走过这几十年,和“名”总是擦肩而过。都退休近二十年了,“名”,和我应该是终生无缘。所以,我的底线:从不接受记者采访。

“利”——大家都说,今天搞革命历史题材研究,写这方面书籍,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这方面,我真有切身体会——

至今,我已写了十几本关于八一起义的书,其中几本送给出版社,出版社都因“重大历史题材,需要向国家重大题材部门报备”而搁置了下来。

这些书,只能“内部交流,免费赠送。”

其实,就算正式出版,像八一研究的书,当前,也不会有什么卖点,正式出版,出版社都是要求你“自费”。

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我为什么又在“不屈不挠”地坚持呢?

理由,我自己也真的说不清。回望我十几年研究八一,还真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我的老同学徐兆林跑来找我,他写了一本研究南昌起义的书,出版社要求他自销一部分,要我帮助销售一些。当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我自己那本,却一直放在书架上。

2002年,我退出工作岗位,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的吴新雄,启动八一广场改造,邀请我出任副总指挥,并要求我专注八一历史的研究。

2010年,南昌几个热血青年,在时任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长周关的支持下,成立了南昌市八一精神研究会,并把我“拉”进了研究会,出任执行会长(一直没有会长)。

为争取相关部队的支持,我硬着头皮,找到时任江西预备役师一位领导,他毫不掩饰地说:“你当会长,这个研究会起码要丢几分。”

这是大实话。

我一辈子在部队做行政工作,从未写过什么东西,搞理论研究,对我,似乎闹了一个不小玩笑……

为了少丢几分,也为了不负吴书记重托,我开始了八一起义的研究。

所谓研究,也只是把能找到的八一起义史料,找来阅读,启蒙作是徐兆林的《壮烈开端》和罗政球的《走近八一起义》。

有一天,有位老太太跑到研究会,说她收集了不少八一起义的书。我和肖冬发找到她家,弄来不少八一起义资料,有不少是当年八一起义参加者写的回忆手稿。

特别是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老馆长徐巍,他工作时负责接待、采访八一起义资料的整理,许多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他都亲自参加了接待,并负责记录整理他们的讲话。他是听八一起义故事最多的一位老人,对八一起义史料有许多真知卓见。所以,我邀请他做顾问,我从他那里听到不少书上看不到、在别人那里听不到的八一故事。

一晃十来年过去,我深深被八一起义先辈事迹感染,被深深扎根于南昌这块土地的八一精神所感动……

八一起义,是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大书,不仅对起义前辈腾生敬意,更是一次信念的洗礼,血性的升华,斗志的激励,动力的催生!

我们军队当年那些好传统、好作风,不正是八一起义精神的传承吗?

联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部队师级干部,不全是靠当年部队那些好领导、好战友帮助的结果吗?部队当年那些好风气,不正是八一精神的写照吗?

退休了,做一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事,慢慢从不自觉,到发自内心的自愿,我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有的老战友劝我:“八一起义的历史,中央和学术界早有定论,说那些老生常谈的话,没人愿听,挑战权威们的论述,报备又难于通过,何苦干这些与人与己,没有什么好处的事?”

战友们的话,不无道理!是啊,连出版界一位权威者,也热心告知我:八一起义,了解第一枪就够了,不必深探!

可是,在内心我又说服不了自己,仍是“不屈不挠”在看,在写……继《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接着写《不朽第一枪》《南昌城头的枪声》,接着5个起义领导人,每人写了一本读书札记……近两年又编著了《重读南昌起义》……

又一个“为什么”出来了!

我所写的东西,除相关杂志、报刊发表过,正式出版不多,为什么还坚持写呢?写作难道不是为了出版,还为什么?

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

自己自知不是那样“崇高”,但却在坚持、再坚持……

终于出现一线曙光,2016年初,有位朋友把我写的《南昌城头的枪声》推荐给中共党史出版社。当年4月初,出版社领导亲自约见了我,并鼓励我:我们共同努力,把你的作品推荐给更多读者!

这是何等鼓舞的话啊!一个普通老年人的作品,能得到党史界权威人士的关注,又给这位不知趣的老者,新添了新的动力!

这不,近八万字的《老周说“八一”》一书,又作为“内部交流,兔费赠送”问世了……

这许多“为什么”,说到这里,也没有结论,真的,我的确不是“为了什么”,也为不了什么,我的坚持,只是内心的一种呼唤!

当然,这十几年的历程,也是在多位同仁的鼓励下坚持下来的,我的多年老战友(一位不让写名字)、老领导,他是我作品的第一审读者,不断给我鼓励。

南昌起义后代之一,时任贺龙的上尉随从副官兼任贺龙手枪队队长陈昌的儿子陈龙狮,他是多家媒体的“大记者”。所以,他是我作品的热心宣传者。通过他的关系,终于把我的多个作品推荐给十几家媒体,并作了很多的宣传报道。

写此文,目的只在希望同仁、好友,一起携手,宣传八一,传承八一,让八一精神光芒永存!让八一起义的故事,更广泛的传颂!

作者简介

周根保,男,1947年4月生,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军分区原司令员。2002-2021年,担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现任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