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余名将士长眠于此
红军长征纪念碑。姜跃斌摄
坐标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近日,一个来自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成都公司的参观团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中途下起暴雨,他们仍然坚持参观。到了集墓区,全体人员还都放下了雨伞,为烈士献花默哀。”这一幕,深深印在了讲解员康辉的记忆里。
这座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陵园,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唯一由红军亲手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由陕南入川,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随着战事加剧,1934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到地势险要、易于掩护的王坪村。
由于医疗物资极为缺乏,大量重伤员因伤势恶化壮烈牺牲。后来不光棺材,甚至连基础的木料、竹席都渐渐不够用。“最后只好采取软埋,有7823名红军烈士被安葬一个墓穴之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薛元勋说。
1934年7月,为纪念牺牲的英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也就是“红军烈士集墓”。
数十年来,陵园几度更名,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通江县将散葬在全县23个乡镇的50处散葬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此。如今,这里已有2万余名将士长眠。
“为什么我几十年都守护在陵园里?这就要从我的父亲说起……”6月16日下午2点,在红军烈士集墓前,腿脚不便的王建刚坐在一张小板凳上,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他家祖孙三代守护这片陵园的故事。这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今年特地为游客团开设的“微党课”之一。
薛元勋说,开设“微党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团体游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来此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与往年相比,今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游客人数呈现明显增长。“2019年,我们全年接待游客114.87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接待了53.34万人次;今年截至6月15日,我们已接待84.7万人次。”薛元勋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