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包”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史册
1969年,常光南(后来担任广汉县委书记)在金鱼公社调研农业生产。
1978年,广汉县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一队社员领取预分现金。广汉市金鱼镇政府供图
立 潮 头
40多年前广汉金鱼公社的村民干了件大胆的事
6月16日,在位于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金鱼镇党委书记王一正着手该园区内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打卡点——稻香公园的全面开放事宜。“这里有已完工的稻香研学院、大地艺术景观、都江堰微缩景观、土地改革陈列馆,目前已有部分项目开放,预计七八月全面开放。”王一透露。
稻香公园旁边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机耕机收稻麦、无人机喷洒农药已是常态。金鱼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衔接,家庭农场参与,社会化服务跟进”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翻开农旅融合新篇。
在王一看来,40多年过去了,改革精神一直在金鱼镇薪火相传。
群众搞的这个尝试可行
上世纪70年代,“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一窝蜂,下田磨洋工”曾是广汉县金鱼公社(现广汉市金鱼镇)的常态。用时任金鱼公社十一大队(现凉水井社区)六队会计叶常理的话说:“半年碰一次荤腥,种什么全要听上面的。”
1976年,金鱼公社十一大队九队干了件大胆的事——把生产队的田埂分给社员经营。十一大队六队瞧见九队这么干,也有样学样召集社员抓阄分田埂。
这样的尝试改善了社员们的生活,粮食也有增产。制度松绑后带来的变化,让当时广汉县的主要领导看到,并且认为,交给群众自己搞的这个尝试,可行。
1978年初,广汉县委在金鱼公社启动“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每组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社员,把生产的主动权交还给农民,这也是后来在全国多地流行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为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金鱼经验中潜伏着“怕”
“金鱼经验的三句话,每句话都潜伏着一个‘怕’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岳忠曾在公开文章中提到这段往事,所谓“分组作业”强调在生产队的“五统一”(统一生产计划和主要技术措施、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调配肥料、统一调配固定生产使用、统一分配)下的作业组,回避“四固定作业组”(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牲畜、农具、劳动力进行统一调整和固定);“定产定工”,以定代包,回避一个“包”字;“超产奖励”强调生产队统一分配,作业组不是核算单位,只是超产部分奖励给作业组成员。
而潜伏的担心害怕,很快就打消了。就在试点当年,金鱼公社粮食增产,农民人均收入有了增加,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979年10月,四川省委发出100号文件,在全国最早提出“可以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实行奖赔责任制”。
发出中国农村改革先声
到1981年,金鱼公社全部实现“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1982年,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推行。
以金鱼公社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四川农村改革率先起步,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推动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21世纪,四川进一步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注入了新的活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