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成都金家坝的红色记忆 ‖ 马兰
成都金家坝的红色记忆
马兰
金家坝的来历
在成都市青羊区西华门街与东城根街之间,有一块面积大约数百平方米的长方形空坝,连同四条长短不一的街巷,东接西华门北端,西通东城根街的金家坝街,北折连接字库街的横金家坝街,西衔人寿巷,东向东城根街的寿安街,北至寿安街,东南向与西华门南端相交的人寿巷,便是人们通称的“金家坝”。
成都金家坝
金家坝,为何姓“金”?据袁庭栋先生编著的《成都街巷志》记载:清代,一位曾任建昌镇总兵的金姓官员安家于此,家门前竖有悬挂牙旗的桅杆,设有便于上马的石蹬,因而形成了一块空坝,“金家门前之空坝”——金家坝由此得名。
《学生报》的创办
金家坝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当年回族进步青年为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而创办《学生报》的那段历史。
1945年10月,受中共地下党南方局青工部之邀,回族进步青年中共地下党员苏菲、苏良沛参与进步刊物《学生报》的编辑工作。苏氏兄弟将自家所有的金家坝街17号大院作为报社的秘密社址。苏家院子共有三道大门,一道是金家坝街17号,二道是同街的13号铺房门,第三道门则朝东拐了个弯,在西华门街83号。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从不同的大门进入绿荫满庭的内院,不显山不露水,十分安全。苏宅中,那36平方米的客厅,用来做了报纸编辑部和发行部,而苏菲的卧房则成了磋商议事的会议室。
《学生报》每期4个版,内容紧扣时局,传递党的声音,颇受进步学生欢迎。诚如苏菲所言:“它是学生自己的报纸,人民的立场,革命的目标”“是我们回族青年与汉族、满族青年并肩战斗,为创建未来新社会的大厦而尽一木一石的作用……”
金家坝对于成都的解放,是有着一份贡献的。
迎接黎明的曙光
据现年91岁高龄的老党员我的母亲苏良秀回忆:“1941年前她家一直居住在八寺巷(人寿巷),对当时金家坝的记忆最深的是,寿安街陈家开的肉铺和人寿巷米铺,因为是回民,所以每次从肉铺经过看见架子上挂起的猪肉都特别慌张,跑步迅速离开,而米铺购买粮食的人则是里三层外三层非常拥挤,当时群众的生活都非常困难。”
苏良秀老人
1941年7月27日,日军108架飞机对成都进行大轰炸(称727成都大轰炸),造成母亲家房屋全部被毁,她的祖母苏黎氏、母亲苏贾氏、小姑妈苏绍群、表姑达凤英、大弟苏良兄、二弟苏良酬6人当场炸死,母亲和幺婶、表姐、小弟身负重伤,留下终身残疾。国仇家恨深藏于母亲的心中。
成都是1949年底解放的,母亲回忆说:1949年12月中旬,“记得在一个冬夜,我么叔苏绍章(中共地下党员,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对我说:‘明天你到金家坝街苏菲(中共地下党员)家去开个会,内容是成立回民青年联谊会,迎接成都解放,欢迎解放军进城。’第二天,我怀着十分喜悦和好奇的心情赶到会场,会上苏菲同志讲:‘过去回民青年一盘散沙,学校毕业就是失业,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有出路。’当天就讨论了回民青年联谊会组织章程,接着几天就组织、迎接解放军进城准备工作。做彩旗、给弟弟妹妹和小朋友帽子上缝制红五星,练习唱歌跳舞等。”
苏绍章烈士
母亲说:“难忘的一天——1949年12月29日和平解放成都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手举各色旗子,在街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迎接亲人解放军,当纪律严明、精神焕发的解放军战士,路过我身边时,我高兴得热泪盈眶,这时,欢呼声、口号声、掌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那个全民振奋的热闹场面,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解放区的人们好喜欢.....’回到家里还在回忆那难忘的幸福时刻。人民终于翻身做主,不再受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凌。这就是回族青年妇女得到翻身解放的心情,这种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成都市回民小学
成都市回民小学位于人寿巷东侧。清光绪末年(大约1903年),回族人士马昌华、马馨吾等,在皇城坝左侧的东鹅市巷71号开办了成都市第一家清真学校“成都私立清真小学堂”,后改称清真小学校。当时主要招收家庭困难的回族子弟。1950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清真小学,与较其后创办的清真女子小学和回民基础小学三校合并,建立成都市回民小学,校址便设在人寿巷7号原清真八寺旧址。因为此地邻近回民居住较为集中的皇城坝、金家坝和西华门。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所成都市唯一的民族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时光似水,往事如烟,金家坝的红色记忆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2021年4月23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马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