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传奇永不落幕:雅安抗美援朝老兵故事
传奇永不落幕
雅安抗美援朝老兵故事
伍 悦 张雨蝶
对话抗战老兵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暨雅安解放70周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70年过去了,英雄们解甲归田,隐功藏名,但大江日夜流,慷慨歌未央。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来自中学的教材,可能来自黑白的影像,还可能是刚上映的电影……
被修复的影像资料好像足够让你看见;买上一张IMAX的电影票似乎也能“身临其境”……我们有太多的途径,去了解,但似乎也仅限于“了解”。
我们想更深度地触摸这段历史,而老兵们就是“活着的历史”。他们年轻的有80多岁,年长的已是期颐之寿。下一个10年,他们有的人可能就不在了。寻访他们,就是为这个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6月,一场策划已久的寻访之旅开始。皱纹已经爬满了他们的脸,他们平平淡淡地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我们在旁边乖乖地听着、记录着,眼泪不知不觉就挂在了眼角,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让我们看到,也让我们相信:什么是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和民族智慧!
历时五个月,行走三千多公里,跋山涉水,四处寻访,活动终于在今天“成熟”。我们制作了微纪录片、VR展馆、线下展馆等产品,推出了深度报道。
今天,我们试图通过与老兵交谈,同寻访活动策展者、摄影师对话,还原这段历史。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你也能触摸到这份沉淀了70年的历史温度。
龙九成:帮我找找刘道贵
龙九成讲述细菌战经历,当时衣服拉开用手指就能轻易刮下一团虱子
龙九成,1930年3月生,1951年1月入伍,1951年11月随部入朝参战,1966年8月退伍。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91师573团2营5连2排5班战士,曾参加上甘岭战役中的马良山战斗。
“你走了我生了娃娃咋办?”一心想当兵的龙九成决定入伍时,怀有身孕的老婆说什么也不让他走。龙九成劝道,“我两三个月就回来了。”他哪料得到,这匆匆一别后,再见时,儿子都四五岁了。
1951年春节刚过,龙九成和同乡的伙伴从荥经县徒步到了雅安主城区,接着坐汽车到了重庆,上轮船抵达武汉,乘火车来到河北……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地改变,龙九成心里越犯嘀咕,“拐了,这下两三年都走不回来了。”
进入朝鲜后,龙九成第一次收到了家人的来信,信中的内容把他高兴坏了,“我当爸爸了!我一定要争取活着回去,看看娃娃。”
龙九成估摸着时间,儿子出生那天,刚好是他们渡过鸭绿江的时候。于是,他给儿子取名“龙渡江”。
1951年秋,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对志愿军阵地开展疯狂进攻,龙九成随部夺取马良山阵地。
“敌人坦克炮轰炸20分钟,我们也重炮还击20分钟,马良山满山的松树被打得一根不剩。”这次战斗志愿军采用迂回战术,最终围歼马良山“联合国军”守军4400余人,一举夺得马良山阵地。
夺取阵地后,龙九成所在的通讯班一共12人又奉命前往马良山打扫战场。那时,山里的炮火并未消停。
“炮弹来了就趴下,炮弹停了就快跑。”一向“闷胆大”的龙九成走在了队伍最前面,他最要好的伙伴刘道贵紧紧跟在他身后。
行至半山腰时,又是一阵轰炸。一时间,整个山头被浓浓的烟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等烟雾散去,龙九成耳边传来了哀嚎声,循声望去,只见一旁的刘道贵已经浑身是血。
“手就剩下一层皮连着,屁股被炸了一个洞。”想也没想,龙九成背着刘道贵就没命地向山下跑去。
头顶上,飞机依旧在咆哮,脚下是没过膝盖的炮土和积雪,刘道贵被炸断的手臂在龙九成的眼前来回晃荡,滚烫的血浸透了俩人的衣服。
“我也不知道我哪里来的力气,我就怕他死在了山上。”跑!跑得越快越好!一步、两步……一分钟、两分钟……不知过了多久,龙九成终于把刘道贵送到了卫生所。
“快!快!快!”刚放下刘道贵,龙九成又被催促着去抬别的伤员。而这一转身,他便再也没了刘道贵的消息。“我想他得很!他是重庆璧山人,我们俩岁数一样大,睡觉都挨在一块儿。”
那天上战场前,刘道贵还跟龙九成说,“我要依赖你,你走哪儿,我就去哪儿。”
龙九成回答他,“不要怕。”
“我现在就想知道他还在不在,你们帮我找找他。有生之年能够见到他的话,我让家属带我去重庆找他,就了我这个心愿了。”这段话,龙九成重复着,又重复着……
周清云:勇敢杀敌 绝不后退
周清云在战斗中,右手中指被子弹打断
周清云,1932年3月生,1951年4月入伍,1952年5月随部入朝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604团2营1连2排3班战士,曾参加玉云山防御战、1953年夏季全面反击战。
周清云还未参军的时候,父亲带回来一个12岁的小女孩。尽管家里也揭不开锅,但家里人还是不忍心看着小女孩在街上流离失所,想着如果将来能处就给周清云做老婆,不能处就当作侄女儿吧!那时,周清云也是十多岁的黄毛小子,因为穷,只在私塾念过半本《百家姓》。
19岁,正耕地的周清云被同乡的伙伴吆喝一声“打美国鬼子”,便跟着上了车,直到家里收到周清云换下来的衣服才知道,他当兵去了。
在朝鲜四年期间,不太会认字的他从未同家里有过一封书信往来。
因为个头小、年纪也小,在部队里,大伙儿都管他叫“小鬼”。
不过,可别看小瞧他,周清云可是玩儿冲锋枪的。
1953年夏,志愿军发起夏季全面反击战。战前,周清云立下战书:“我保证,听从指挥,勇敢杀敌,永不退缩。”
随后,他奉命随部坚守阵地,多次打退美军的疯狂进攻。“那真是炮打出来的,人轰出来的,打得土都是红的、焦的。”
一天,当周清云一拨人追击到一个小山包上,突然,敌人从侧面反扑上来。“照着我们就‘突突突’开枪,一下就把我的枪打成了两半截,被击穿的棉衣到处往外蹦棉花。”
没有了枪,周清云连忙掏出手榴弹给敌人扔去。直到手里空了,才发觉手心黏糊糊的,定睛一看,“糟了,中指没了”!这下,周清云便成了“九根手指的‘小鬼’”。
即便这样,他仍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英勇顽强战斗,与所在部队进攻至汉城城下。至此,全连130余名指战员,仅40余人幸存。“我们每一个战士、每一个兵,头脑当中只有一句话——勇敢杀敌,绝不后退!”
1955年8月,周清云回国留在了青岛,终于托人给家里去了一封信和50块钱。信里,他对“小女孩”说,“你有两个选择,拿着钱爱去哪儿去哪儿,我不留;或者,来青岛找我,我待你。”
于是,“小女孩”不远千里到了青岛。
很多人都不解,凭着周清云的军功章,他完全可以在青岛处个对象,十多岁孩子间的关系怕是连感情都谈不上吧……
“二十出头,穿着军装,走在街上,我还是很漂亮的,好多女孩都想跟着我。但是,没必要。我参军后,她没有走,一直在我家吃苦耐劳,有功劳。把她撇开,这就没有良心。”周清云说,他们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四世同堂,很满足。
时绍钰:我是平凡的更是幸运的
时绍钰展示当年的才艺
时绍钰,1936年11月生,1951年6月入伍,1952年1月随部入朝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606团2营4连4班战士,曾参加上甘岭战役(左右侧翼)、十字架山战役、轿岩山战役。
唱歌、扭秧歌……时绍钰打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文艺尖子。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个特长,不满16岁,连长就破例允许他入伍了。
那是时绍钰第一次走出村子,他俩手拽着前面连长的背包,紧紧地闭着眼睛,走过了铁索桥,离开了雅安;又同战士们抓着一条毛巾,在夜里行军一个月,走到了“三八线”。直到通过封锁线,枪声响起,眼前的战士突然倒下,他才陡然明白,“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了。”
时绍钰被补充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606团2营4连4班,能歌善舞的他又被抽调到师部的文训队进行学习,并担任战前鼓动宣传队员。那段日子,战士们上前线,他们便组成啦啦队,以歌声鼓舞士气。平常日子,他们就组织队伍到各个部队开展文艺演出。
他们的演出场地通常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坑道。“我们准备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叫《战士之家》,实际上应该叫《坑道之家》。”在狭窄的坑道里,时绍钰操着一口“椒盐普通话”有滋有味地唱道:
坑道工事坚无比
古今中外属第一
坑道坚又坚
敌人看到就打颤颤
哎
你别看着坑道门口小
里边儿东西可不少
有图书馆、有炊事班、有卫生间
样样都俱全
同志们
你听我讲
前面就是图书馆
你别看这书店小
里边儿东西可不少
小人书、连环画
打仗不忘学文化
小人书是看得欢
一篇一篇又一篇
……
同志们你再往前看
前面就是炊事班
炊事班的同志是真辛苦
白天黑夜磨豆腐
大豆腐汁小豆腐汁
油炸豆腐炒豆腐
油炒豆腐烩豆腐
……
“在坑道里演出的过程,记忆犹新。”直到如今,时绍钰依旧能神采飞扬地演上这么一出。他永远忘不了在那片被炮火炙烤的土地下面,他和战士们曾在歌声中短暂地忘记伤痛,开怀大笑。
1953年夏季反击战打响,时绍钰继续担任通讯员,负责向附近的部队传达上级的指示。“白天有任务,就靠运气活着,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子弹会从哪里飞过来;晚上出任务,没有照明,就从死人堆里爬过去送信。”时绍钰心里比谁都清楚,敌人的枪,一打指战员,二打通讯员。但他宽慰自己,“比起一直奋战在前线的战士,我已经安全多了。”
所幸,他活着回来了。
“我不仅活下来了,回国后还给我安排了工作。所以,我是平凡的,更是幸运的。”如今,时绍钰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人之家”。“我是抗美援朝老兵,我老大是陆军,老二是运输兵,小闺女是海军的通信兵。”
小学生参观摄影展
和自己合个影,缅怀那段热血的岁月
离乡出征千万里
舍生忘死保家乡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字:伍 悦张雨蝶
摄影:郝立艺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视频来源:“四川雅安”微信公众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