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广元昭化籍抗美援朝战士李化武:舍生忘死保家国

作者: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30 11:44:18 浏览次数: 【字体:

广元昭化籍抗美援朝战士李化武

舍生忘死保家国 

老兵档案

姓名:李化武

年龄:87岁

籍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

经历:1951年4月,18岁的李化武在昭化区报名参军,6月开赴朝鲜,成为了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的一名志愿军战士。1952年12月,105团3营在乔沿山阻击敌人,李化武中炮弹负伤,失去右眼和双手,成为一级残疾。但人生的不幸没有摧垮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四川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住了10年后,自愿申请回乡,成家立业,生养了6个孩子,自力更生养活一家8口人。

李化武曾获得“钢铁战士”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

保家卫国 19岁失去右眼和双上肢 

 “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我们只能晚上行军。那时大家保家卫国的信念很强,所以每天背着50多斤的干粮走70多里也不觉得辛苦……”近日,在昭化区退役军人岗前适应性暨职业技能培训班上,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正在向年轻一辈娓娓道来当年战争的点点滴滴。

 和其他抗战英雄不一样,李化武回忆起曾经的“血雨腥风”,总是平实冷静,是经历过大苦大悲后的淡然。

 李化武于1933年出生昭化区一个贫农家庭,1951年4月,18岁的他在紫云报名参军,成为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的一名志愿军战士。

 金化战役打响后,李化武所在部队在乔沿山阻击敌人。“那次战斗进行了4个多小时,我军冒着枪林弹雨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保住了阵地。”李化武说。

 1952年12月,105团3营再次开赴乔沿山阻击敌人。面对漫天炮火,李化武扛着30多斤的炮架紧跟班长身后,在枪林弹雨里飞奔,就在距敌军不足10米远时,一颗炮弹落在了李化武和班长的身前,昏迷了三天三夜苏醒后,李化武从卫生员口中得知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班长与战友都牺牲了,他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重拾生活信心 全国巡演321场节目

     7 天后,李化武和数百名伤员回到祖国,进入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 。 由于伤势过重,李化武失去了双手和右眼,左眼也近乎失明,成为 “ 一级伤残军人 ” 。

 “在那里,到处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伤残战士,有缺胳膊少腿的,有失去双眼的,更有被战火烧地面目全非的……”那时,李化武才真正领略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衣服要人穿,吃饭要人喂,就连洗澡上厕所也要人服侍。没有双手怎么生活?今后的路怎么走?”重伤初愈的李化武陷入了人生前所未有的低谷,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生活中只有绝望。

  “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年青共产党员来说,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医护人员给李化武讲述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给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他不要灰心,对生活抱有希望,代替战场上逝去的无数战友们,坚强地活着。

 受到启发的李化武,慢慢重新振作起来。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李化武做了两次手术,安上了假眼。在此期间,他不仅开始尝试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还试着读书写字、学习乐器,积极参加团体娱乐活动,并主动开导安慰其他伤病员。他说,“当生活需要你承受痛苦的时候,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在剩下的半截胳膊上缠上布条,吃饭的时候将勺子插进布条里,系紧,这样就可以不用麻烦人喂饭了。写字也一样,用布条绑着笔……”李化武咬牙坚持,学着用残缺的双臂掌握日常生活技能。

 李化武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战胜伤痛的顽强斗志,激励和教育了医护人员和无数伤残战士,部队授予他“钢铁战士”的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予以嘉奖。

 1953年6月,李化武进了合川荣校(设在泸州合川的伤残军人学校),1956年又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即新繁荣校)。经过几年刻苦努力,达到了高小文化水平,可以读书、看报、写信,并光荣地入了党。

 1957年5月,荣校成立了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课余演出队,李化武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并可以演奏《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等歌曲。课余演出队还先后创作了一批展现伤残军人生活和风采的文艺节目,激励着无数人。

 1958年5月,课余演出队应邀赴京,向全国第四次民政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演出。

 演出轰动了首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予以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电影纪录片《最坚强的人》。

 随后,这支特殊的演出队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个多月他们走了半个中国,在多个城市巡回演出321场,一时掀起了学习“最坚强的人”热潮,他们也被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的保尔”。

身残志坚 没有双手也能养活6个儿女

    “我还这么年轻,让我在荣校养老,我不愿意。”1963年3月,身残志坚的李化武不愿在荣校生活,主动要求回乡参加建设。经四川省民政厅批准,李化武携家人回到了故乡广元昭化。

 离开荣校时,学校给李化武开了一张证明,即李化武一旦想要重新返回荣校生活,随时可以,证明终身有效。但李化武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去。

 耕田、耙地、挑粪、背粮……凡壮劳力能干的活,李化武都能胜任,并且抢着干,只为多挣一点工分。

 “没有手还有胳膊,还有脚,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即使残缺的胳膊时常被磨出了血、磨破了皮,李化武也没想过放弃。凭着异于常人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愣是养活了6个儿女。

 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他的事迹也感染、影响着很多人,被人称之为“抗战英雄”,但李化武却从不以此自居,相反,他比谁都“普通”。

 “之前有人问我这双手咋了,是不是和人打锤(架)打得?我心想可不是吗?60多年前我们和美国兵打过群架呢!”李化武常笑着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人听。

 多少酸甜苦辣,在谈笑间灰飞烟灭。不诉苦不煽情,没有半句对生命的惋惜,对生活的怨言,有的只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李化武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个党的人、人民的兵。”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