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侯书军:长空翱翔,首创夜航击落美机战绩

作者:王国平 来源:20201027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7 11:04:07 浏览次数: 【字体:

抗美援朝期间,侯书军(右一)和战友们交流空战经验。

1951年,25岁的侯书军和战友作为第一批志愿军飞行员飞抵朝鲜战场。当时,才走出航校的他们,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0小时。而他们面对的美国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飞过上千小时。在1953年5月29日的夜航中,侯书军首创志愿军空军夜间击落美军战机的战绩。

10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侯老将军位于成都的住所。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侯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山东老家的乡音未改,谈及往事如数家珍。

□王晋朝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人 物 档 案

侯书军

侯书军,1926年12月生,山东文登人。1943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先后击落敌机两架,开创了中国空军夜间击落美机的先例。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

“我是八路军出身,不怕牺牲!”

“整个空军,参加抗美援朝的,还健在的老战士不多啦。”作为东北老航校的第一期机务员、第二期战斗机飞行员,以及志愿军空军第一批奔赴前线的战斗员,侯老的回忆弥足珍贵。

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在东北成立。20岁的侯书军是第一批从八路军选调到航校的120名官兵之一,成为“东北老航校”培养的第一批机务员,于1948年10月毕业。

1949年3月,学校开办第2期飞行班。侯书军和王海等表现突出的机务员被选入学习。侯老说,当时飞行训练异常艰难,训练使用的飞机是搜集侵华日军遗弃的几十架残破飞机修复而来。“飞机的蒙皮上打满了各式各样的补丁,发动机需要用木柴烧火预热。”

第2期飞行班于1949年底举行毕业考试,班上一共16人,有6人飞轰炸机、6人飞战斗机,还有4人被淘汰。

1950年末,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成立。年轻的侯书军和5名驾驶战斗机的同学,很快就迎来了出国作战第一仗。

“初期可以说打得相当的艰苦,那段时间我们吃了很多亏。”侯老回忆,空军入朝作战初期,打得很艰苦。“王海、邹炎、郑刚等,我们这些同期战友虽然在航校飞了200多个小时,但刚刚装备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大多数人飞行不超过20个小时,我也只飞了17个小时。”侯老说,但他们已经是新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了,而对手美国空军,平均飞行时间上千小时。

“当时根本没有考虑过牺不牺牲的问题,只有如何打掉敌机的欲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侯老说,战斗初期,志愿军空军在飞行技术、作战经验和作战战术上与美军确实有着巨大的差距,就像“擂台上小孩子与大人打拳击。我们只有趁他不注意,踹他两脚。”

在战争中,志愿军空军不断总结经验,快速成长。“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学聪明了,也比较有本事了,有能力对付美军了。”侯老说,到了作战中期,“我们基本上可以和美军打个平手了。”说到这里老人嘿嘿一乐,话语间透露着的是一股豪气。

到了战争后期,志愿军空军则更加成熟,作战更加自如,战术运用也比较好。“这个时候我们不但不吃亏,美军还怕我们,不敢跟我们硬拼了。”对于这一空中力量优势的转变,侯书军说“勇气”是最大法宝。“我是八路军出身,是打过仗的,不怕牺牲!弹药打光了,脱离不了敌人的威胁,就掉头过来向敌人的飞机冲去。”当时,志愿军空军经常以小规模编队冲入美军的庞大机群,并将其冲散歼灭,“狭路相逢,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美军飞机,夜间再也不敢大摇大摆出来了。”

1953年初,志愿军为了应对美国空军夜间袭扰,成立了空军夜间作战大队,时任空4师10团副团长的侯书军兼任大队长。

1953年3月21日,在苏联顾问指导下经过短暂夜航飞行训练后,侯书军率空4师夜航大队进驻大东沟机场,担负夜间防空作战值班任务。

此时,夜间作战大队,已换飞米格-15飞机的改进型米格-15比斯为主力飞机。虽然该型飞机在飞行速度、机体强度上都有一定提升,但夜间飞行作战,对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仍是一项空前的挑战。

侯老介绍说,米格-15比斯飞机没有安装机载雷达,也不具备夜间空中搜索能力。夜间作战时,飞行员只能根据地面指示对于某一特定空域进行空中巡逻,搜索敌机则依靠目视和地面探照灯的引导。同时,为了不被敌机发现,机舱内仪表灯光全部关闭。“当时是非常困难,飞行只能靠‘感觉’,油门多大、速度多少,都是靠平常训练的肌肉记忆。”侯老说,茫茫夜空中,除了星光,周遭一片漆黑。

美军夜间作战部队当时装备的F-94战斗机,这是历史上第一款全天候喷气式战斗机。F-94设计了两个座舱,前舱是飞行员,后舱为雷达操作员,专门负责搜索目标和引导作战。面对有着夜间探测能力的敌人,志愿军空军的夜航飞行无异于“蒙着双眼”作战。

5月28日夜,中美空军在朝鲜半岛上空有一次遭遇,志愿军空军的一架飞机机翼上被美军打了四个窟窿,所幸没有击中要害,人机平安回航。

5月29日夜,美国空军再次对朝鲜北部空域进行了多批次的作战、侦查活动。当晚,侯书军与团领航主任宋亚民驾驶米格-15比斯双机起飞。

当侯书军飞到朝鲜定州上空时,接到地面指挥所通报:“敌机2架,在永柔、顺川之间活动。”侯书军一面上升到6000米高度,一面搜索前进。侯书军为避免被敌机发现,不断变化航向和高度,作不规则机动飞行。进入预定战区空域后,在没有探照灯的情况下,依靠目视搜索目标。

“当时先看见有一团光在我目视范围的正前方,怀疑是敌机发动机的尾焰,但因周围星光太多不能确定。”侯老说,为了确认目标,便紧跟上去,“向左摆杆,火光的位置有变化;向右摆杆,火光的位置又有变化。”这样足以确定前方就是一个距离很近的动态目标,是美军飞机,有了这样的判断,侯书军毫不迟疑,立即将发动机油门加到最大,直追过去——光点越来越亮、越来越大,敌机发动机尾喷口的火焰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侯书军立即解除航炮保险,扣下扳机。三道火光从37毫米口径航炮中喷射而出,一击命中!紧接着,一道白光划破夜幕,一架F-94战斗机被炸得凌空开花。侯书军也被这爆炸产生的光晕致盲了整整5秒钟。

空战结束,侯书军返回机场,受到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并留下一张珍贵照片。随后,志愿军空军部队又为他举行了庆功大会。

这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夜间击落美国军机,为夜间作战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那以后,志愿军空军就组织两架飞机互相盯对方的尾焰进行夜间训练,这是没有办法的土办法。”侯老说,这次之后,美国空军就几乎停止了对我方关键空域的夜间作战行动,“美军夜间再也不敢大摇大摆地出来了。”

“我能想象到,未来的中国空军最有战斗力”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侯书军依旧一直与蓝天相伴。1988年9月,侯书军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91年9月离职休养。

离休后,侯老非常低调,也极少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写日记、记笔记、做剪报的习惯侯老保持了几十年,这也是他训练记忆力的一种方法。谈及过往的功绩,侯老沉吟片刻,“我们算是幸存者吧。”

采访时,干休所的同志打来电话,要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70周年”纪念章给老将军送来。记者因此有幸见证了老人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脸上露出自豪笑容的那一刻。

侯老说:“我飞了33年,飞到55岁。作战和飞行,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我从来不考虑。因为飞行员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职业,但同时又是既光荣又伟大的事业,牺牲也是值得的。虽然我看不到,但我能想象到,未来的中国空军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强大的、最有战斗力的空军。”

来源: 20201027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