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

作者:张守帅 李 丹 来源:新华网 四川在线 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0-10-22 10:24:53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强调 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近平指出,60多年来,你们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60多年来,该院伤残军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力所能及为祖国建设作贡献,义务做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受众300余万人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19年,该院被表彰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近日,该院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代表全体伤残军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本色,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彭清华赴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

文/ 张守帅 摄影/欧阳杰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10月21日下午,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彭清华前往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看望慰问革命伤残军人,与革命伤残军人代表座谈。他强调,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汇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合力。

座谈会上,彭清华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并就抓好学习贯彻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保家卫国作出的重要贡献,深情缅怀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不朽功绩,充分肯定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60多年来展现的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精神,号召全党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深情厚谊和深切牵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同志老战士的关心关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大家回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彭清华指出,休养院的各位老同志,有的在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光荣负伤,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呕心沥血、积劳成疾,都是党和国家的有功之臣,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休养期间,大家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同时不忘关心国家建设和四川发展,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智慧力量,展现了对党忠诚、心系家国的赤诚情怀,体现了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初心不改、奋斗不止,在保重身体的同时,继续为治蜀兴川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更多光和热。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建院69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真情付出、热情服务,为老战士、老英雄营造了良好的休养生活环境,得到了广大老同志的一致好评。希望休养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要求,继续用心用情做好伤残军人集中供养、住院、康复、休养各项工作,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革命伤残军人的关心关爱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办实事好事,为大家安心休养创造良好条件。要广泛开展向英雄学习活动,讲好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在全省上下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革命伤残军人代表涂伯毅、叶发坤和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关心关怀,令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大家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

副省长曹立军主持座谈会。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一宏,省军区政委程东方,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扩展阅读

揭秘总书记回信的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文/ 李  丹 

图/ 华小峰  肖雨杨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2020年10月21日,阴雨多日的成都终于放晴,我们来到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荣军路86号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这里绿树成荫、环境幽静,荣军休养楼前面的大坝子上,常年在这里休养的老兵们或坐轮椅,或杵拐杖,三三两两聊天、晒太阳。

集中供养了伤残军人2800多名

其中抗美援朝伤残军人2200余名

1953年至今

这里先后集中供养了伤残军人2800多名

其中抗美援朝伤残军人2200余名

目前在院休养的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共18位

其中一级残疾5人

1958年,休养院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称赞演出队同志是“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并亲笔抄录了休养院特等残废军人刘渝生的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赠送给演出队,后被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并编入四川、北京等地的中、小学教材。

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抗美援朝期间

四川3万多烈士长眠他乡

受伤的士兵更多

其中一小部分

就来到了休养院

住在休养院里的人

曾经是战场上

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勇士

现在是生活中

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强者

在休养院,我们见到了86岁的周全弟,他是被世界军事史上称为最为惨烈的战役——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战场上,他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于1953年12月来到休养院。休养治疗后期,他克服伤残坚持练习书法。手摇三轮车上的小抽屉里,放着他平常用来练字的两支毛笔和一支钢笔。经过长期练习,他的抱笔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受到专业书法家好评,并多次参加各级书法作品比赛、展览、获奖累累。

周全弟老人

上世纪50年代,一级残疾军人周全弟表演抱笔书法

2015年,休养院周全弟老人展示抱笔书法(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供图)

在休养院,与周全弟一样乐观向上的伤残军人还有很多。89岁的涂伯毅老人在战争中被烧伤致残,热爱舞蹈表演的他现在是休养院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讲人,每年都要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人员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上百场。他先后被评为“成都好人”“四川省最美老人”“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伤残军人的楷模。

涂伯毅老人

2018年,涂伯毅再跳《洗衣舞》(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供图)

“老涂跳舞,我给他伴奏。”说起涂伯毅曾经的演出,一旁的汤重稀竖起了大拇指。85岁的汤爷爷在朝鲜期间,以手风琴为武器,鼓舞战士打击敌人,两次荣立军功。1953年1月,他在转战途中负伤,致右手截肢、右眼失明。1958年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工作后,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潜心音乐创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歌曲230多首。他克服了截肢的不便,练就了倒背手风琴、用左手演奏乐曲的绝技,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汤重稀老人

易如元老人也是文艺爱好者。他1951年5月入伍,在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五七九团高射机枪连任战士,1953年3月在朝鲜西线板门店铁甲山阵地被敌机炸伤,失去左手。休养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专研竹笛演奏技巧,被称为“中国的怪笛手”。

易如元老人

易如元和涂伯毅老人

60余载爱心接力

把党和人民的关爱送到心坎上

近年来,

四川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逐步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

从一个战地医疗队的规模

建设成为具有优抚医院特色的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创建之初,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略加修缮的千年古庙即为病室,几间瓦房便是医技科室和手术室,4至6名伤残军人住一间集体宿舍,甚至有的一间住10人,人均居住面积仅3至5平方米,直到上世纪末才提高到10平方米。

2019年新的荣军休养大楼建成后,每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单独一套室内面积78平方米、两室两厅一卫的住房,配备了全套实木家具及空调、地暖等设施,并为伤残军人量身定制室内装修和无障碍通道,一楼专设医疗区域方便伤残军人就近接受治疗。

2019年,伤残军人迁入新荣军休养楼后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供图)

由于抗美援朝伤残军人都有重度的肢体伤残,除了医疗保障,日常的生活护理也特别重要。建院之初,护理员队伍就提出了“做伤残军人的手足耳目,把党和人民的关爱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的口号,曾创造了植物人30多年瘫痪在床未发生褥疮的医疗护理奇迹。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供图

近年来,随着抗美援朝伤残军人老龄化程度加重,休养院引入专业护理服务公司,为这些“国宝级”战斗英雄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由原来的“一对多”变为“一对一”特级护理、专人专管。同时,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与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建立了援助指导、协作共建关系,不定期邀请华西医院博士团、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专家来院现场诊疗,让伤残军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全国一流的医疗条件。

有了优质的医疗保障,原本重度伤残的老战士们身体抵抗力大大提高,越来越长寿。目前在院的19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平均年龄87岁,最年长的二级残疾军人唐国义已97岁高龄。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为奉献者而奉献

“许多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受伤时才20岁左右,刚到休养院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沉悲观情绪。”休养院党委书记刘航说,为鼓励伤残军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休养院党委把抗美援朝伤残军人的事情 当作自己亲人的事情来办。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供图

休养院坚持“边治疗边学习”,在各个休养区成立了伤残军人党支部,组织学习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文学著作,并邀请专业老师教授乐器、舞蹈、书法、手工等课程,挖掘培养伤残军人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为人民服务的“新战场”。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为了让抗美援朝伤残军人们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休养院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婚姻问题、后代入学问题。目前在院伤残军人婚配率达95%,且已婚家庭中大部分都育有子女。休养院还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协调机制,及时帮助伤残军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近年来还在院内设立了社工科,组织社工定期入户到老人家中、病床边,陪伴关怀老人,减少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满足伤残军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心理需要。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休养院先后设立荣誉陈列室、建成荣誉馆,成立了以抗美援朝一级残疾军人涂伯毅、周全弟等为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义务接待小组,专门为来院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义务宣讲抗美援朝精神。同时,组织小组成员到机关、学校、部队、社区等,结合伤残军人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经历,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宣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为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20年1月,休养院以荣誉馆为依托,正式成立全国第一家以荣誉军人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四川荣军博物馆”,现有馆藏物品2388件(套),包括1958年休养院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期间,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演出队员的珍贵图片和题词,以及巴金、丰子恺、张大壮、程十发等艺术家赠送的字画等。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今年八一前夕,为表达对抗美援朝老英雄们的崇高敬意,博物馆举办了“忆峥嵘岁月、葆军人本色”专题影展和“光影记录荣耀”专题纪念活动,在抗美援朝伤残军人群体中广泛征集老照片,通过精心布展、公开展出,集中展现老战士们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和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并为19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伤残军人拍摄了个人写真照片,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

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是一场战争最后的记忆。他们带着满身伤痛,顽强地活着;因为他们活着,那些血染沙场、英灵永逝的战友们也就还活着。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新华网 四川在线 川观新闻

文:张守帅 李 丹

图:欧阳杰 华小峰 肖雨杨

来源: 新华网 四川在线 川观新闻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