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王果 ‖ 书吾所亲历 成诗贡史册——钟树梁先生亲历的成都大轰炸

作者:王 果(四川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17 21:39:26 浏览次数: 【字体:

书吾所亲历 成诗贡史册

——钟树梁先生亲历的成都大轰炸

王 果

1939年6月11日,日寇军机轰炸成都,给成都这座古城造成重创,当年年仅23岁的钟树梁先生,身历此浩劫,愤然写下长诗《哀“六一一”四十韵》,痛斥侵略者的暴行。两年后的1941年7月27日,日机再次大规模轰炸成都,钟树梁先生再写长诗《哀“七二七”六十韵》,痛呼:

前岁端节前,寇机犯城阙。

锦里半丘墟,锦水为之赤。

屋庐成焦灰,死亡相枕藉。

甫二周年祭,万家哭呜咽。

重罹旷世灾,重被大屠杀!

成都大轰炸纪念墙(王果 供图)

资料显示,1938年至1944年短短6年间,成都遭日机轰炸超过30次,平均每年5次,其中尤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10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3次最为惨烈,街市丘墟,死伤数千。前辈诗人、学者钟树梁先生以《哀“六一一”四十韵》《哀“七二七”六十韵》两首长诗,记录了当年的亲历所见,是我们今天了解当年成都大轰炸惨案的重要文献。

根据钟先生《哀“六一一”四十韵》所叙,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1日,时当端午节前夕,天气炎热。黄昏之际,市民正在晚饭,突然,成都城头升起了若干黄色的旗帜,这是大轰炸的预警信号。此前已遭遇多次轰炸的成都市民,闻警震惊,纷纷放下碗筷,操起早已准备好的细软,扶老携幼,迅速向城郊疏散。离家不过百余步,紧急警报声骤起,响彻城市上空,预示日机已经逼近城市,市民顿时恐慌,秩序大乱。

当天,钟先生也跟随人流,急忙行至城东一个城墙缺口处,逾城而出,与众人一起伏身在高高城墙下的草莽之中,躲避空袭。身旁四周,都是荒坟,断砖残碣随处可见,夕阳照在城头之上,满目凄凉。随着一阵凄厉的啸声,日机蔽空而来,布满半个天空,隆隆向市区上空飞去。这时还有好事者举头细数日机的数量,共有27架之多。

不远处的城区,剧烈的爆炸声旋即响起,火光烟柱也纷纷腾现,浓烟遮空蔽日,大火熊熊燃起,映红了半边天空,人们惊恐的啼呼声响成一片。

轰炸不知持续了多久,日机终于投完了携带的炸弹,转身飞走了,可怜当年的成都,毫无防御之力,当年的成都市民,更是手无寸铁,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日机肆虐,任人宰割。钟先生不禁沉痛写道:“余年二十余,赤手无寸铁!”“敌寇为刀俎,吾民为鱼鳖!”

终于解除警报响起,大家回到城里,只见到处都是大火浓烟,断壁残垣,死者枕藉于街头巷尾,伤者辗转于血泊之中,盐市口一带已成火场,顺城街一线唯余颓壁。

长诗的末尾,钟先生沉痛写道:“书吾所亲历,成诗贡史册。炎黄子子孙,勿忘‘六一一’!”很显然,钟先生写成此诗,目的就是要为历史留一份见证,让后人不要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悲剧,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两年后的“七二七”轰炸规模更大,日机多达108架。当天,日机分4批,每批27架,分别由武汉王家屯机场和山西运城机场起飞,先飞至灌县(今都江堰市)空域集结,再转头往成都方向飞行。上午8点30分左右飞临成都市区上空,以投弹轰炸和机枪扫射相结合的手段,连续不断向城内皇城坝、盐市口、平安桥街、青龙街、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及城郊投弹300余枚,炸死市民574人,炸毁房屋2470余间。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当天,钟先生因事正在西郊,听见防空警报,急忙在罗家碾一处河边竹丛间躲避,“忽闻沉浊声,其声在咫尺。忽惊竹林摇,鸟飞如电掣。目搜不见影,惟见晶光白。耳熟炸弹声,轰响达千百。”轰炸又不知持续了多久,敌机飞走,警报解除。钟先生惦念家人,急返回城,“回行七八里,惨景呈阡陌。或路毙无声,或呻吟流血。哭声不忍闻,风声助凄恻。一牛倒田塍,一童卧血泊。童子犹执鞭,牛肩犹负轭。一着军服人,睁眼倚坟侧。视其黄呢装,恐是军官级,未能杀敌死,定知怒横臆。城乡遍遘殃,祸比前岁烈!”

这是先生亲见的惨景,耳闻的惨事更不忍闻:

又闻少城园,芰荷花未歇。

环池多乔木,血肉沾木末。

面目不可辨,肢体皆断缺。

复闻骡马市,毁夷数家宅。

吾师李先生,侍母病榻疾。

慈母与孝儿,同时登鬼牒。

吾邻有幼子,其名小红桔。

尚无餐桌高,破片削其额。

大哭呼阿母,儿与母长别!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一转眼,80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2018年年中,也就是“六一一”大轰炸惨案发生80周年前夕,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成都大轰炸纪念墙”落成,简朴的灰砖墙,象征当年大轰炸后的断壁残垣,几幅当年的老照片,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老照片下方的文字这样介绍80年前的“六一一”大轰炸:

“民国28年(1939年)6月11日下午19时30分,日机27架夜袭成都,在盐市口一带投掷炸弹、燃烧弹百余枚,致使盐市口、东大街、东御街、提督街、顺城街一带繁华市区燃起大火,顷刻间变成断壁残垣,一片焦土。军警及成都市防护团赶赴现场抢救,但因火势太大,直到次日晨5时才完全扑灭。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轰炸军警和防护团员在抢救中牺牲34人,市民被炸死近200人,被炸伤400余人,房屋损失达4700余间,损失极其惨重。”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七二七”大轰炸也有简略介绍。

“成都大轰炸纪念墙”的设立适逢其时,它不是为了记住以往的仇恨,而是要提醒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黑暗岁月,不要忘记当年的惨痛教训。人们在这里凭吊当年大轰炸的遇难同胞,回顾往昔,必将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足堪告慰钟树梁先生和老一辈成都市民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走进了自强复兴的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在实现,80年前的那一幕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了!

上世纪80年代,钟树梁先生在成都大学任教授,其时我就读于该校,有幸成为钟老师的学生,亲聆钟老师教诲,先生为我们修改诗词、带我们到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的一幕幕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同学们都知道钟先生是一位在古音韵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只可惜当年我们年少无知,很少读到他的诗作,特别是他早年的诗作,没有能早一点领受到钟先生留给后人的这一份亲历记录。

2005年,《钟树梁诗词集》由巴蜀书社出版,收入钟老师一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两千多首,早年写成的《哀“六一一”四十韵》《哀“七二七”六十韵》都赫然在编。读到钟先生的这两首诗,才让我自己对当年的大轰炸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正当“六一一”“七二七”惨案分别发生81周年、79周年之际,我瞻仰“成都大轰炸纪念墙”,凭吊80年前遭难的父祖辈成都人,也借以怀念我的老师钟树梁先生。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果(四川成都)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