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茗月 任露潇 ‖ 摩崖字字留战纪 后昆代代踵前徽
红军在平武群雕(平武县纪委监委供图)
摩崖字字留战纪 后昆代代踵前徽
谭茗月 任露潇
在平武县城北山公园内,有一座巨大的仿古式建筑,高大的台基,朱红色的门柱和窗户配以纯白色的外墙,显得格外威严肃穆,这里是平武红军碑林馆所在地。 2018年,红军碑林被命名为绵阳市廉洁文化基地,近日,平武县纪委监委又对其进行了提升打造,将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相融合,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廉洁清明。
红军挺进平武
碑林见证红色精神
1935年4月11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八团从青溪(今属广元市青川县)出发,急行军90华里,一路连克平武县高村、白草,中午到达古城镇。下午6时,红军先头部队的一个班迅速消灭小股顽敌,行进到距县城5华里的东皋湾、沙湾等地。他们从长河湾上山,沿山梁疾行。红军向村民借来3个木梯,以作攻城之用。占领县城北山梁后,红军从东西两端实施包围。当晚,红军攻占了平武县城。
红军解放平武县城后,随即兵分三路向平武西南进军,扩大红色区域。截至同年4月19日,红军顺利占领了除木座、白马两土司辖地外的全部县境。随后,红军在平武县平南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委。
红军在平武期间,就地利用石碑、岩壁等多种条件,錾刻宣传标语,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鼓舞人心的宣传内容,唤醒了广大劳苦大众,也为革命播下了种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的红色遗迹都已不在了,而保存至今的红军碑林则成为了当年那段历史的有力见证者。
红军宣传标语碑刻(平武县纪委监委供图)
建筑古朴庄重
红色记忆珍藏其中
红军碑林馆于1981年开始筹建,1987年竣工,是一座钢筋水泥与木结构相结合的仿古建筑,设计新颖,构思精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地方特色。碑馆正面匾额“红军碑林”4个金色大字,由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题写。正门左右大柱上木刻对联“石破天惊,摩崖字字留战纪;铭心刻骨,后昆代代踵前徽”,由四川省人大原副主任张秀熟现场所作,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书丹。
进入馆内,大厅中间有一座红军雕像,上面5个人头,分别代表妇女、儿童、工农战士、红军、知识分子。雕像是一个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厅左右两边,整齐地竖立着49通红军碑刻,碑刻字迹多为阴刻楷书,刻工精湛,书法苍劲,内容为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平武期间的宣传标语。
廉洁文化基地(平武县纪委监委供图)
红色精神绽放生机
廉政教育永葆初心
为更好地将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平武县在红军碑林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打造,将其打造成了平武县廉洁文化基地。提升后的廉洁文化基地主要由北山长廊、初心广场、红军在平武群雕、张秀熟浮雕、清风茶园、登高幽径、红军碑林、铁血长卷八部分组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干部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随着平武县廉洁文化基地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纷纷走进基地内,感悟革命先烈廉洁务实的品质和鞠躬尽瘁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底平武县廉洁文化基地提升打造完工后,已累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数十场,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及广大群众开展廉洁教育、体验红色文化的之地。
(原载2020年7月11日《绵阳日报》第2版,“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节)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谭茗月 任露潇
供稿:平武县委党史研究室(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