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蓬州闲士 ‖ 延安掠影十三:鲁迅艺术学院•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作者:蓬州闲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23 15:17:53 浏览次数: 【字体:

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文·图 / 蓬州闲士

鲁迅艺术学院

位于延安桥儿沟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及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这些即便今天的人们也耳熟能详的旋律,曾激荡了几代人的青春情怀。梳理历史,这些旋律都离不开一个名字: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公约

鲁迅艺术学院运动场

1938年4月,毛泽东领衔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并亲自题写校名。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文学艺术专业干部的高等学府,毛泽东、吴玉章、周扬先后担任院长。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朱光、李伯钊、徐以新、吕骥、张庚等组成,负责学院日常领导工作。鲁艺设立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及研究室、实验话剧院等。各专业的学制原本规定为6个月,但在专门化、正规化的教学思路主导下,1940—1941年期间,各系学习时间一律延长为3年,并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艺术系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艺术系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文学系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维修科及灶房旧址

鲁艺汇集了包括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华君武、孙犁在内的当时延安一多半的文艺家,培养了穆青、贺敬之、王昆、于蓝等一大批杰出学员,堪称群英荟萃,为抗战文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创办缘起及发展历程

1938年1月28日,为纪念淞沪抗战6周年,延安文艺界从抗大、陕北公学等单位集中六七十位艺术人才,排练演出话剧《血祭上海》。毛泽东观看这次演出后说:戏演得好,这些人不要散了。最初打算办一个戏剧训练班,后来办了一个艺术学校,取名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中说: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正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决定创立鲁迅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量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开学典礼师生合影

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在云梯山麓合影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毛泽东出席并与全体师生合影。

工作人员请毛泽东坐首长席,毛泽东不肯,他说,我是工作人员,不是首长。合影时毛泽东就和鲁艺的同志们坐在一起了。在成立大会上,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讲了话。当请毛泽东讲话时,他说:我是工作人员,今天不讲话,过几天再来讲吧。他说是鲁艺的工作人员,因为鲁艺是由他作为第一个发起人创立的。

成立大会后出了一本小册子,毛泽东题写书名《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纪念刊》并签名。书内收《鲁艺创立缘起》《成立宣言》等。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给师生作报告

1940年10月10日,朱德参观鲁艺学员战地写生展览后与音乐系学员莎莱合影

2011年,莎莱(鲁艺建校1周年时《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章节女生独唱、《白毛女》女主角喜儿扮演者)在武汉家中接受《武汉晨报》专访(来源:《著名文艺家莎莱去世》,鲁艳红,2014.2.19日《武汉晚报》第5版,中音在线)

194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最困难的局面,不仅面临着日寇的蚕食、封锁,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此时,鲁艺仍旧坚持“正规化、专门化”的教学思想。音乐系排练了学院派十足的音乐会,戏剧系连续不断的舞台大戏,受到一些前线同志和老百姓的批评和不满。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争论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注,这也成为后来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源起。

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鲁艺木刻工作团太行前线作品

鲁艺学员创作的漫画作品

鲁艺学员创作的漫画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开始更加注重深入群众。这期间,鲁艺师生创作出一大批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如1943年,延安军民要到南泥湾去慰劳三五九旅官兵。鲁艺秧歌队准备了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音乐系的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取名《南泥湾》。

《白毛女》也是鲁艺师生创作出的最具轰动效应的作品之一。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带回“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艺为此成立了集体创作组,经过大半年的创作排练,大型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召开之际举行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一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大型歌剧《白毛女》剧照

1940年,鲁迅艺术学院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在党的历史上,将其统一简称为“鲁艺”。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

鲁迅文艺学院编《陕北民歌选》

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7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共开办了文学系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学生685人。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文学家、艺术家、记者均为鲁艺学员。鲁艺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员瞿维(作曲家)、寄明(延安第一个钢琴演奏家)在延河边

1938年5月毛泽东在鲁艺讲话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报告(来源:《毛泽东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人民网)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到鲁艺讲话。他说:我们的两支文艺队伍,上海亭子间的文艺队伍和山上的队伍,汇合到一起来了。这就有一个团结的问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好好团结起来,进行创作演出。要下去,要到人民生活中去,走马看花,下马看花,起码是走马看花,下马看花更好。我们要有大树,也要有豆芽菜。怎么能有大树呢?我不懂文艺,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创作好像厨子做菜一样,有的佐料放得好,菜就好吃。你们要好好看书学习。书是好看的,它不会叫,不会跑,不像杀猪,杀不好,猪就跑了。除了看书,还要学习民间的东西。演戏要像陕北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到革命斗争中去,同时学习人民的语言。要从革命斗争中学习的东西多得很。你们看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描写骑马,平时上马是怎么上的,紧急时候上马是怎么上的,都不一样。如果作者没有参加过战斗生活,怎么写得这样真实呢?绥拉菲摩维支写了《铁流》,我们的二万五千里也是“铁流”,可惜还没有人写。《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林黛玉、贾宝玉。你们鲁艺是个小观园。你们也就是林黛玉、贾宝玉。但是,我们的女同志不要学林黛玉,只会哭。我们的女同志比林黛玉好多了,会唱歌,会演戏,将来还要到前方打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大观园。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

1938年8月,毛泽东为延安“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题词:“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该题词刊载于《文艺突击》1939年第1卷第1期

1942年,毛泽东在鲁艺讲述深入生活的问题(来源:中国延安网)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合唱团成员(来源:天下韶山网)

毛泽东讲话后,鲁艺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不久,开始派一部分同学到前方去。

毛泽东为鲁艺成立一周年题词

周扬与毛泽东交谈。1939年11月,中央任命周扬为鲁艺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

1939年5月10号,毛泽东为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鲁迅艺术学院院歌

沙科夫 词 吕骥 曲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

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

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

奋斗到底!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

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

为建立新的抗战艺术,

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

努力不懈!

学习,学习,再学习!

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

一切服从神圣的抗战,

把握着艺术的武器,

这就是我们的歌声,

唱吧,高声的唱吧,

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

1935年在救亡歌咏运动中,吕骥(右一)组织了“业余合唱团”等歌咏团体,成为当时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核心力量之一(图为“业余合唱团”成员合影)(来源:《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刘胤宇,2015.8.19日《沈阳日报》)

1979年5月1日,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在八达岭长城(来源:《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刘胤宇,2015.8.19日《沈阳日报》)

“歌咏城”——延安

2017.4.11日摄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抗战时期的延安,号称“歌咏城”。歌声成为延安城一个特有的文化景观,鲁艺正式这座“歌咏城”的中心。因为在延安,乃至整个抗日根据地,鲁艺是音乐人才最多,特别是作曲家、作词家最集中的地方,是抗日救忘歌曲的一大发源地。

光未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是大家耳熟能详、至今仍唱不衰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由鲁迅艺术学院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演唱,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1939年,鲁艺排演《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在排练间隙和女声部师生们合影(前排右一为冼星海,前排左四为莎莱)(照片系《长江日报》记者刘洪洋翻拍,来源:《他们在延安度过闪光的青春》,黄征、耿广恩,2014年2月19日《长江日报》第4版)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2017.4.11日摄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1938年8月,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在武汉

1940年春,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女儿冼妮娜在鲁艺合影

抗战时期,光未然受国民政府国防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副主任兼第二厅厅长郭沫若派遣,来到第二战区担任文化督查专员。第二战区驻扎在吉县黄河边的克难坡,从驻地到壶口瀑布,只需要下一道坡。光未然经常抽时间到瀑布边观察奔腾湍急的河水,看船工们喊着号子与风浪搏斗的情景,有时还站在高处远眺黄河一泻千里勇往直前的雄姿,心中灵感奔涌,创作出了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

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2017.4.11日摄于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

1984年,山西省吉县原党史办主任霍盈洲对光未然进行了采访。光未然告知,《黄河大合唱》是1939年在壶口瀑布之滨创作的。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1939年6月,周恩来从前方回到延安,演剧三队又一次在陕北公学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欢迎周恩来。周恩来看了演出后,立即为冼星海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周恩来从内心喜爱这部作品,还亲自指挥着一大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演唱过其中的《保卫黄河》。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2017年7月13日晚,四川巴蜀合唱团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行《“黄河之水天上来”——缅怀严良堃先生暨四川巴蜀合唱团建团30周年合唱音乐会》,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追忆完整版《黄河大合唱 》。

鲁艺学员郑律成创作《延安颂》

是怎样一首歌,吸引20多万有志青年同时奔向革命圣地?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诞生在巍巍宝塔山下、滔滔延河之滨的《延安颂》,是年仅23岁的朝鲜青年郑律成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曲心灵之歌,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

当时在奔赴延安的20多万人中,有很多都是听了《延安颂》这首歌,对延安有了无限憧憬。可当时许多人并不知道,创作这首歌的却不是一个中国人。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半岛。

1931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当时,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1933年,从朝鲜来到中国的郑律成在上海安身,学习声乐和政治。他遇上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冼星海。那个时候冼星海嘴里最常说的词就是延安,郑律成知道那里是抗日的核心地,是八路军的总部,更是中国革命的希望。1937年10月,郑律成奔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1938年一个夏日的下午,延安城里开大会。傍晚散会后,鲁艺学生出了北城门,爬上半山坡,望着城里出来的一队队抗大的学生,听着他们的歌声和口号,那英姿勃勃、步伐整齐的队伍;那此起彼伏、响彻全城的是抗战歌声。革命圣地的动人景象,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灵感,他请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女同学诗人莫耶写好歌词,很快就谱成歌曲,一首革命圣城的歌——《延安颂》诞生了。

几天后,在城里举行的一次晚会上,第一个节目就是郑律成和唐荣枚的男女声二重唱《歌颂延安》。歌一唱完,参加晚会的毛泽东便带头鼓掌。第二天,中央宣传部要走了《歌颂延安》词曲。又过了几天,鲁艺院部秘书处主任魏克多拿着一张印好的歌曲找到莫耶。她接过一看,就是她写的那首歌,不过题目改成了《延安颂》。莫耶高兴地说:“题目改得好呀!”

从此,《延安颂》的歌声唱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又从延安传到全国各地,传到了东南亚。这首壮丽的颂歌,抒情性和战斗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雄健奔放,激情豪迈,是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曲心灵之歌。她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延安颂》无论主旋律还是副歌都极具震撼力的歌曲,它的演唱已经超越了歌曲本身——那是亿万人民真实心声的写照。从肃穆到激愤、从沉默到爆发,一个民族的豪气和锐气在不到5分钟的歌曲中,从骨子里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1993年,《延安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5年,《延安颂》被评为传唱至今的十大经典抗战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又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失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

抗战胜利后,1945至1950年,郑律成回朝鲜工作,任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作品。

1950年,在北京定居并加入中国籍,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作品有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兴安岭组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合唱《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歌剧《望夫云》以及少儿歌曲《我们多幸福》等。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位于延安城东北4公里延河西北岸桥儿沟,与鲁迅艺术学院相邻。1938年9月29—11月6日,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这里的一座双塔楼式哥特式砖木建筑天主教堂召开,会议批准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路线,决议召开党的“七大”,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场旧址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所在的教堂建于1930—1934年,曾作为中共中央党校和鲁迅艺术学院礼堂。

■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其余由作者2017年4月摄于延安。文中选用了民族画报社赵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国防科工局许洪亮拍摄的部分照片及有关网站、报刊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1938年 出席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中国延安网

2.《1939年5月10日 毛泽东为“鲁艺”成立一周年题词》,天下韶山网

3.《毛泽东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人民网

4. 《他们在延安度过闪光的青春》,黄征、耿广恩,2014年2月19日《长江日报》第4版

5.《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孟兰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鲁迅艺术学院:延河水畔战歌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7.《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刘胤宇,2015.8.19日《沈阳日报》

8.《哦,延安!》,央广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蓬州闲士(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蓬州闲士2017年4月摄于延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