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蓬州闲士 ‖ 延安掠影十一:延安王家坪(下)
【延安掠影十一】延安王家坪(下)
■文·图 / 蓬州闲士
王家坪桃林公园
王家坪有一处别致的公园,叫桃林公园。桃林公园是当年军委与总部在此办公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
王家坪桃林公园简介
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
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
王家坪桃林公园石桌
王家坪桃林公园内连翘
王家坪桃林公园风光
王家坪桃林公园跳秧歌的延安市民
中央在王家坪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军委和总部在此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1945年9月,朱德在军委会议室会见苏军贝鲁诺索夫中校,并进行了会谈,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建立东北根据地。这次会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在毛泽东旧居门前的石桌向父亲汇报了学习情况。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中央航空第八大队35中队机长刘善本上尉,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驾驶B24式530号飞机起义,从重庆飞抵延安。延安总部在这里举行欢迎晚会,并称赞刘善本驾机起义的义举。
■1947年3月,彭德怀主动请缨,要求暂时指挥在陕北的两万军队,保卫党中央,毛泽东非常赞同。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任副政委。彭德怀带领西北野战军抓住战机,以少胜多,一连打胜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羊马河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经过七战七捷,共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俯瞰(民族画报社赵利摄)
延安革命纪念馆
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面积55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大、内容丰富、历史价值高、感召力强、图文并茂的大型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在延安革命13年的经历。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创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
展厅正门上方“延安革命纪念馆”七字系郭沫若书写。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泽东铜像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毛泽东铜像
馆前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铜像落成揭幕。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雕塑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战友情深》雕塑(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战友情深》雕塑描述的是:1935年,刘志丹看望在清涧河口镇战役中负伤的老战友谢子长。
在陕北,有两个传奇式的人物谢子长和刘志丹,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他们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现如今的子长县和志丹县也因他们的名字而命名。其中,谢子长逝世后,毛泽东曾三度为其题词,并称其为“民族英雄”。
谢子长(来源:共产党员学习网)
谢子长(1897—1935),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陕北红军及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被群众誉为“谢青天”。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于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与世长辞,时年37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谢子长逝世后,为不影响陕北根据地军民情绪,防止敌人乘机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保密: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家属和战友们不着孝服,不戴黑纱。
谢子长的遗体被秘密安葬在离灯盏湾二十多里远的一个山沟里。西北军委的布告文件,仍签署谢子长的职衔姓名。同年5月上旬,安定、延川解放,逐公布谢子长逝世的消息。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骨由阳道峁迁往子长家乡枣树坪安葬。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墓撰写了碑文,并两次为烈士题词。
1939年6月23日,毛泽东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民族英雄”。不久,毛泽东又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虽死犹生”。同时,为谢子长墓写了277字的碑文。
1939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九),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谢子长亲属谢绍彦和子长县代表白卓武,勉励他们继承烈士遗志,革命到底。
谢子长逝世10年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共中央西北局敬献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中央其他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刘伯承、贺龙、彭真等也为烈士题词。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王志厚:谢子长带领家族参加革命,在1930年前后牺牲了8个人,其中包括2个哥哥和6个侄儿侄女。同时,谢子长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几乎全部的财物。
2009年9月,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毛泽东三度为谢子长题词并撰写碑文(图片来自网络)
刘志丹(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1936年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刘志丹逝世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刘志丹逝世7周年时,周恩来亲笔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6年2月7日深夜,毛泽东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白治民家的这张桌子上,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雪》(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既雄伟又壮丽,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毛泽东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稿(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毛泽东《沁园春•雪》(来源:《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八十周年》,清涧县人民政府网)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 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揭谜
关于《沁园春•雪》写作于何时何地,1945年11月11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柳亚子的和词“小序”中注明:“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学者,如邓叙萍《谈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解放军文艺》1957年第7期)、木将《〈沁园春•雪〉论丛》(《语文》1957年第4期)、刘绶松《谈毛主席诗词》(《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9期)等都说这阕词写作于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期间。英国记者罗伯特•培恩在他的《毛泽东—红色中国的统治者》中,更说此词为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在延安至重庆的飞机上写的。事实并非如此。
1982年春,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杜建国会同毛泽东原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沿着当年东征路线查访,并对照毛泽东原来的秘书高治,陕西清涧县老干部白焕儒、白克明等的回忆,查明毛泽东这阕词是在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住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白治民家写的,时间是2月7日深夜。杜建国还就此写了《〈沁园春•雪〉咏雪词的写作经过》一文(刊发于《重庆文史资料》第11期)。
(载2004年2月22日《羊城晚报》)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毛泽东题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毛泽东题词:“为群众服务”(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转 战 陕 北
1947年3月,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于王家坪留影(来源:中国延安网)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
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的途中与老乡一同吃饭(来源:中国延安网)
周恩来、陆定一在转战陕北行军途中(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1947年毛泽东在小河村通讯连院(来源:中国延安网)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1947年7月,毛泽东和随同转战的机要人员在小河村合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摄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7年10月,周恩来、陆定一、任弼时在陕西佳县神泉堡(来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2017年3月18日《榆林日报》)
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转移,与敌人周旋。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这个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察看军事地图,指挥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来源:中国延安网)
1948年3月23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
1948年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
跟随延安中学转战陕北(2017.8.4日《作家文摘》第11版)
《中共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学》(2017.7.11日《作家文摘》第1版)
《中共历史是最大的成功学》(2017.7.11日《作家文摘》第5版)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本人2017年4月摄于延安王家坪。文中选用了民族画报社赵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崔振林拍摄的部分照片及有关网站、报刊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中央红军到达陕北》,2016年9月18日《陕西日报》第4版
2.《1936年10月22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人民网
3.《毛主席在延安的艰苦岁月》,《解放军报》记者卜金宝 2015年1月28日《解放军报》第11版
4.《毛泽东与陕北延安的父老乡亲》,许顺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蒋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被毛泽东所住窑洞震惊》,人民网
6.《6位外国人看毛泽东:令人极感兴趣而高深莫测的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谁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大众网
8.《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中国广播网
9.《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八十周年》,清涧县人民政府网
10.《日共前领袖野坂参三传奇》,宗文,《小康》杂志2014年12月中旬刊
11.《特稿:刘志丹与谢子长的战友情》,董玉梅(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博副研究员),中国红色旅游网
12.《谢子长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3.《谢子长—位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李秦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4.《刘志丹: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5.《评刘志丹的一生》,支绍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6.《转战陕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蓬州闲士(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蓬州闲士2017年4月摄于延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