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父亲是心中的那座桥——专访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李友林之子李理

作者:康 琴 来源:廉政瞭望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6-06 09:35:08 浏览次数: 【字体: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这两句,描绘了长征中最艰险的几段征程,“大渡桥横铁索寒”即指泸定桥。作为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的李友林,晚年手书此句将其送给六个儿女。三子李理告诉我们者,这是父亲期望他们不要忘记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李理(左)回顾父亲长征足迹

 而依然横亘于大渡河上的森森铁索,无声地记录着父辈的血泪与荣光。


 峥 嵘 往 昔 

——夺桥爬铁索时,没有想到过死


 2019年5月29日,大渡河水一如既往地从泸定县城奔腾而过,13根铁链连接起大河两岸,百米泸定桥上,慕名而来的游客和专程前来纪念的群众络绎不绝。多年以来,当地人把这一天当成了节日,以此缅怀英勇夺桥的红军。

 初夏的风从河面吹来,粗壮铁链和结实木板构起稳固的桥面,有老人拄着拐杖从桥上平稳走过,也有孩子牵着母亲的手,小心翼翼地跨出步伐,父亲在身后鼓励道,“不要怕。”

 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头发花白的李理立于桥头,思绪将他带回了童年,父亲讲述的84年前的那个千钧一发的历史节点与眼前的情景重叠。

 穿越历史烟尘的这座铁索桥,曾是红军甚至革命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

 长大后的李理问过父亲,夺桥爬铁索的时候,你没有想到过死吗?

 父亲的回答至今依然激荡人心,“如果想到死,我们就冲不过去了”。在那个时刻,冲锋战士们都抱着“夺桥,必胜”的信念,才会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决心。

 没有想过死的父亲穿过枪林弹雨活了下来,他的名字,作为载入共和国历史的勇士,镌刻在泸定桥头22座纪念碑上。

 历史已经被无数次传颂演绎,带着这段传奇经历的父亲,却选择掩埋它。

 记忆中父亲是威严的,儿女对他既敬仰又畏惧。10岁时第一次见到父亲哭,年幼调皮的李理觉得诧异,他伸手去帮父亲揩掉脸上的泪水,问他,你哭什么呀?

 后来他才知道,战争岁月锻造出坚毅品性的父亲,只有在怀念战友时才会掉泪。

 戎马生涯27年,身经百战的父亲幸运地只负了一次伤,那是在腊子口战役中,他右腿肚中了一枪,鲜血直流,轻伤不下火线的他被战士强行抬下来后,用牙咬住木棍,自己用刀挖出了子弹头,然后用含硝的火药给伤口消毒,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此后留下的一块疤痕,成为父亲勇猛的标记。

李友林

 父亲出生于1914年,1930年(16)岁时参加红军,在强渡乌江、智取腊子口等数次战役中都表现英勇,1935年5月29日参与飞夺泸定桥时还未满21岁。但无论是在家给孩子们讲,还是后来在中国科技大学任系里的党总支书记给学生讲,他都不会提到自己,更不会以英雄自居。他常常说,“我没有什么说的,赞扬自己,抬高自己是罪过,牺牲的战友是英雄,我们活着的人都为他们感到遗憾。”


 言 传 身 教 

——送孩子“插队”,严苛即是疼爱


 李理从小学开始自己跑几公里的路上下学,练就了一副好腿脚,后来在瑞金职工体育运动会上跑100米夺冠只用了12秒1,那年他21岁,而父亲参与飞夺百米泸定桥时也是21岁。

 其实这一生的轨迹,冥冥之中都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李友林到瑞金看望插队的李理(时年李理18岁)

 1969年,父亲送16岁的李理到江西瑞金老家插队。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只觉得好玩儿,对离开父母也并没有觉得不舍。68岁的他回忆道,“北京到上海的火车是1200公里,车票价格是24块钱,到了上海后转乘到南昌的火车,全程740公里,车票价格是12块钱,到了南昌后转坐瑞金的长途汽车,410公里,票价是10块钱……七天七夜”。 

 南方夏季的潮湿闷热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刚到不久,李理就长了一身的痱子和湿疹,吃药也不管用,还是当地人用土办法给治好的。

 李理写信回家诉苦,父亲的回信只有寥寥数语,让他不要老想家,好好学技术,听师父教导,踏踏实实在农村锻炼。

 姐姐妹妹和弟弟们问父亲为什么舍得把他送到瑞金,父亲说,“因为我喜欢他,我希望他成才,才让他去农村锻炼,让他吃吃苦,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同一年,父亲又送走老大和老四到部队保家卫国。

 这段在农村插队的经历洗掉了他身上干部子女的娇气,让他迅速地懂事、独立了。李理在厂里学了一年半,还是学徒工就已达到了三级车工的水平,还评上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得知此事的父亲很高兴,但写信来时只提醒他不许骄傲自满,要耐心钻研技术。父亲还给当地打了招呼,不要单独照顾给他开小灶。

 回望16岁时独自经历的人生最漫长的旅程,李理没有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只说“这是父亲做的非常正确的事情,我非常感激他”。念及在火车站送别时,看到母亲哭了,“其实父亲也哭了,他默默地掉了泪,转过身去擦掉了”,68岁的李理潸然泪下,他早已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而父亲去世距今已22年了。

 1970年瑞金县招工,他被录取在瑞金县电线厂金工车间当了车工,当时还是学徒,师傅已夸他技术能力达到三级(职称最高是八级),在年轻工人中已是佼佼者。李理在工厂一干就是八年,期间一门心思地又学会了钳、刨、铣、电焊等技能,从没想过要担任什么职务。

 1978年,国家百废待兴,身怀一身技能的李理从厂里被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在实验室帮忙,因为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深得实验室教授的喜爱。他又继续学习外语等课程,后来进修上了大学。1984年,他又被调到本校,参与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实验项目的安装工作,该项目获得科学院的特等奖。他骄傲地说,“父亲爬了100米的铁索,我(参与)做了100米的加速器。”


 家 风 传 承 

——多年后,我也成了“狠心”的父亲


 16岁时被父亲送到农村插队的李理,多年后做了和父亲当年相同的决定——把独生女儿送去“插队”。

 1998年女儿高中毕业,考大学,虽然知道北京的各种条件更好,但他还是鼓励让女儿去了外地上大学,女儿最终去了千里之外的福建求学。

 “那边虽然比不上北京条件好,但爷爷曾经在那里战斗生活过,你应该去体验。”他对女儿说。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女儿巳经懂得了父亲的心意,很乐意顺从这一选择。大一时,他狠心没让女儿回家,寒暑假让女儿自己安排。过年的时候,女儿打电话回来说想家了,李理就鼓励她“再忍一忍,看自己行不行”,女儿忍住了。说不心疼是假的,“我女儿在家时从未让她在外面吃过一顿饭,都是我亲自下厨。”可是他说,“如果对女儿的成长成才有帮助,我们就去做。” 

 第二年回家时,李理欣喜地发现,远离家庭和亲友的生活,让女儿的自理能力和与人相处的交往能力都提升了。对此他很满意,“比其他北京孩子都懂事”。女儿后来又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成为宣传委员,目前已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最年轻的副编审和业务骨干。一直以爷爷为榜样的孙女,如今也成为爷爷、父亲的骄傲。

 “孩子怎么样,父母要负责任。”李理想起父亲的叮嘱,要去掉孩子身上干部子女的娇气,让孩子多读书,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他和兄弟姐妹、自己的女儿都没有辜负父亲。

1997年,李友林最后一次过生日

 父亲去世后,在吊唁会上,他的一名学生告诉李理,父亲是学生们非常敬仰的长辈,上课时一身军人的威严军姿,但私下里非常慈善。并告诉了他一个故事,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有学生到食堂偷红薯吃,被举报后,要被开除,这几乎意味着前途尽毁。父亲在会上拍桌说,开除学生的人没有体验过饥饿的滋味。的确,对于饥饿,没有谁比经历过长征的父亲更有发言权了。这几名学生因此被保了下来,得以继续上学。这名学生眼中含泪地说,这几个学生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李理知道父亲爱护学生,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贫困学生买生活用品,还把过年过节家里穷没钱回家的学生请到家里吃饭。

飞夺泸定桥84周年之际,廉政瞭望记者在泸定采访李理

 作为父亲最为疼爱的孩子,李理再也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父亲了。但正是不多言的父亲,用他一生树立起一座伟岸的桥,让后人能借此通往更为广阔的世界。


来源: 廉政瞭望微信公众号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