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三线建设——共和国工业化的史诗壮举‖董雪娇

作者:董雪娇 来源:《中国档案》202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5-03-23 14:38:29 浏览次数:144 【字体:

三线建设

共和国工业化的史诗壮举

董雪娇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由中共中央主导,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为重点区域,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后方经济建设——三线建设。这场横跨13个省区、耗资2000多亿元,以战备为中心的工业迁移与布局调整,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战略抉择,不仅重塑了我国工业版图,更在国防安全、区域经济平衡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成就不仅是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工人们在修整工厂厂区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

20世纪60年代初,刚刚经受了“大跃进”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恢复阶段,但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级水平,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吃的、穿的、用的全面紧张。基于这个现实,先生活后发展,首先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成为最初制定“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然而,当时我国周边和国际形势日趋严峻。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印边境冲突不断,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台湾海峡局势紧张,国家安全面临着种种威胁。1964年4月25日,总参谋部作战部提交的《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从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口多、主要交通枢纽多在大中城市附近、水库紧急泄水能力太小4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且布局极不均衡,一旦爆发战争,极易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严峻态势。

外有强敌内有隐患,党中央不得不转变工作思路,将备战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64年5月10日至11日,毛泽东在听取“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时强调,“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他还指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表达了对基础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5月27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并从存在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各中央局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三五”计划问题。与会者一致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应该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

越南战争升级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三线建设部署。8月12日,毛泽东对总参谋部作战部的报告作了批示,要求有关方面精心研究,逐步实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把国务院的研究意见报告中央,初步提出三线建设的若干部署和实施意见。与此同时,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三线;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一线。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即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1965年,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计委全面统筹三线地区工厂的新建或扩建,国家建委负责组织一、二线部分工厂的具体搬迁工作,国家经委安排组织三线地区建设的各项设备和材料。西南、西北、中南各中央局相继成立三线建设委员会,以更好地领导、协调三线建设这一浩大工程。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在三线建设陆续展开的同时,以战备为中心编制和调整“三五”计划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编制“三五”计划的汇报后指示说: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从关注人民生活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的角度,阐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他说:“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此后,“备战备荒为人民”实际上成为较长时期内,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指引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动员下,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三线,数百万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从繁华都市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投身于艰苦创业的新战场。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建设者面临着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崇山峻岭间开山辟路,兴建起一个个工厂、一条条铁路、一座座矿山,为国家工业化作出极大贡献。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者们在金沙江畔,克服高温、缺水等困难,用骡马驮着设备翻越海拔3000米的群山,在“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原上建起百里钢城。三线建设以铁路为骨架,建成川黔、成昆、湘黔等10余条干线,形成覆盖西南、西北的交通网。成昆铁路每1.7公里就有一座桥梁或隧道,30万铁道兵在横断山脉的悬崖绝壁上打眼放炮,凿出成昆铁路,这条全长1096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公里都有建设者牺牲。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三线建设密不可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在三线建设史上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背后都是三线科研人员在山沟实验室中的日夜奋战。三线建设还带动了中西部城镇化进程,数百万人从沿海迁往内地,催生了四川德阳、陕西汉中、贵州六盘水等新兴工业城市,贵州六盘水从“夜郎故地”变身“江南煤都”,陕西汉中飞机制造业集群初现雏形。1964年至1980年,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经过大规模建设,我国在内地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40多个重大产品科研生产基地和30多座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1977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于1966年3月12日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

“调整、改造、发挥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世界正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为备战而建立起来的一些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企业亏损严重等诸多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三线建设在国家急于备战的情况下仓促上马,铺开的摊子太大,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党中央从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于1983年10月作出全面展开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的决定。

1983年11月2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提出三线建设的方针和规划,即“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强调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肯定,要搞大配套、大投资;二是否定三线,要离开三线,掉尾巴再回到沿海。12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立,三线地区各主要省份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经过调查研究,将三线企业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即布局符合战略要求,产品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建设是成功的,占48%;第二类即建设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设备、管理水平等条件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不够好的,占45%;第三类即选址有严重问题,生产科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产品方向不明,没有发展前途的,占7%。

之后,具体的调改过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关、停、并、转、迁”等方式,重点解决选址不当、自然灾害严重,产品无明确方向、生产难以维持,远离城镇、没有社会依托和发展前途企业的问题。针对三线军工企业,包括为军工配套服务的企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由于三线企业大多具有军工背景,技术设备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生产的民用品也具有较强竞争力,先后涌现出长虹电器、振华电子、东风汽车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七五”时期的综合治理阶段,“八五”“九五”时期以脱险搬迁为主的布局调整阶段,“十五”时期的收尾阶段。2006年1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宣布三线调迁工作全面完成。三线调整改造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遗留问题的矫正,是三线地区经济、国防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完善和发展。三线企业生存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尤其对稳定国防科技工业队伍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线建设是冷战格局下的主动破局之举,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确保了国家战略安全,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培养了大批工业人才,为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政治智慧,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回顾三线建设的决策具有特殊意义。三线人对家国使命的忠诚、对艰难困苦的超越和对理想信仰的坚守,也成为祖国建设史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来源:《中国档案》2025年第2期

作者:董雪娇(中央档案馆)

来源: 《中国档案》2025年第2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