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追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纪念我的父亲张文奎

作者:张玉凤 来源:南下四川 发布时间:2025-01-10 15:56:49 浏览次数: 【字体:

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纪念我的父亲张文奎

张玉凤

今天是人民警察节,耳边又想起了那激动人心的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为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以此写下这篇文章,怀念我的父亲一位老警察。

图片

1949年南下前,张文奎与爱人晋石花摄于山西。

今天是人民警察节,耳边又想起了那激动人心的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为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以此写下这篇文章,怀念我的父亲一位老警察。

父亲张文奎(1928年8月—1957年11月3日)享年29岁,山西省赵城县(现洪洞县)人,革命烈士。

图片

张文奎(前排左一)与战友摄于南下途中

图片

1950年成都华西大学合影(前排左一:木里县首任县委书记周立,前排右一:木里县首任公安局长张文奎,后排左二:木里县首任组织部部长闫复俊)

1943年至1946年在赵城县游击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抽调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第四梯队四大队二十一中,前往西康省(现四川省)盐源县开展接管工作。在盐源县公安局先后任预审股、执行股长。1952年10月,抽调到“西昌专区木里工作队”任副队长(首批18人赴木里建立藏族自治区域自治政府)。1953年3月—1957年11月,任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首任),其间兼县委组织部部长。1956年3月—1957年11月木里平叛期间,任平叛剿匪总指挥部前敌副总指挥。1957年11月3日牺牲。

图片

1951年,西昌公安处第一届执行股长会议留影(二排左一为张文奎)

木里,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广袤无垠、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总面积为13252平方公里。解放前的木里,是一个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地方,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有着黄教喇嘛独立王国之称。

图片

1952年,木里工作队全体同志合影(二排右二为张文奎)

1952年7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筹备委员会。组建了“西昌地区木里工作队”,周立志为工作队队长,父亲为工作队副队长。1952年10月20日,十八位勇士整装出发(不带枪、不带部队),父亲踏上了他的永生之地——木里藏族自治县。1953年2月19日建立了木里藏族自治区(县),24岁的父亲担任了木里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

图片

1952年,入康战友于盐源合影留念(前排右一张文奎,右二许进)

1955年,凉山、甘孜、阿坝相继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木里遥相呼应。1956年春,木里开展民主改革,废除33种苛捐杂税。少数反动民族、宗教上层,认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发动组织了以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反对民主改革,阻挡奴隶娃子各族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妄图复辟封建农奴制度为目的反革命武装叛乱。1956年3月12日,土匪头子在东朗乡杀害三区秘书陈世杰等二名干部和一名积极分子,占据乡政府,抢走枪支弹药。3月17日,在三区的五个乡同时公开叛乱,一股土匪到三区区委以“送抓到的土匪”为由进入区政府杀害了五名干部,区委书记李兆绪被砍成重伤,在送往抢救的路上因流血过多牺牲。三区已沦陷。听到这一消息,悲痛中的父亲带领公安干警和民兵积极分子前往三区东朗、麦日、唐央、东子等叛匪聚集的地方,侦查了解情况,为县委提供决策指挥信息。从3月12日到4月中旬,短短一个月时间,反革命武装叛乱波及木里县14个乡(全县共19个乡),参加叛乱人员达三千余人,大小匪首140余人,枪支四千余支,十余股叛匪活动在全县各地。他们杀人放火抢劫,无恶不作,杀害干部群众已达40余人,木里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当时木里除一个民警中队,没有驻军和其他武装力量。一时间叛乱四起,山高路远,联络中断,面对数千气焰嚣张的叛匪的危急时刻,木里工委临危不乱,及时召开了有民族宗教人士参加的县工委扩大会,县工委即作出了部署:即向上级汇报木里匪患情况,请求派兵进入木里平息叛乱。成立木里县民改平叛指挥部,县工委书记周立志为总指挥,我父亲为副总指挥。抽调130名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武装工作队,由父亲率领,重返三区工作,将平叛指挥部设在剿匪最前沿三区。

图片

前排左四:张文奎(木里县首任公安局长),摄于1950年至1952年期间。

为了对应当时的紧急形势,武装保卫木里安全,县工委向木里各土司衙门、大寺和上层人士借枪支,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也带头捐枪支,在很快的时间筹集武器,组建了四个武装民兵基干连共400人,平息叛乱。上级部门先后调遣了稻城部队68团(3559部队),云南丽江民警大队,西昌3828部队增援木里。一场民主改革的保卫战打响了。至此,父亲一直战斗在平叛斗争的第一线。他出生入死,不惧艰险,与基干连战士到沙湾、唐央、东子、麦日,同解放军稻城部队赴东朗,不间断地与叛匪周旋作战,击退大股土匪的进攻,消灭分散叛匪的袭击。同时争取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投诚。从1956年3月到1959年9月为期三年半才基本平息了叛乱。

但是,九世香根活佛——甲央旨古的安全一直是个隐患,他的安全更是平息叛乱的关键。甲央旨古活佛是一个爱国进步的上层人士,在佛教界有极高威望,是木里藏族人民心中顶礼膜拜的神。土匪叛乱时,九世香根活佛一直住在三区瓦尔寨大寺“多吉日楚”小寺庙。叛匪清楚地知道甲央旨古活佛的特殊地位,企图拉拢他,利用他,成为他们的保护伞。他们知道只要牢牢控制住活佛,就可以煽动、欺骗更多无辜百姓,就可以制约我部队剿匪,妄图达到消灭解放军赶走共产党派来的人,继续过封建奴隶主生活。所以,保证活佛的安全,动员说服活佛离开瓦尔寨大寺,摆脱叛匪的监控,这不仅可以确保他的人身安全,有效消灭顽匪,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无辜百姓裹挟卷入。叛匪也紧紧抓住这根稻草不放,在通往活佛居住的前后山的两条路上布满埋伏,到处散布:谁来就杀死谁!以此恐吓我部队取消保护活佛的转移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特殊的背景原因,动员甲央旨古活佛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

1957年10底,在我军事有力打击下,武装民兵基干连遏制了叛匪的嚣张气焰。动员活佛甲央旨古迁到县所在地瓦厂的工作迫在眉睫,县工委和部队认为时机成熟,进行了统一部署。会上,县委书记周立志问“谁去做活佛的动员工作?”“我去!”父亲毅然决然地应答。父亲明知此行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请命赴死!

会后父亲即返回剿匪前线三区,那天早上,备好了马驮子的他往返三次到最亲密的战友许进家里对他说:“我这次去,凶多吉少,如我有不测,你要照顾我的家人啊!”临行前,他抚摸着我和姐姐的头不语,又抱着10个月的儿子亲了亲放下,拉着那匹大白马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抱着弟弟,带着我和姐姐,目送他走到县城背后的山梁子上。之前,父亲出行翻上山梁会多次回头,可是这次他没有回头,我母亲还很纳闷:“这人今天咋啦!”直到父亲牺牲很久后才幡然醒悟他的一系列行为,母亲也因此而肝肠断裂,痛不欲生。

11月2日,父亲到达查布朗三区政府,并与剿匪部队的参谋长交流意见,参谋长得知我父亲要到瓦尔寨大寺会见动员甲央旨古活佛,提出派一个班的兵力护送他。他拒绝了。第二天清晨,寂静的山林寒意冷冽,父亲没有叫通讯员皈登志,独自骑马出发了。皈登志得知我父亲已出发,随即骑马追赶上去。他们二人骑着马,行走在扎延村到瓦尔寨的山路上。那是一条丛林密布的幽暗峡谷,小路蜿蜒崎岖陡峭难行,几个守候埋伏在密林暗处的土匪向他俩开枪了,父亲身中数弹,从马背上摔落倒在血泊中,献出29岁年轻的生命。反应敏捷的通讯员皈登志一梭子弹连发射出,不幸也被叛匪射中,随即跌落下马,20岁的花样年华戛然而止。

父亲的牺牲,对甲央旨古活佛和上层人士有所震撼,他们发出投诚的召唤,当天就有很多叛匪投诚,回到人民政府这边。甲央旨古活佛也为失去这位真诚的朋友而悲伤难过,离开“多吉日楚”小寺庙,在部队护送下,来到县城瓦厂,并到我家来看望我母亲,为我母亲送上了一串黄色玛瑙佛珠。安然无恙的他,便踏上访问祖国内地的征途......

图片

1958年,张文奎子女合影,从左至右为:张玉凤(小女)、张晋川(儿子)、张玉萍(大女)。

我长大后,听大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父亲应该听参谋长的话,派兵护送就好了。”后来我听了杜锦田叔叔讲了18勇士进入木里开展建县工作的故事,翻阅了大量资料,我看了许进叔叔、张西峰伯伯怀念父亲的文章,对父亲的评价后,开始对父亲拒绝派兵护送他有了新的认识。父亲为了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他想到的是要让活佛感到共产党的诚意(1934年11月发生国民党24军将木里米吉活佛诱骗枪杀事件),要他充分信任共产党,相信共产党派来的干部在执行民族政策时的执行力。派兵护送到寺庙势必会引起他的反感、怀疑和抵触,这会影响动员说服他离开瓦尔寨大寺下山的工作,所以父亲选择了自己一人去完成这项任务。

一个世纪过去了,父亲离去的哀痛在岁月的流失中,渐渐化成了激励我们两代人前行的力量。他对党的深情、对工作的执着、对人民的爱,影响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也成为了大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拼搏、奋斗、奉献的标尺。而让他挂念的木里人民,同样也没有忘记过他。这些年,不管身处何处,不管是与老一辈的人交流,还是与新生力量交谈,每每提到我的父亲,他们都会无限感慨、无比怀念这个当初用生命换取一方平安的先辈。

图片

2000年,公安部、民政部为我们颁发了“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匾。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就像我父亲,只度过了短暂的29个春秋,但其释放的生命厚度,至今仍是我们一家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1月10日

作者简介

张玉凤,1954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木里县瓦厂大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在职)。1971年至1984年,在西昌铁路分局车务段漫水湾车站、普雄车站、德昌车站工作,1984年调木里县公安局工作,1993年调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检察院工作。2009年12月退休。2010年至2020年,被聘为攀枝花市仁和区司法局驻仁和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员。现暂居住成都。

来源:南下四川

作者:张玉凤

来源: 南下四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