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邓稼先在绵阳“两弹城”的峥嵘岁月
邓稼先在绵阳“两弹城”的峥嵘岁月
兰 蓝 黄 颖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隐秘从事核武器研究28年,其中有14年在位于绵阳梓潼的“两弹城”度过。
致敬功勋
一封书信忆往昔
2024年6月,“两弹城”的孩子们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写去书信。
2024年6月初,“两弹城”的孩子们给远在北京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写去一封信,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表示要传承弘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用青春和热血实现老一辈科学家的强国梦想。
许鹿希给孩子们的回信
20日,大家收到了许奶奶的回信: “谢谢你们还记得邓稼先!得知你们坚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设家乡,我很欣慰。‘两弹一星’事业是勇攀高峰的事业,‘两弹一星’精神是永不退色的精神,人民需要、民族需要、国家需要,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和赓续传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信中,她还说道: “梓潼两弹城是邓稼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无数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工作过的地方,见证了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承载。希望你们作为梓潼的新一代,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家乡建设的(得)更美好。”
一封信,跨越千山万水;一段情,牵挂岁岁年年。读着许奶奶的信,仿佛又听到了60年前那一声“东方巨响”,回到了那一段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绵阳因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条件,成为全国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发展的重点区域。1965年9月,代号为902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梓潼正式开工修建。1969年9月,902基地初步建成,二机部九院(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始分批次从青海秘密入川。12月,九院总部机关搬迁至梓潼,使其成为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科技先驱怀揣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远大抱负,扎根山沟,开启了隐秘而伟大的征程。
鞠躬尽瘁
一片赤诚献祖国
当年,原子弹理论设计研究没有图纸和模型,邓稼先等就带领年轻人自行设计;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他们呕心沥血奋战,夜以继日攻关,演算草纸堆得比办公桌还高……每次核爆试验前,都需要为原子弹插雷管,这一操作十分危险,稍有闪失,就会引爆。为坚定大家的信心,每次插雷管前,邓稼先总是站在操作员身后。这种不怕牺牲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科研人员。
1979年,在一次氢弹试验中,因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为避免造成毁灭性后果,邓稼先不顾阻拦冲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正是这件事,让他受到了致命的核辐射伤害。身为医学教授的许鹿希得知后,强拉其去检查,结果发现尿液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又回到基地继续指挥核武器试验。在步履艰难之时,仍坚持亲手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名义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就这样,他强忍着病痛,坚守在岗位上,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其间做了三次大手术,止痛药从一天一次到一小时一次,哪怕浑身出血,哪怕要靠垫着橡皮圈才能坐住,他仍时刻惦记着祖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边做化疗,一边看材料,并多次与于敏、胡思得等科学家商议,在病榻上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的建议报告,详细列出今后的主要目标、具体途径和措施。这份凝聚着爱国情怀的报告,经党中央批准,在后续工作中贯彻、执行,对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6年3月14日,邓稼先在解放军总医院写给于敏和胡思得的信。
1986年7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病房,为邓稼先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面对这份荣誉,他说: “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做一个代表而已。”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享年62岁。他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用毕生兑现了把生命献给工作的庄严承诺,书写了一部用奋斗践行使命的教科书。
岁月凝练
一座丰碑昭后来
自1969年从青海搬迁至梓潼,到1992年迁至绵阳科学城,23年间,九院人在“两弹城”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组织完成20余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中子弹试验等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打造出一批批守护祖国和平安宁的“国之利器”。他们用行动实现了“以身许国”的誓言,书写了“红云冲天照九霄”的惊世传奇,孕育了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为更好地留住红色记忆,近年来,绵阳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全力保护开发“两弹城”,复建九院情报中心、图书馆、档案馆、院部办公楼等,修缮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等,改建两弹历程馆、三防教育馆等。如今的“两弹城”,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第二批全国工业遗产”“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的“实景课堂”。
“两弹一星”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激励和鼓舞着绵阳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加速奔跑、贡献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三次赋予绵阳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为其打上了“科技”烙印、注入了“创新”基因,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绵阳的核心价值和鲜明底色。
(文中所示档案由四川省绵阳市档案馆提供)
来源:《中国档案报》2024年10月25日(总第4204期)第3版
作者:兰 蓝 黄 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