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特辑】“龙门阵”里的游子情‖邱秋

作者:邱秋 来源:《广安日报》2024年8月24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4-08-25 15:30:51 浏览次数: 【字体:

“龙门阵”里的游子情

邱秋

1988年6月16日,对于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来说,似乎依然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和往日一样,他在早上8点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突然,电视台王副台长匆匆走进办公室,对他说,“兴光,把手里的活先停下,有紧急采访任务,你马上带一个采访组在10点前赶到双流机场,与省委领导及其他新闻单位的同志会合,具体任务由省委秘书长黄启璪同志当面交代。”

突如其来的通知让郑兴光有些紧张。他望了望王副台长,想说点什么,但看见他催促的目光,便打住了,只问了一句:“还有谁一起去?”

王副台长说:“你,还有编辑小袁,录像员小王。快做准备,马上出发。”

这种突发性的工作对于郑兴光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习以为常。不过他一边准备,心里一边想:又是什么任务呢,还这么急?

他突然想起,北京最近要召开一个中美国际经济理论研讨会,中央要求各省市在人民大会堂布置展厅,四川还组织了新闻采访团。难道这次是去对研讨会进行全面报道?不过按惯例,这类活动准备时间都比较充分,对新闻记者赴会采访并不一定要求集体行动,而且也不会如此紧迫。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采访呢?凭着记者的敏感,郑兴光猜想一定另有特殊原因。

一行三人按要求赶到成都双流机场,已是上午10点5分。他们来到贵宾厅,郑兴光感觉有些不同寻常。省长张皓若、副省长金洪生和省委秘书长黄启璪已先期到达。当郑兴光他们提着摄像机进入大厅,在大厅门口等候着他们的张皓若、黄启璪便与他们亲切握手。张皓若还对郑兴光说了一句:“今晚就看你们的啦!”听着省长这话,郑兴光有些不知其然,只好笑着回了一句俏皮话:“省长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

11点,飞机离开双流机场向北京而去。郑兴光的座位正好靠近黄启璪。坐下后,郑兴光向秘书长打听此次赴京的采访任务。她告诉郑兴光:“自贡恐龙灯会在北海公园展出,今晚中央首长要去观看,小平同志很可能也要去。”黄启璪用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字眼“很可能”。老郑喜出望外,心情顿时激动起来。

郑兴光是肖溪镇人,他的家与小平母亲淡氏的老家淡家坝相距不远。郑兴光初中毕业,就考入了邓小平曾就读的广安中学。对小平,郑兴光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这次能够亲自采访到小平同志,对于郑兴光这位广安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到了北京,一行人住进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张省长要求记者们做好准备,今晚有重要采访任务。他还特别叮嘱郑兴光:“你是小平的广安老乡,争取采访到小平同志。”省长的嘱咐,既让郑兴光兴奋,更令他心情再次紧张起来。

他不由看了看手表,时间已近下午。几个人就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待命,准备着晚上的采访。郑兴光心里一直在念叨:小平同志应该会去看灯会吧!

下午4点,采访组得到了消息,邓小平同志将前往北海公园参观自贡灯会。几个人顿时兴奋地把设备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什么遗漏。

就在这时,一个难题难住了采访组。原来这次赴京采访,除四川电视台三位记者外,还有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台、成都晚报、四川工人报共八位记者,而获准进入首长活动圈的记者证却仅有两张。这事让黄启璪秘书长犯难了。她自然希望能抓拍到首长们观赏自贡灯会的电视画面,但只有两张记者证,全给了电视台,川报和其他新闻单位也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如果只给电视台一张记者证吧,电视记者就只能动笔而无法拍摄画面。因为当年电视采访设备还没有摄录一体机,必须两人才能完成拍摄工作。

郑兴光提出,如果实在没办法,就给电视台一张记者证,由他一人承担摄、录、灯光全部工作,同时请秘书长再与组委会联系,争取能多给一张记者证。

下午6点过,郑兴光正准备出发去北海公园,一个好消息突然传来——又拿到了一张记者证。

夜幕降临,郑兴光看了看时间,晚上8点。此刻彩灯齐明,晚霞的余晖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美丽的白塔倒映在碧波与彩灯之间,北海公园恰似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

公园的南门是正门,游客大都由此进出。这天中央、北京市和四川的媒体记者也都聚集在这里等候。几位中央领导陆续走进南大门,记者们顿时忙了起来。

但是,这些记者中却没有郑兴光的身影。原来根据张皓若的安排,郑兴光和录像员小王被安排在北海公园的东大门守候。张皓若告诉他们,小平同志可能会从东大门进园。

东大门平时是不开放的,此时依然双门紧闭。

时针已指向晚上9点,千盏彩灯照亮了整个北海,到处都是流光溢彩。游人的谈笑声、相机的咔嚓声一阵阵传来。此刻郑兴光的心却一阵紧张。守候已久的他焦急地望着那紧闭的大门,在心里默念:小平同志今晚会不会来北海观灯,究竟会不会从这东门入园呢?假如小平同志今晚不来,那我们将一无所获,甚至连采访其他首长的机会也失去了!

正想着,9点10分,紧闭的东大门突然打开了,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地驶进了大门,从车上走下来一位老人。郑兴光一眼认出,老人就是大家熟悉的邓小平同志!

他扛着摄像机和人们一道兴奋地迎了上去。

“小平!”

“小平来了!”

人群中顿时传出阵阵急促而兴奋的呼喊。人们拥上前去,掌声、笑声、快门咔嚓声响成一片。郑兴光也赶紧抢拍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人流的冲击下,郑兴光无法从录像器中取景、调焦,他赶紧把镜头拉成广角,双手把摄像机高高举过头顶,凭着感觉拍下了小平同志与群众在一起的珍贵镜头。

六月的北京天气已热了起来,郑兴光扛着摄像机,特别是小王,还要背录像机、电瓶灯、备用电池和磁带,总负荷超过25公斤,加上拥挤和激动,不一会儿两人就已汗透衣衫。然而这一切,此刻都不在话下,因为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拍下了小平同志与群众欢聚的镜头!

身着白色短袖衬衫的小平同志神采奕奕,步履轻快,走在人群之中,与大家一道观赏来自四川家乡的龙灯。

一路上,大家纷纷向小平同志问好,小平同志也频频点头,连声向大家答谢:“好!好!大家好!”

对于来自家乡的龙灯,小平同志十分喜爱。他饶有兴趣地观赏着沿途的各种彩灯,还不时停下来听工作人员讲解。当来到“九龙壁”灯组前,小孙女羊羊附在小平耳畔,高兴地喊:“爷爷,爷爷,你看,这是龙。”小平俯下身子颇有几分自豪地笑着告诉羊羊:“对头,这是我们家乡的龙!”

此时的郑兴光不敢相信,离开家乡已多年的老人家,那一口四川话居然还是原汁原味。

9点30分,郑兴光赶到游船码头。按计划,小平同志和其他中央首长要分乘两条游船观赏扎在湖中的彩灯。此时,张皓若和北京市的领导已在岸边等候。见到郑兴光,张皓若立刻把他叫住,让他赶快登上小平同志乘坐的一号游船。郑兴光和小王立即向游船奔去。正要登船,三个便衣警卫拦住了他们。郑兴光向一位领头的警卫出示了胸前的2号记者证,并向他说明他们是专程从四川赶来采访小平同志观看家乡灯会新闻的,请他们给予方便。但警卫人员却只有一句话:“不行,一号船记者一律不准上。”这时,小平同志已缓步向游船走来,再不上就没有机会了。见此情形,郑兴光急中生智,赶紧请来张皓若,并向警卫介绍:“这是四川省省长张皓若同志。”张皓若向警卫说明情况并希望他们放行。警卫人员回答仍然是不行。张皓若转而与北京市的领导“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北京市的领导听后,随即与警卫商量,警卫通过对讲机请示以后,终于同意他们上船。当郑兴光奔上一号游船,刚在船舷站定选好拍摄角度,小平同志已牵着小孙女羊羊登上了船头。

对于来自家乡的龙灯,小平情有独钟。在游船上小平兴致勃勃地欣赏了扎制在湖中的四十多组大型彩灯。远古的恐龙在水中游弋,霸王龙在林中觅食,传说中的神龙在水中戏珠,抱柱的金龙腾空欲飞……

小孙女羊羊在喊:“爷爷看这个,好好看啰!”

小孙子小弟又在喊:“爷爷看那条龙,还在动!”

孙辈们亲昵的叫喊声使得小平应接不暇,爽朗的笑声在北海上空回荡。

看到高兴处,小平还不时从座位上站起来注目远眺。这些家乡的龙灯,或许勾起了小平同志许多童年的回忆,或许拨动了老人对故乡的缕缕情丝,有一阵,他望着湖中的龙灯沉默了好一会儿。

随行的同志告诉小平,这些精美的彩灯,都是四川自贡扎制的。小平笑了笑,用纯正的广安话说:“晓得,晓得。”说完又是一串欢快的笑声。

小平同志一边看灯,一边与张皓若摆起了家乡龙门阵。张皓若向小平介绍:“我们和北京市商量好了,以后自贡市与他们继续合作办灯会。”

小平同志颇为“偏心”又十分幽默地对北京市的领导说:“应该实行分成啰!”北京的同志回答道:“实行四六分成,他们占大头。”小平重复着:“哦,四六分成,对头!”说完,他环视了周围的同志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游船在湖中慢慢地行进,一座座彩灯从船舷掠过,时间不觉已近10点,而小平却游兴正浓,毫无倦意。

这时,张皓若指着郑兴光告诉小平说:“这位四川电视台记者是你的广安老乡。”小平一听游船上还有一位广安老乡,显得很高兴,笑着朝郑兴光挥了挥手,招呼郑兴光过去坐在他右侧身边。他要和来自故乡的老乡摆一摆家乡的龙门阵。

图片

邓小平同志在北海公园观看自贡灯会(郑兴光供图,图源:2024.8.24日《广安日报》第3版)

此时的郑兴光既紧张拘谨又很兴奋。不过,小平的随和可亲很快让他的心情放松下来。老人家像长辈一样紧紧握住郑兴光的手,他亲切地望着郑兴光,倾听着他的话语。

郑兴光告诉小平:“我是广安县肖家溪的人,与望溪乡的淡家坝隔河相望。”

望溪乡的淡家坝是小平生母淡氏的老家,儿时的小平,常去淡家坝外婆家玩。

或许因为紧张,郑兴光的声音不高,小平显然未听得很分明。大孙女眠眠坐在老人家的左侧。小平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右耳对郑兴光说:“我右耳朵背得很,左边耳朵还听得到。”他又用手指了指身边的眠眠说:“让她来给我当耳朵。”小平用了一个地道的广安说法“耳朵背”,让人听起来既熟悉又亲切。

接下来,郑兴光向邓小平摆起了淡家坝,摆起了他老人家生母的安葬地协兴场的佛手山,摆起了小平幼年启蒙的翰林院子,摆起了儿时常去游泳和玩耍的清水塘和乌龟碑,也摆起了在县立高等小学和县立中学读书时常常走过的谏议坡、洗脚溪……

当说到小平曾经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邓家院子时,郑兴光问老人家:“您那老屋您还记得不?”小平回答说:“记得,记得!”说完还回过头去对眠眠和周围的人说:“我那老屋撇得很!”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省领导和北京的同志在一旁聊天,闲谈中,张皓若谈到了四川乐山国际龙舟会的盛况。小平一听立即兴奋起来,忙插话:“我的老家广安,端阳节也要划龙船、抢鸭子,就在南司沱青龙嘴。”

坐落在嘉陵江支流渠江中游的回水湾南司沱,是广安的一处天然良港,其上游两百米处便是一处浅滩——青龙嘴,那是一处天然游泳场。当年在县城上高等小学和县立中学的少年邓小平,常与同学结伴去青龙嘴一带戏水、游泳,因此,他对青龙嘴的记忆特别深。

郑兴光问小平:“还记得东门口码头吗?”

小平说:“记得,我就是从那里坐船走的。”

说完这话,老人家显然动了感情,似乎陷入了沉思,好一会儿没说话。

1919年夏天,刚念完一年中学的邓小平从广安东门口码头乘木船顺流而下,去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那时他刚刚十五岁。一年后,他又回到家乡短暂停留,告别家人,再次从渠江东门码头远航。谁能想到,这一去便再也没有踏上曾经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在与小平的交谈中,郑兴光切身感受到了小平那浓浓的乡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拨动这位伟人思乡的情弦。

郑兴光想以一个家乡人和晚辈的身份,恳请老人家回故乡看看,他用广安话对老人家说:“邓伯伯,您老人家回广安看一下嘛,家乡人好想你哟!”

小平听了,做了一个说悄悄话的手势,附在郑兴光的耳畔十分幽默地轻声说道:“我怕回广安啰!”

小孙女羊羊在一旁插嘴:“前年我们回了成都的!”

小平接着说:“回到成都就等于回到家乡了嘛!”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一眨眼,时间就到了10点半,小平要回家了。

游船靠岸,小平同志走上北海西岸,挥手与大家告别。

大家目送着老人家进入车内。当小平乘坐的车辆缓缓驶出北海公园,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时,郑兴光和送行的人们还站在那里,依依不舍地望着老人离开的方向。

图片

邓小平同志故居(曾诚摄)

这次采访,给郑兴光留下了职业生涯中最深的印象。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次难忘的采访,依旧记忆犹新,感受真切。他告诉笔者:这次采访时间虽短暂,却让他有机会和一位伟大而平凡、可敬又可亲的老人在一起,亲自聆听到小平的教诲,了解到小平同志许多鲜为人知的童年往事。

小平对儿时往事的记忆,对故乡山水的怀念,令郑兴光内心深深震撼,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世纪老人浓浓的乡情。小平爱他的故乡,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割舍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把全部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到了祖国繁荣、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94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九十岁生日。

作为在一位小平家乡成长起来的电视记者,郑兴光萌生了一个想法:用电视镜头追寻小平儿时的足迹,记录下故乡近一个世纪来的沧桑巨变,并把这部电视系列片作为家乡人民的礼物,送给小平同志,以弥补老人家不能回故乡的遗憾。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广安领导和乡亲们的热情支持,得到了四川电视台领导的全力响应。一部18集电视系列片《小平故里行》,在1994年8月22日之前顺利摄制完成。这部电视系列片作为小平九十诞辰的礼物送给了小平同志。郑兴光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满意和自豪的一件事情。

1997年,小平逝世。为悼念老人家,《小平故里行》在四川卫视频道公开播放了十遍,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多年过去,每当看到自己与小平在游船上的合影照片,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又会在郑兴光眼前浮现,小平那浓重的乡音又会在郑兴光的耳畔响起。

(本文根据郑兴光先生回忆文章和笔者早年在广安中学时对其采访情况整理完成,图片由郑兴光先生提供)

图片

来源:《广安日报》2024年8月24日第3版

作者:邱秋

来源: 《广安日报》2024年8月24日第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