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特辑】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齐卫平 李飞虎
“胸怀天下”是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鲜明特点,是邓小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投身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锤炼并展现出来的。坦荡无私、关怀全球、贡献世界的天下胸怀使邓小平不仅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而且也使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包含清醒认识“天下”发展大势,深刻把握“天下”演进规律,真诚关切“天下”共谋发展等,不仅促成了邓小平观察问题的大视野、认识世界的高见识、谋划战略的大胸襟、部署发展的大格局,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邓小平以坦荡无私、关怀全球、贡献世界的“天下胸怀”,展现出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独具魅力的精神风范,使他享有了“世界公民”的美誉。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一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
思想生成和鲜明体现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接受的教育、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青年邓小平就是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并始终坚持以宽阔视野与胸襟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邓小平出生于风雨如晦的年代,那时备受民族耻辱的中国人民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然在此后半个世纪里,中国人民致力向西方探求真理来拯救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传统天下观已被新的世界概念所打破,这一改变也为思考中国社会向何处去提供了新的选择。
19世纪末中国掀起的留学热潮,延续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思路,但不同之处是突破了局限于技艺的仿效路径。这时的中国人已不再满足于工业、商业和技术的知识学习,而是选择到国外学习思想文化理论知识,由此拓展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视野。
邓小平6岁时就读于留日归国的革命党人胡光白等创办的新式学堂,接受新式启蒙教育,11岁时开始学习“史地”等课程,这为他接触外部世界打开了窗口,为形成“胸怀天下”的思想铺垫了基础。1920年9月,16岁的邓小平以勤工俭学的形式远赴法国,边工作边学习,但求学与做工的艰苦经历使“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开始寻求新的道路。他表示自己在法国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正是在法国期间,邓小平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参加中国人和法国人组织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进一步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1923年6月,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成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6年,邓小平作为旅欧支部特派员被派往俄罗斯中山大学求学,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俄语、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问题、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语言学等”,研修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革命运动部分)、社会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主)、经济地理、列宁主义以及军事课等”。国外学者评价说,在法国的5年和在苏联的1年使邓小平“更了解世界发展的大势,对中国更有洞察力”。
1921年3月,邓小平在法国的留影。
1927年2月,邓小平回国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卓越功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综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邓小平作出的重大贡献无一不是立足中华大地,并同时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与世界发展密不可分。把党和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置于世界的视域下,是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的基本观照。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一论断鲜明揭示了邓小平理论“胸怀天下”的思想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这一论述鲜明揭示了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的来源特征。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要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谋求中国的发展,他认为,封闭起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脱离世界的中国是难以发展的。他多次对外国友人说,认识发展问题要着眼整个世界,“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也是邓小平“胸怀天下”思想结出的成果。邓小平那句“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既是对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遇挫折的深刻反省,也是对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精准研判。在经历了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世界纷争后,邓小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发展变化,洞察冷战时代世界局势发展的变化,看到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革命两股浪潮对世界的影响,敏锐地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加以揭示,指出两极对抗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强烈反对霸权主义,争取民主、渴望和平、谋求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邓小平揭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为中国下决心改革开放提供重大决策的理论依据,也为世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
1986年,邓小平再次被选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也使他成为世界当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之一。1976年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时代》周刊1979年第一期序言中说:“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邓小平先后9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其中两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2013年1月,著名美国学者、《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接受专访时说,邓小平“思想开放,具有世界眼光。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那些有着不同社会地位的外国客人,最后都会感到和他相处愉快”。邓小平以“胸怀天下”的思想形成的人格魅力,令他在全球享有崇高威望。
二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
思想的体现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看待当今世界和未来趋势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把世界视为整体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彰显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邓小平“胸怀天下”思想和以此为指导的实践,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充分证明。
第一,清醒认识“天下”发展大势。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的鲜明体现首先是高瞻远瞩,看清世界发展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致使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宣扬“社会主义崩溃论”“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论调唱衰社会主义,国内一些人也因此而产生理想信念的动摇。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剧变的当天,邓小平就立即提出:“苏联今天发生的事件是紧急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事件。中国的表态要研究一下。”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应对方针,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说明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能乱。中国如果一乱,便是一片灾难。”邓小平坚定地表示,社会主义不可能终结,它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他又强调,对苏联剧变,“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既是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看透形势发展变化,理性分析、处变不惊的经验认识,也是他对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的体现。正是在他的远见卓识指引下,我国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没有走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在中国大地上呈现旺盛生命力。
第二,深刻把握“天下”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和把握规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层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1960年6月,邓小平在一个座谈会上发言指出:“搞建设不能凭热脑筋,要充分照顾到客观规律。”违反客观规律必然受历史惩罚,党的历史实践上是有沉痛教训的,邓小平对此有极其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尊重科学“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都体现出他深刻把握客观规律观察“天下”演进的走向,自觉地把党的事业和中国发展置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例如形成揭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就是邓小平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来的。又如,他常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保证什么都不会出错,但要及时总结经验,这就是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例如他提出要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揭示的也是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尤其是开发开放浦东,就是在邓小平亲自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改变了上海的面貌,也影响了整个中国,以及全球经济格局,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重要篇章。邓小平深刻把握“天下”演进规律形成的创新思想和重大论断,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听取关于浦东开发情况的汇报。
第三,真诚关切“天下”共谋发展。“胸怀天下”的思想包含共谋发展的世界理念,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外交工作和打开世界局面提供了思想指南。邓小平为推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和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同第三世界国家、同拉丁美洲各国友好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极大的真诚体现关切“天下”共谋发展的努力。1980年1月9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参议院代表时说:“中国历来考虑问题不仅是从中国本身考虑的,甚至不仅是从亚洲、太平洋地区来考虑的,而且是从全球范围来考虑的。”他反复向外宾强调:“我们不仅从中国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从国际战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考虑问题。”邓小平在会见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时,都从国家经济薄弱、人民生活困难角度出发,以中国的实际经验为依据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的很多重要观点都体现出共谋发展的思路,如他认为面对南北差距问题,美国、西欧、日本应该拿出更多的份额来帮助解决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生活贫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力,为世界发展多作贡献。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中国强一点,不是坏事,中国强了,肯定不会去对付别人,就相应地增加了争取世界和平的一分力量。”邓小平为中国发展设计了“三步走”战略步骤,指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
“胸怀天下”的思想促成邓小平观察问题的大视野、认识世界的高见识、谋划战略的大胸襟、部署发展的大格局。首先,坚持“胸怀天下”使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提出破除条条框框,积极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把世界上的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同西方世界合作”。其次,邓小平还从对世界发展状况的审视中清醒认识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现实,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求一心一意搞建设。第三,邓小平把改革开放置于世界发展大势中加以审视和推进,强调封闭难以发展,要在改革开放中“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推动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可见,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不仅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担当,更是塑造起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
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中,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对指导党和人民接续奋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把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演化,要把党中央擘画的蓝图变成现实,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各项战略部署,不断创造新成就;另一方面必须放眼世界,关切全球发展,着力为解决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和共同性难题提方案、作贡献。把立足本国的实践和胸怀天下的经验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思想理念、行动逻辑和终极目标。
第一,继承和发扬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坚持以世界眼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胸怀天下”思想是一种全球都应该秉持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应该坚持的,而且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都应拥有的胸襟。现实表明,世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阻碍都来自于受本国利益制约的思想和行为。一些国家以损害别国利益来谋求本国发展,继续坚持冷战思维搞零和博弈,严重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事业与发展只有纳入到世界范围内才能获得更大更好的进步,坚持胸怀天下是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原则。
第二,继承和发扬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世界作更多更大的贡献。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大国,中国人民以卓越创造为人类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受到世界的尊重。邓小平指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古代我们做得不错,对人类有突出贡献。但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我们落后了近一百五十年,这一段对人类的贡献较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由此拉开了我国不断增加综合国力,从而为世界所作贡献日益显著的时代大幕。新时代1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不仅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的出色表现,成为世界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通过脱贫攻坚、派遣维和部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举措对全球反贫事业、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历史经验,才能推动中国更好发展,为世界作更多更大的贡献,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第三,继承和发扬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把握历史主动引领世界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体现大局意识、整体思维和大历史观,体现把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相联系的理念。中国的历史底蕴和现实作为决定了其在世界上的分量,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动,都阻止不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发挥重大作用。邓小平说:“国际上的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就不能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当今世界发展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各国发展面临的难题越来越突出,全球治理的风险挑战越来越严峻,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需要摆脱,大国关系需要改善,国际秩序需要重建,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危机需要克服,“世界怎么了、世界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然而这个问题不是通过一个国家的努力就能解决的,只有全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作出谋求发展的正确选择,才能齐心合力建设美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文化文明交流互鉴,呼吁加强团结合作,提出以和平、发展、公平、公正、民主、自由为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号召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凝练共识,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些思想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对世界具有引领意义。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启示我们,把坚持胸怀天下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相结合,不仅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也能推动美丽世界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继承和发扬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现代化发展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讲话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结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但又以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还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表明其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更高的境界。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启示我们,贯彻胸怀天下的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通过胸怀天下的创新实践得以彰显。
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个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道理学理哲理,成为提高坚持胸怀天下自觉性的思想指南。坚持胸怀天下形成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强大动力,引领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的奋斗作出全面部署,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指明了实践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强调必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坚持”原则之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行动纲领。运用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坚持守正创新,继承邓小平“胸怀天下”的思想,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要求实现创新发展,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战略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绚丽华章,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来源:党史镜报(原载《上海党史与党建》)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终身教授)
李飞虎(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讲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