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特辑】人民之子邓小平

作者:完颜亮 来源:党史博采 发布时间:2024-08-20 16:59:22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民之子邓小平

完颜亮

邓小平生前说过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体现了邓小平热爱中国人民的真诚情怀。正是本着这种情怀,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1

赤子之心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体现的是:邓小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子的位置,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深情热爱的一片赤子之心。

邓小平年轻时就立下了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而奋斗的志向。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24年邓小平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写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邓小平终生奉行了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誓言。

年轻时即确立为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信念,有一颗为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赤子之心的邓小平,也对中国人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历经枪林弹雨,涉险克难,打了几十年的仗。晚年,邓小平曾几次对外国客人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其实,这句话概括了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主要经历,那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和敌人干。在那极其艰苦的岁月,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子位置的邓小平,也决不容忍任何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转战于太行山,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经常断粮。有一次,部队断粮好几天了,邓小平和战士一样几天没有吃饭。他就和大家一起去野地挖野菜充饥,警卫人员不忍心看着首长挨饿,设法从群众那里弄来一点玉米,但邓小平见了却非常生气,他严厉批评了警卫人员,坚决要求他们把玉米送回群众那里去。此后,邓小平还多次以这件事为例子教育部队,共产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艰苦情况,都不要做有损群众利益的事。解放战争时期,在一次行军途中,邓小平手下工作人员骑马不慎碰伤了过路群众,被碰伤的人只是擦破一点儿皮儿,并无大碍。工作人员安慰被碰伤的群众之后,便继续行军。邓小平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他严肃向这位工作人员指出:我们应该把群众当作自己的父老兄弟,你这种对待群众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不仅让工作人员当面向群众道歉,而且还拿出自己的津贴为受伤群众治伤。从这些邓小平真心诚意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的故事中,映照出了邓小平深情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邓小平登黄山途中小憩

1956年到1966年,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是进入中央决策圈的高层领导人,但他把自己当作人民儿子的赤子之心丝毫未变。那段时间,他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他自己晚年也说过,那是我最忙的十年。但最忙碌的邓小平的身影却经常出现在工厂和农村,和群众倾心交谈。而且,每次见到群众,邓小平那种亲近之情就发自内心,溢于言表。1964年7月16日,邓小平去大庆油田,每见到工人就一把握住他们沾满油污的手,听油田的生产情况、工人的生活情况,神情是那样专注。在钻井台上,邓小平询问工人一天劳作和休息情况,问得十分仔细,对工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之情,并且果断解决了许多工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邓小平在实际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中切身利益的事情,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他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针对极“左”思想只注重精神鼓励,忽视物质因素的做法,他直率地指出:“不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革命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他一贯强调关心群众要落实到实处,为群众多办实事。他说:“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他批评有的领导干部丢弃党的优良传统:“过去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去,首先到厨房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很多同志根本不去同群众接触,一个学校负责人不去跟学生谈话,甚至跟教员都不接触。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邓小平本人则在年事已高时仍然保持着于细微处关心群众的作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一座新建的居民楼,对居住的房间、厨房面积、采光情况等,都看得非常仔细。他还专门去看各家的卫生间,并反复讲,要让职工回家能洗上澡,居民楼最好能装淋浴设备。当他发现这座居民楼的门上用的都是老式挂锁时,就很认真地说:“铁将军把门,不是明摆着告诉主人不在家吗?以后可以适当多用暗锁嘛。”

邓小平终生把自己摆在人民之子的位置,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979年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言论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党员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下边这个例子可以说明邓小平确实把自己摆在人民之子位置,站在人民立场上,了解群众的情绪,理解人民所思所想,为人民谋利益。1977年11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首先去广东调研。广东省委的同志向他反映,广东邻近香港的地方(主要是深圳),有不少人偷渡去香港,深圳边防部队无力防守,在当年政治氛围下,他们认为这是恶性政治事件。邓小平听了汇报后,沉默了好一会儿,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此后,在邓小平力主和坚定支持下,广东、福建两省先后办起了经济特区。特区的发展,不仅为当地人造福,也为全国人民带来了福音。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学习特区,采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此时当人们把视线再转向深圳时,惊奇地发现,深圳特区发展起来后,不仅没人再偷渡香港,过去偷渡到香港的人反而带着他们在香港挣到的钱,参与深圳特区的投资与建设。

对人民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邓小平,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主张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坚持依法、依纪查处腐败分子,决不姑息养奸。他严肃地批评说:“当前,也还有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队伍发生腐化。”

2

为民之举

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笃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谁为人民服务,谁就受人民拥护,谁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背弃了人民,谁就会最终被人民所唾弃。他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紧紧抓住“人民利益”这个主题,他所做的一切重大考虑、决策、工作,都是为民之举,是忠实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利益,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勇气、执着精神和卓越的领导艺术,甚至不怕失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仍然相当困难,但在今后经济如何发展问题上党内意见不一致,有人死守“左”的教条不放,片面强调“一大二公”。邓小平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提出“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举包产到户为例,党内意见严重分歧,而毛泽东是坚决反对搞包产到户的。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很清楚毛泽东的意见。但是,了解农民意愿的邓小平,不怕引起毛泽东对自己的不满,明确表示赞成搞包产到户。1962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时,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用了一句四川的俗语:“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他讲这句违逆毛泽东意图的话,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甘愿冒这个风险。

1975年,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全国处于混乱状态,而“四人帮”在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势力,猖狂活动,严重危害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邓小平为了人民利益,受命于危难之际,大胆搞整顿。他毅然提出“以三项指示为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轨道上来。他勇于同“四人帮”面对面斗争,顶住他们的压力。当时许多人对“四人帮”敢怒不敢言,连周恩来也劝邓小平忍一忍。但邓小平为了人民利益却不能忍,铿锵有力地表示:“不怕第二次被打倒!”邓小平坚决顶住“四人帮”的攻击,并且在同“四人帮”斗争时紧紧依靠群众,他当时说过:“我们要相信群众。拿中央文件跟群众直接见面,使中央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婆姨娃娃都知道,把广大群众同派性作斗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邓小平虽然再次被打倒了,但他领导的整顿,却改善了国民经济状况,维护了人民利益,为最终粉碎“四人帮”争取了人心。

为了人民利益,邓小平不怕冒任何政治风险。1978年,在“左”的势力依然强大,“两个凡是”盛行,国民经济徘徊不前的严峻形势下,邓小平大声疾呼,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搞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一开始党内也存在不同看法。但邓小平认准改革开放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必由之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怕冒这个风险。下定决心推进改革开放。他说过,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进入深层次,必定涉及政治体制改革,风险更大,不同意见会更多,但为了人民利益,邓小平敢于把改革引向深入。他生前多次强调,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1979年,邓小平在黄山与复旦大学学生合影。

为了人民的利益,得罪人的事由他来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而中国军队主要由陆军组成,兵员很多,但高新技术装备不足,本来就不多的军费大量花费在养大量兵员上,“臃肿”问题严重。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军费只有191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而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持平。如果不裁减军队员额,中国军队就不能实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费不能集中用于装备高科技武器上,也不可能发展海军空军和太空先进武器。因此,为了人民根本利益,必须裁减军队员额。邓小平下决心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他的意见很明确,军队要裁减员额一百万。对此党内和军内有不同看法,不少人担心,裁减员额一百万,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说服党内和军内同志,邓小平作了一个生动的设问:“虚胖子能打仗?”在邓小平坚定主张下,中央军委关于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决策定了下来。裁减军队员额,是个得罪人的事,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坚定地说:这个得罪人的事我来干。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裁减军队一百万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6月4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话时,轻轻伸出一个指头说了一句震惊世界的话: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在他领导下,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员。很快便达到了裁减一百万的目标。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后的1992年初,国内“左”的思潮再度泛起,有人纠缠姓“资”姓“社”,有人想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取代经济建设。邓小平极其敏锐地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不顾年迈体弱南下巡视,告诫全党:“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这次视察南方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他用短促而掷地有声的话语来评价自己的作用:“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

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确定战略目标和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出台决策。这种深刻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既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邓小平思想路线的人民性,思维基点的人民性,科学决策的人民性,检测标准的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邓小平理论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坚实基础。

3

亲民之情

把自己当作人民之子的邓小平,从心里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对人民有一种真心诚意的亲近情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邓小平一见到基层普通劳动者,就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高兴,和群众谈话就像是和亲近的人聊天。

1979年7月12日,邓小平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登黄山。路上,每遇到身后有登山登得快的年轻人或者挑担子上山的老百姓,邓小平就停到路边让路,还招呼随行的同志说:“让一让,请他们先走。”但是,很多游客往往赶到邓小平身边就不走了,特意想看看邓小平,并和他说几句话。邓小平理解他们的意思,便主动和他们聊天,话家常。几个女大学生听说邓小平也在登黄山,便急步赶来见邓小平。邓小平见到她们,非常高兴,主动和她们握手,在她们拿出的学生证上给她们签名。她们提出要和邓小平合影时,邓小平主动选择拍照的位置,招呼几位大学生站到自己身边来,与大学生们合影。

1980年7月,邓小平在四川省视察农村时,和普通农民交谈,是那样的亲切。邓小平的随和,以及大家讲着同样的四川话,把邓小平和当地农民的心连在了一起。当时四川正在制定利用设计沼气的计划,已经搞出了试点。邓小平对这项利民之举十分关心,专门考察这方面情况。他走进一户群众家里仔细观看使用沼气情况,还问户主:你这个,烧开一壶水用多少时间啊?回答是半小时。邓小平听了,又问,能不能炒腰花啊?在场的人都知道,宫爆腰花,要用旺火炒才好吃,邓小平想弄清楚这个沼气到底有多少实际用处,可是他能问得这么浅显直接,而这正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当得到满意答复时,邓小平笑得是那么由衷。1981年8月,他到新疆视察农村时,头上戴着一顶黑边草帽,和基层干部、农场工人、当地农民,一起徒步走到一片田里,像老朋友一样和身边农民讨论作物生长情况。

1981年8月,邓小平在新疆视察,同牧民的孩子一起骑马。

1983年2月11日,邓小平在浙江省视察期间,抽空去了杭州的灵隐寺,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怀抱中拍着可爱的小手欢迎他时,就笑着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说:“这娃娃长得好胖啊!叫什么名字?”从南京来杭州探亲的孩子父母激动得满脸通红,一个劲地教孩子快叫“邓爷爷好”!两岁的孩子乖巧地叫了声“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笑着说:“好!好!”事有凑巧,第二天,邓小平到三潭印月参观时,又碰到了这位小女孩,邓小平非常高兴,主动走上前去,直呼昨天得知的小女孩的名字。小女孩大声地叫“邓爷爷好!”并张开一双小手扑向邓小平的怀抱。邓小平抱着这个小女孩,用他那温暖的手抚摸着孩子,亲昵地说:“来,跟爷爷亲亲!”孩子高兴地在邓小平的脸上亲着,邓小平亲热地搂着她,和孩子的小脸庞紧贴在一起。

与上述故事相比,邓小平隐姓埋名给希望工程捐款的故事,更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

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邓小平得知希望工程的活动和作用后,于1992年4月专门为希望工程题词。这个题词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后,引起国人对希望工程的极大关注。邓小平还决定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希望工程捐款,他派自己身边工作人员去捐款,并且告诉他们决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年的6月10日,邓小平拿出自己工资3000元,交给两位身边工作人员,请他们代自己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接待室捐款。按照捐款规定,捐款后要留下捐款人的姓名,但这两个年轻工作人员捐款后,转身就走。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拦住他们留下姓名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留。工作人员张培明一再坚持要他们留下姓名,他们不得已,才留下“一位老共产党员”7个字,写后马上离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要送出门外,被他们坚决拒绝。张培明认为其中有蹊跷,于是请他的同事甘东宇悄悄跟踪,记下了两人的车牌号码。他还记得,之后,这两个年轻人又来到这里,捐了2000元。后来他们经多方了解,才知道这辆车是邓小平的生活用车,才明白,这是邓小平派人替他隐姓埋名为希望工程捐款。

邓小平与青少年在一起

邓小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事公开后,带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为希望工程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受的捐款数额和笔数剧增。当时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同志几乎都派人送来了捐款,而民间的捐款数额和笔数也显著增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组织了15个人,一天到晚负责向电脑中录入捐款人信息,还人手不够,又向附近的部队求助,请人来帮忙。

4

平民之愿

对中国人民有赤子情怀的邓小平,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作高居于群众之上的“官”,相反,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分子。他从内心深处有一种当一个普通平民之愿望。

邓小平曾以自己的名字表达他当普通百姓一员的真心。1973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江西省广昌县向同姓的革委会主任邓大德“自我介绍”:“你‘大德’,我‘小平’”。“我小平”三个字,深刻表达了他自己的平民之心。

1984年,当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队伍里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时,邓小平看到后,内心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转过身频频向打横幅的学生们招手致意。人民群众也深刻理解邓小平的平民之心,都亲切地叫他小平;党内同志都叫他“小平同志”。至今,在广安邓小平纪念馆,大量的留言以“小平:您好”“小平同志”“邓小平”开头,像称呼一个最亲切的伙伴。

邓小平不仅自己有一颗平民之心,也要求自己的晚辈要有平民之心,把自己摆在普通老百姓位置,不要有任何特权思想。1997年,邓小平让自己还在上初中的外孙女羊羊去做基金会的志愿者,而且只当基金会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宣传员。羊羊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志愿者后,不仅多次带来了邓家给基金会的大笔捐款,也确实把自己当作普通工作人员。她待人谦虚谨慎,和大家相处非常和谐,也爱和同事开玩笑。她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表现非常出色。

邓小平说话,也体现出他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普通民众一员的真情。他从不高高在上,也从来没有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习惯。他平时说话不多,但说话简明扼要,绝少用形容词。就像普通老百姓人家中一位平实而少言的老人家。但他说话,却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一语中的,简洁明确,传达着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又像普通百姓家中睿智的老人。

他的女儿毛毛着手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传记时,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3个字:“跟着走。”当他的子女们问起他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时,邓小平只回答了两个字:“吃苦。”在评价刘邓大军辉煌战史的时候,他也只用了两个字:“合格。”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与邓小平会见时,问他三落三起、终能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以甘当普通老百姓之心而说着和老百姓一样朴素的话,使邓小平的语言既通俗,又有创造性,给汉字的海洋里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词汇。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的就有“两手抓”“三步走”“硬道理”“翻两番”“一国两制”“第一生产力”“摸着石头过河”“小康”等等。

体现邓小平平民之心和平易之情的,是他两次极有情趣的题词:一次是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的题词,只有4个字“太极拳好”;一次是1986年2月他在漓江的时候,听从外孙的建议,为桂林七星岩题词“到此一游”。

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和弟弟邓垦的一次长谈中,表明自己的真心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邓小平也曾对自己的女儿表明自己的上述心迹:“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种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

邓小平退休后对子女们很认真地讲过这样一番话:“对国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们呢,能够掌握一门本领就好,即使没有大出息,我也希望你们能有中出息,小出息!”对邓小平经历研究极深的陈晋研究员曾评价说:这时的邓小平,就跟任何一个平凡的父亲和祖父没有分别。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完颜亮

来源: 党史博采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