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军号声声——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六)‖周根保
军号声声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
(六)
周根保
成长为师级干部的历程
我的第二个18年,大多是在野战部队度过。
曾经的我,只是一个士兵学员,怀揣着梦想与热血,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8年间,我已成长为师级干部。
这一路上,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但每一次的挫折与困难,都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我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勇往直前,更学会了如何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如今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一叶知秋,我深知,这平凡的历程,正是构成我人生画卷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在这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岁月中,我始终在不断地“适应”与“进步”中砥砺前行。
每一次的适应,都如同烈火炼真金,使我逐渐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每一次的进步,都如同汗水凝成的珍珠,凝聚了我不懈奋斗的心血。
正是这份对军旅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使我在风雨兼程的军旅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
如今,当我回首这段军旅生涯,心中充满感激与自豪。感激那些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的战友们,自豪于自己在军旅生涯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这段宝贵的经历和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尽管我始终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未曾取得过任何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回首那些过往的岁月,我所经历的种种事情,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却都是值得我深深铭记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为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或许对于后来者而言,也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当兵“第一课”
在人生的众多际遇中,我有幸在初中毕业后,得以成功考入福州军区步兵学校的机要队,从而踏上了成为一名解放军机要战士学员之路。这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和幸运的一段经历。
按学校相关规定,每位新生在入校的第一年,都需前往部队进行为期一年的军事锻炼。
在踏入部队前,首要之务便是历经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入校教育。
开学之际,我们有幸迎来了一位特别的“第一课”讲师,他就是享有盛名的老红军、尊敬的徐光友校长。
徐校长在“第一课”中讲述的那些话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依旧在我耳边回荡不绝,仿佛犹在耳畔,引人深思……
徐校长,这位备受尊敬的将军,实际上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早年过着放牛娃的艰苦生活。年仅13岁时,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考验,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国少将徐光友将军
在徐校长身上,有着数不清的伤疤,这些都是他在战场上留下的印记。这些伤疤不仅是他战斗的见证,更是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象征。由于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徐校长的身体受到了极大损伤,走路时总是一瘸一拐的。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军事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投入。
每当人们看到徐校长那瘸拐的步伐,都会想起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情景,也会更加敬佩他不屈不挠、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徐校长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是中国革命历程中一个普通士兵的缩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他虽然身材并不高大魁梧,不是那种一眼望去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但他的身上却散发出一种老军人特有的勃勃生机。这种生机不是外在的强壮和威猛,而是源自内心的坚韧和不屈。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毅和果敢,仿佛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毫不退缩地迎难而上。
他走起路来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力量。他的身姿虽已不再年轻,但依然挺拔有力,给人一种不屈不挠的感觉。他的言行举止中也透露着军人的严谨和自律,让人不禁对他产生敬意。
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那种经历过风雨洗礼后的坚韧和毅力,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决心。他不仅是一位老军人,更是一位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战士。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雷鸣般的掌声下,他步履从容地登上讲台,随后轻轻翻开那本摆放在讲台前方的硕大的笔记本。
他第一句话是:“对党忠诚,听党的话,这是每个合格军人的政治灵魂。”
“你们是未来部队机要队伍的一员,机要人员首要条件,是对党忠诚,听党的话,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要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几句话,是徐校长照着笔记本念的。
但也是笔者记忆最深刻的话。
在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后,他轻轻合上笔记本,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卷起了袖子。接着,他开始娓娓道来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讲述当年英勇无畏的敢死队员岁月,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硝烟弥漫的战斗故事……
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那段极不平凡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他1917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了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红二十五军任排长,红十军团政治保卫连任连长、教导团连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八路军五师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任副主任,皖一团任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任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任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九军八十六师任副师长。
徐光友将军,几乎亲身参与了人民军队英勇征战、开创天下的整个壮丽历程。
尤其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阐述军人作风的那番言辞:
军人与老百姓作风的区别在哪里?
他说着,从衣袋掏出一块手帕,丢到讲台下说:百姓们,总是以那种不急不缓的节奏,一点一点地将东西拾起,轻轻抖动几下,仿佛在仔细审视其中的价值,然后才缓缓放入口袋中;而军人们,则是一见东西落地,立刻俯身而下,敏捷地将之捡起,毫不迟疑地迅速塞进口袋中,展现出他们特有的雷厉风行之势。
他一边娓娓讲述,一边在讲台上巧妙地模拟着拾手帕的滑稽动作,那惟妙惟肖的模样逗得众人捧腹大笑,满堂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讲到军队“三大纪律”时,他说:“三大纪律,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什么叫听指挥?
就是老子驳壳枪一挥:‘同志们,冲啊’……
你就要跟着我拼命往前冲!
这就叫一切行动听指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细致讲解,他并未高谈阔论,也未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朴实无华地阐述了“一个军人的必备素质”。
这些全部是这位老红军个人的亲身经历,他从年仅13岁起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队伍,亲身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还历经了长征的艰辛与磨砺,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屡建战功。这些战斗历程,都是他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和荣光。
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了最深奥的道理。
在聆听徐光友校长的课程后,我的内心深受其战斗经历的触动,更为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言语所感动。徐校长的报告,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他对党的深沉忠诚,让我由衷地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份敬意,源自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源自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源自他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徐校长,您真是了不起,实在是令人钦佩!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当1966年7月悄然来临之际,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重新踏入了学校的殿堂,正积极准备着迈入机要专业的崭新学习旅程。
“文化大革命”的讯息从北京传来,地方大专院校迅速陷入沸腾……
停课掀起革命的浪潮,这股旋风迅速蔓延至军队院校之中……
南昌步兵学校的广播中,缓缓流淌出一曲激昂的“造反有理”之歌,那旋律在学校上空回荡,仿佛诉说着时代的变革与青年的心声。与此同时,学校办公大楼的墙面成了思想的战场,张贴着无数张“打倒三反分子徐光友”的大字报,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彰显出民众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
在一次全校范围内隆重召开的“批斗三反分子徐光友”的盛大集会上,笔者目睹了那位昔日威风凛凛、权倾一时的徐校长,此刻却受尽屈辱,被那些所谓的“造反派”无情地挂上了刺目的“三反分子”的牌子,孤零零地站在台上。
当主持人高呼:叫“三反分子徐光友,交代三反罪行”时,徐校长抬头往台下看看后,说:我自年少之时便毅然投身军旅,历经风雨,驰骋疆场,战功无数。若无中国共产党之英明领导,哪有我徐光友今日之成就?我承认,我徐光友并非完人,身上有诸多不足之处,亦曾犯下些许过错,对此我深感愧疚。然,我始终坚守本心,绝非三反分子那般背弃信仰、贪腐堕落之徒。你们尽管对我提出批评指正,我必虚心接受,努力改正。但望大家能明辨是非,勿将我与三反分子混为一谈。
他还说:我这个少将,是毛主席任命的,你们打不倒……
当时,正是寒冷冬天,天空中飘着雪花,“造反派”别出心裁,从地上抓来一个雪球,叫徐校长高高地举着……
有的竟然上前问:“冷不冷?”
徐校长泰然自若地回答:“我们长征路上,过雪山都不怕,还在乎这点雪?”
尽管当时政治氛围如黑云压城,似乎随时可能摧毁一切,徐校长的尊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与挑衅。然而,在笔者的观察中,徐校长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不迫的自信与坦然,他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老将军所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依旧是当年那位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红军身上流露出的那份坚定自信,以及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是一个阴冷的早晨,寒风凛冽,细雨蒙蒙。我习惯性地早起晨跑,不经意间来到学校办公楼的门前。在那里,我意外地看到了一位身着破旧军服的老军人。他手持一把大扫把,神态从容而坚定,正在专注地将散落在地上的枯叶一一扫拢到一处。他的身影在细雨中显得格外孤独而坚毅,仿佛成为那个清晨最独特的风景。
笔者跑到跟前,看到扫地老军人,正是我们崇敬的老校长徐光友!
徐校长那坚定不移地坚守政治本色,时刻对时局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对党则怀有无尽的信赖与忠诚。在“文化大革命”那段岁月里,他的精神更是显得熠熠生辉,宛如那“大雪压顶不弯腰”的豪杰,屹立不倒,无惧任何风浪与挑战。
徐校长在“文化大革命”的表现,其实,正是他给我们“上第一课”的继续……
对党的坚定信仰,在任何逆境中不弯腰,这是笔者对老红军徐光友的终生印象……
1969年,笔者毕业了,被分配到部队基层工作;不久,从机要队同学那里,听到了“徐校长已获升北京军区副政委”(后来听说他又荣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委)的消息……
当年机要队学员曾子德,从朋友圈看到笔者写徐校长的故事,给我发来一段话:
“根保兄,拜读了您的大作,受益匪浅,也勾起了一些镌刻心底的难忘记忆,涌起了对徐光友老校长的深深敬意。我亲身经历三件事,永生难忘。
一是1966年冬天,南昌气温很低,我们晚上睡觉觉得很冷。徐校长知道后,立即指示校务部供需科给我们机要队每个学员加发了一床军毯。这样,我们晚上睡觉就暖和多了。
二是1967年年初的一天傍晚,徐校长被联络站的造反派批斗完刚回到家,独自一人在吃晚饭,我和队里几名学员去看他,见他当时那种难以言状的神情,我们心里特别难过。他见我们来了,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我们说:校长,您不是走资派,我们机要队学员支持您。他仍然轻轻点点头,没说什么,但眼眶里闪着泪花。随后我们就离开了。
三是1972年春节前,我出差到北京,顺便去看望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老校长。当那天上午我进入他办公室时,他很是高兴。他快速审批完手上的一沓文件,要秘书叫来汽车,和我一起乘车回到他家中,十分亲切和蔼地询问我们队里学员的情况,聊起当时的往事。他把我留在他家里午餐,饭后用车把我送到招待所。
徐校长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将军,不仅是一位不怒自威的首长,还是一位情感细腻、和蔼可亲的长者。”
尽管命运未让我有幸再次目睹这位对我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启蒙者,但那位老红军的形象——那位共产党人的楷模,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他给笔者上的“第一课”,影响了笔者一辈子……
老红军的英勇事迹、老党员的坚定信仰,深深烙印在笔者的心中,成为我毕生追求的人生楷模和鲜活的榜样。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