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杏树坪的红城||冉奎
杏树坪的红城
冉 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一说在山西汾阳,一说在安徽贵池,一说在湖北麻城。在宣汉县普光镇,也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杏花村”——杏树村。杏树村的得名,源于明代初期此地有一棵巨大的杏树。该村交通便利,毗邻达州普光经开区普光工业园,距宣汉火车站5公里,距包茂高速普光出入口6公里,距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石化普光净化厂7公里,距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罗家坝遗址10公里。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坪民居
1933年10月,红9军进入土主场(今普光镇),打土豪、分田地,在土主街道成立乡苏维埃政权,各村成立少先队、童子团。杏树坪位于杏树村1组,是一个有着400多亩良田沃土的大坪,红9军在此驻扎,军部、各机关及地方部队、赤卫队共1万余人在此活动,故杏树坪又称杏树城。杏树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杏产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村”“红城”。
奋勇杀顽敌
杏树村1组刘家湾有座刘家大院,这是一座三合大院,有木质穿斗结构瓦房16间,院内石坝面积近3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在院坝外的入口处,立有一块“红9军司令部旧址”的标识牌。刘家大院如今居住着刘维群和罗建秀老两口,今年72岁的刘维群指着一间房屋说:“红军把抓来的白军就关在这间房里审讯,房后那边有个大坝,埋了很多罪大恶极的坏人,称为万人坑。”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1组红9军司令部旧址
离刘家大院约1公里的地方是黄家坝,这里是红9军政治部遗址。宽阔的村道公路从此经过,不远处有一块空旷的平坝,那是红军的练兵场,当地人命名为“红军广场”。白天没有战事时,红军战士在这里学习军事理论和实地演练,夜晚在这里办起“农民夜校”,教授群众识文断字,开展文化教育。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坪红军广场和彩绘
仲夏时节,漫步在瓜果飘香的杏树村,听到村民讲得最多的是,9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奋勇杀敌,“神刀班”从天而降杀白匪,“四场阻击战”打得白军落花流水。白匪和白军是村民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
鹰嘴寨位于杏树村与合溪村交界处,源于寨上一块巨大的岩石凸出形如鹰嘴而得名。寨下刀背梁有一个连的白军在此宿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红9军决定派出“神刀班”,切掉这个“毒瘤”。红9军这支“神刀班”,从班长到士兵,个个都有一把系红布的大刀,个个都把大刀耍得风生水起,劈、砍、挑、刺、戳,招招带劲。寒冷的夜晚,一个白军士兵在睡梦中被红军掀被子惊醒,他嘟哝道:“这么冷的天,开啥子玩笑哦!”红军说:“哪个跟你开玩笑,老子们是红军!”说完,手起刀落,一个连的白军士兵稀里糊涂就成了刀下鬼。有人用顺口溜记述了这场战斗:“鹰嘴寨下刀背梁,白匪妄想逞凶狂,红军夜半摸螺蛳,百多匪军见阎王。”
“四场阻击战”指的是鹰嘴寨、大山坡、严家坪、竹儿岩四场战斗。红9军司令部指挥的这四场战斗,是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的一次重要胜利。
1934年1月13日,国民党驻军王方洲旅向杏树坪发起猛烈攻势。敌军以一个加强旅五个团的兵力分四路进攻:第一路从墩子口过河攻打竹儿岩,第二路从蔡家沟过河攻打严家坪,第三路从庙潭过河攻打大山坡,第四路从二巴州过河攻打鹰嘴寨。
为了确保驻扎在杏树坪的红9军政治部、司令部安全转移,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等将领深思熟虑后,除留下作战科长周希汉的军直属队保护军部安全外,将红军3个师迅速投入到离军部相距8里路外的严家坪、大山坡、鹰嘴寨、竹儿岩,利用四座山峰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阻击敌人进攻。
敌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使用迫击炮和机枪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红军使用汉阳造步枪、自制土枪、土炮、大刀、滚石等武器严阵以待。200米、100米、50米……随着敌人靠近,“打!” 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刹那间,红军密如爆豆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土炮的怒吼声、大刀的砍杀声、人的喊杀声此起彼伏,响彻天际。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顽强的战斗意志打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打得白军尸横遍野。战斗从13日清晨打到14日下午,敌人始终未能攻上一个山头,取得大捷。此后,红9军主力部队从杏树坪前往胡家场,迎着刺骨的寒风,参加新的战斗。
后来,红军再次来到土主场,不过很快又离开。王维舟在《我的回忆》一文中写道:“1934年8月初,红军进行反攻。我军首先集中兵力于东线,夜袭万源、通江之间的敌军结合部——南天门险要阵地,大败廖雨辰两个师,乘胜追击,又在黑龙岩歼灭刘湘一个独立旅,接着又向纵深插去,一直打到宣汉、达县以北的土主场、石门场一线……8月中旬,红军主力调集西线,渡过巴水。”
军民鱼水情
红军爱护百姓,百姓爱戴红军。从1933年10月至1934年1月,虽然红9军在杏树坪驻扎只有短短三个月,但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军民情深的故事。杏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义红介绍:“红军来到我们村后,军纪很严,不扰民、不惊民,夜宿屋檐下、牛圈边、场坝中,还帮群众挑水、劈柴、扫地,群众认定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铁了心要跟共产党走,当年村里有近30人参加红军,1982年被县政府评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4人。”
“一轮红日把头抬,八月初一红军来。赶走白匪王旅长,土主建了苏维埃。久旱逢雨遍地新,来了亲人红9军。地主豪绅仓皇逃,红军驻在杏树城。”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至今在杏树村传唱,唱出了当地群众对红9军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之情。
凡是来到刘家湾的人,都能听到刘守奇老人讲述发生在他家的故事。刘守奇今年71岁,他讲的是《一只手镯的故事》:有个名叫杨松的江西籍红军在战斗中受伤,他的爷爷奶奶将其安置在家养伤,悉心照顾,帮助这位战士洗衣、做饭、喂药。守护一个月后,这位战士基本伤愈,为报答恩情,悄悄取下自己的手镯放在家中,又奔赴战场。这只手镯成为珍贵的礼物,一代一代传下来。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十分出色,除建有总医院外,几乎各军、师都有随军医院。红9军为了更好地医治红军伤病员,在6组孙家塝付胜荣家设随军医院。该医院有住院部、诊断室、手术室、工作室和药房。医院不仅救治伤病员,还免费为村民医治。红军医院的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关心百姓的疾苦,红军医院的名声越传越远,前来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看病、拿药、话家常……小小医院,成了红军和百姓交心的窗口。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6组孙家塝红军临时医院旧址
为解决吃水问题,红军在刘家大院司令部旁开挖、扩大、改造了一口井,军民共饮一井水。这口井被称为“红军井”,至今还能使用,打上来的水清凉甘甜,喝在口中,甜到心里。4组有两棵高大的古枫香树,树下有一盘石磨,红军用来磨面磨米,村民也自发为红军提供粮食,解决他们的吃用。为了回忆与红军同劳动、同欢笑的日子,村民将此磨称为“红军磨”。根据这些故事制作的彩绘《红军驻在杏树城》,画在村民杨天祥家的外墙上。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1组彩绘《红军驻在杏树城》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1组刘家湾红军井
杏树坪一棵百年古杏被白军砍伐,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主干被掠走,留下碗口粗的枝桠。红军来后,1组村民陈大兴就用被白军砍下的杏树枝桠作房屋顶梁柱,加固自家农房成为营房,供红军居住。根据该故事制作的彩绘《杏树枝桠做营房》,画在村民王永才家的外墙上。
彩绘《杏树枝桠做营房》
1组韩家湾村民韩定荣老人,虽然年老脚跛,但有一手打草鞋的好手艺。红军来到杏树坪后,他不分昼夜地为红军打草鞋,无偿地将草鞋送给红军战士,人称“草鞋王”。根据该故事制作的彩绘《打草鞋送红军》,画在村民李永莲家的外墙上。
彩绘《打草鞋送红军》
红军驻扎杏树坪期间,男子参加红军或支前,女子组成运输连。“大巴山高白云翻,山高路险行路难。妇女组成支前队,人人有副铁脚板。背炸药、背子弹,背粮食、背伤员。来来去去像条龙,枪林弹雨打不断。军民齐心打白匪,前方后方一线连。”当时传唱的这首《妇女运输连歌》,就是对川东妇女支持红军的真实写照。1组村民徐光秀任地方妇女主任,主动担负起运粮运物任务,她家也成为红军召开会议的地点。徐光秀组织村民为红军筹粮,并把粮食源源不断地从杏树坪运往各大战场,最远的到达陕西省(那里有监视陕南方向敌人的红军),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保障工作。根据该故事制作的彩绘《为红军送粮》,画在村民梁中成家的外墙上。
彩绘《为红军送粮》
此外,对于破坏行为,红军也会严惩村民。为了阻止白军进犯,红军砍下十几棵大树在4组杨大岩筑起防御工事。4组村民杨宗伍听信白军鼓吹,剔下枝桠可作柴烧,便用弯刀将繁枝茂叶砍掉。原本隐蔽的红军布防暴露了,红军便以白军探子的名义将其抓捕,对其严厉教育。
文旅产相融
枪声远去,硝烟尽散。红色热土,产业兴旺。
2023年以来,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深入挖掘杏树村红色资源,以“摸清红色家底、擦亮红色地标、制作红色标识、整理红色故事、规划红色线路、培训红色讲解员”等多种形式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党史+文旅产”深度融合样板。该村一手抓红色基因的传承,一手抓红杏产业的壮大,先后引进金太阳、凯特、丰原红、海棠红等优质杏品种,种植杏树1000余亩,成功注册“杏红巴山”商标,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巴山红杏不仅成为“甜蜜果”“致富果”“幸福果”,而且带“火”了乡村旅游经济,杏树村成了宣汉乡村红色研学“爆款”。
杏树村“两委”班子成员作表率,以实干与奉献践行初心使命,“有利自觉回避、有责主动担当”。村民感受到红色文化熏陶,自觉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奋勇前行,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杏树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域环境优美舒心,村民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红色基因得到传承,红色血脉得到赓续。
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党群服务中心
通过党史宣讲和红色讲解员培训,村民“扛起锄头是社员、放下裤脚是讲解员”,大多能讲共产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永久牌”讲解队伍。如今的杏树村,有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有大批的红色讲解员,有精彩的红色故事,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景观体验,“党史+文旅产”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
杏树村红军宣传语
通过开展“杏花观赏节”“红杏采摘节”“杏树村红色文化网络宣讲”等活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相融,红色文化名片更加闪亮。产业旺、环境美、生活富、乡风好,家乡取得可喜变化,在外人员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激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一些在外乡友主动回报桑梓,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有的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有的回乡创业发展特色种养殖,吹响了在外人才反哺家乡“集结号”。
杏树村杏花
杏树村红杏
随着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村民由衷地感党恩,自觉地跟党走,“比学赶超、竞相致富”氛围日益浓厚,杏树村荣获2023年度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县级模范户”有12户。该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000余亩红杏采取“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模式托管,收益按4:3:3比例分成。该模式年吸纳在乡务工村民200余人,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党群关系持续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红色土地精彩蝶变。行走在杏树村这片红色热土与绿色山水中,红色文化无处不在。红色是杏树村最亮的底色,以红色文化引领红杏产业发展,大做“红色文章”,传统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村落变景区、村民变股东、农房变客房,“红色优势”成就了“民生福利”。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8月2日第6版
文/图: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