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护国战争在纳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0 13: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护国战争在纳溪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竖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3月19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夭折,辛亥革命失败。

纳溪护国战争博物馆(图源:文旅泸州)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进行卖国活动。他的专制独裁和卖国行径,教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善后借款合同和宋教仁案件为导火线,1913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开始,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专制、保卫革命果实的斗争精神。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悍然称帝,公然背叛共和,他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各派反袁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成为反袁护国运动主力之一。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响应孙中山护国讨袁号召,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护国讨袁战争。

1916年1月,护国第一军总司令蔡锷率领四个梯团分三路先后入川。左路军由第一梯团长刘云峰率领攻取叙府(今宜宾),右路军由第四梯团长戴截率领,经贵州松坎、出禁江,攻取重庆;中路军由蔡得率领第二、三梯团过贵州,到永宁,经纳溪,攻取泸州。

2月4日、护国第一军中路军先遣部队董鸿勋支队到达纳溪,与原川军第二师驻川南清乡剿匪后起义投入护国运动的刘存厚师长汇合,进攻泸州。5日,董鸿勋带领该支队和刘军、陈礼门、邓锡侯等部队首战攻克泸州蓝田坝后,渡江进逼泸州小市。9日黄昏,袁军守泸部队化装成难民,由小关门渡江偷袭沙湾得手,兰田坝、月亮岩被袁军攻克。董支队等撤回与刘军共同反攻未成,12日撤回纳溪城外东南一带山脉防守。

从2月13日起,护国军中路军部分支队先后到达纳溪与刘军各团共同反攻。因袁军的大量部队已纷纷抵泸,以张敬尧师为主,向纳溪外围护国军发起连续的强大攻势,一度进逼纳溪城郊。由于护国军后续部队及其他增援部队到达,全力阻击,才转入猛烈的反攻。尤其是朱德支队投入战斗以后,奋战三天三夜,不但稳住了棉花坡(即上、下朱坪)的有利地带,与袁军所占据的朝阳观制高点对峙,而且还向菱角塘方向取得进展,各路友军也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在棉花坡激战中,袁军遭到很大损失。22 日,蔡锷总司令由叙永亲临纳溪,研究总攻方案。23 日,护国军奉命转入攻势防御。27日金汉鼎支队奉调由叙府到纳增援。28日,护国军全线发起总攻,直至3月5日。总攻期间双方展开猛烈的激战,彼此各有进退,纳溪东南战线形成拉锯状态。

鉴于战争发展形势,蔡锷实行有计划的战略转移,分路安全转移到指定地区。袁军张敬尧部进占纳溪城和安富街,蔡锷在大洲驿设总部后,立即进行全军整顿,鼓舞士气,制定反攻计划。从3月17日起,护国军分三路进行反攻,取得胜利,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3月31日至4月6日,护国军与袁军谈判停战一周,期满后又延展一个月,以后两军未再交战。6月6日,袁世凯毙命,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在川袁军逐步撤离。蔡锷于7月2日率领护国军,离开纳溪,进驻泸州城,并留有少部分部队驻纳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泸州市纳溪区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