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中央红军艰难跋涉泡桐岗——一段比翻雪山过草地还要难走的长征路
中央红军艰难跋涉泡桐岗
一段比翻雪山过草地还要难走的长征路
胡菲菲 周桐桐
作为震惊世界的革命英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留下了许多波澜壮阔的经典战役和刻骨铭心的英雄事迹。谈起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耳熟能详。
如果把长征比喻为万里长城,这些故事便是城墙之上巍峨的城垛与烽火台。世界奇迹的基础正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块垒积而成,它们是宏伟奇观不可或缺的“基石”。
长征之中,无数这样的“基石”为英雄史诗筑牢了基础。本文要讲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它发生在红军翻雪山、过草地之前,发生在荥经县的泡桐岗。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披荆斩棘开辟翻山路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飞夺泸定桥后召开的泸定会议上作出重要决定:走雪山草地一线,避开人烟稠密地区。按照这个方针,必须进入雅安境内,设法突破荥经、天全、芦山、宝兴的敌军防御,翻越夹金山,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中央红军放弃从大路北进,转山区小路行军,泡桐岗由此成为必经之地。
泡桐岗位于二郎山山系南端,是今荥经县牛背山镇建政村与荥河镇和平村的界山,因原始森林中泡桐树密布而得名。由于植被茂密,森林里不见天日,鸟兽聚集,人迹罕至。中央红军抵达时正值雨季,连日的大雨让这片森林瘴气弥漫,寸步难行。
1935年6月3日,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团长彭雪枫、团政委张爱萍率领下冒雨进入泡桐岗。刚入山林,密布的杂草荆棘和淤积的泥水就让战士们寸步难行,这必然会拖延后续部队的进军速度。张爱萍和战士们抡起大刀,劈开拦路的荆棘,再砍倒竹子,踩在竹木上通过泥泞,就这样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林间小路。
回忆泡桐岗艰辛往事
毛泽东主席后来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更难的是爬荒凉的炮铜岗(原文如此——作者注),他们可以说是自己铺出一条路出来的,一路砍伐长竹,在齐胸深的泥淖上铺出一条曲折的路来。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长征四老”之一的谢觉哉曾撰文说:“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
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在《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一文中回忆:“有一天从水子地出发,经过一个不知名的高山,又下了一场暴雨……道路难走得出奇……走了一整天,也没有走下山来,傍晚,前边传来就地宿营的命令,整个山坡上挤满了队伍……可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满是泥泞的地面也根本无法睡觉,周副主席指着四周坐在泥水中靠着大树休息的战士,对关心他的同志们说‘就靠着这棵大树休息不是蛮好吗?’”然后就靠着大树站了一夜。
陈云所著《随军西行见闻录》描述:“经一高山,几无路,亦无石阶……两旁竹木丛生,遮蔽天空……既无人户,当然找不到火把,所以大部分伫立于泥沟中……赤军(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亦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次晨我见其虽仍神清气爽,但已满身污泥矣。”
身为当年的开路先锋,四川人张爱萍对泡桐岗更是难以忘怀,他常以家乡话念叨:“泡桐岗比雪山草地还要难走哦”,并嘱咐女儿张小艾一定要找到泡桐岗的确切位置。受限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资料缺失,直到张爱萍去世,张小艾也未能找到泡桐岗。2005年,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张小艾来到荥经,用十余个小时翻越泡桐岗,了却其父生前心愿。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征服过许多崇山峻岭、巍峨险峰,相比于它们,泡桐岗不过是一处海拔2000多米,上下里程不过数十公里的不知名山岗,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成了许多老红军记忆里比爬雪山还艰难、比过草地还危险的特殊片段。
(原载《雅安日报》2024年6月23日第2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胡菲菲 周桐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