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营渠战役”的前后||冉奎
“营渠战役”的前后
冉 奎
渠县素有“古賨国都”之称,公元前314年秦国推行郡县制时,在此置宕渠县(治今土溪镇城坝村),辖渠江流域的南充、巴中、达州、广安等地。这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渠县,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等七张国家级名片。
渠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渠县纪念园坐落在贵福镇八台山,园内设有红色渠县纪念馆、营渠战役纪念碑、石刻雕塑园、烈士陵园等,连接纪念馆和纪念碑的是118步战斗石梯。纪念碑高19.33米,象征着营渠战役发生在1933年。碑身主体由三支枪杆造型组成,象征着红军的枪声在这里打响。
渠县贵福镇红色渠县纪念园118步战斗石梯
刀架脖子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战3000余里进抵汉水以南地区。此时,川北军阀田颂尧在成都参加刘湘与刘文辉的军阀混战。12月18日,红军利用川北兵力空虚之机,从陕西西乡进入四川通江两河口,把红旗从大别山插到大巴山,标志着红军正式入川。
1933年1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得知老巢被袭,投入38个团近6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对立足未稳的红军发起“三路围攻”。田颂尧被蒋介石任命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接受了子弹100万发、军费20万元、侦察机4架的资助,盘踞在广安的杨森和盘踞在达县的刘存厚伺机出兵配合。经过4个月激战,红军毙伤敌1.4万人、俘敌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8000余支、机关枪200余挺、迫击炮50余门,田颂尧部损失近半,余部退守嘉陵江沿岸,“三路围攻”被彻底粉碎。2月中旬,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6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木门会议”,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由入川时1.44万余人扩大到4万人。
蒋介石见田颂尧一败涂地,便委任当时在四川势力最大的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统率四川各派军阀对红军发动新的进攻。刘湘与刘文辉争夺四川霸权的“川中之战”尚未结束,刘湘无意派兵进攻红军,遂在成都高唱“先安川后剿赤”的调子。针对四川军阀矛盾重重、内战正酣、互相观望的现状,红军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战略行动,集中全部兵力,从1933年8月中旬至10月底,接连发动“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
“仪南战役”于8月12日爆发,参战部队有红9军、红30军、红31军,此战目的是进一步打击退守仪陇、南部的田颂尧残部,扫清该地区嘉陵江东岸的敌人,巩固“通南巴”中心区域。27日战斗结束,历时16天,再次给敌第二十九军沉重打击,解放了仪陇大部地区,控制了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等嘉陵江东岸的广大地区和陕南宁强一小部分地区,夺取了南部的盐井,打破了敌人对食盐的封锁,解决了苏区军民急需用盐的难题。所以,“仪南战役”又被称为“盐巴之战”。
营山、渠县位于川陕苏区南部,是四川军阀杨森的地盘。红军曾致信杨森,希望持中立态度。杨森不以为意,出兵参加“三路围攻”。田颂尧惨败后,杨森感到处境危险,便派代表与红军谈判,并签订“互不侵犯、互相支援”的秘密协议,还送来部分军用地图、药品和通讯设备。然而,杨森耍两面手法,在防区内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杀害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碧等12人。
杨森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拥有6个混成旅和手枪团、宪兵团等20个团约2万人,占据营山、渠县、广安、岳池、蓬溪5县。第1混成旅分布于渠县城及其以北的佛楼寺等地,第2混成旅分布于营山以北巴中县的玉山场、鼎山场等地,第5混成旅分布于营山城及其以南地区,第6混成旅分布于蓬安城及其以北的徐家场、云雾山等地。以上各部均控制险要地势,构筑坚固工事。第3、4混成旅在广安、岳池、南充一线,作为机动部队和担负巩固后方的任务。
平昌县佛楼场镇全貌
第2混成旅是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最前沿的主力据点,犹如一把尖刀架在脖子上,对红军构成直接威胁。对此,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在我根据地不仅要向西南发展,而且要向东南发展的情况下,它就像个拳头从正南面抵住我胸部,极大限制了红军的回旋余地。而在敌人新的围攻到来时,它又像把尖刀,可直插巴中、南江,危及我腹心地带。不拔掉杨森这个钉子,我军将进退失据。现时,既会失去胜利扩展根据地的大好机会;将来,又有在新的围攻面前受制于敌的危险。”
在“仪南战役”结束25天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打击反复无常的杨森。
拔掉钉子
根据敌军兵力配置,红军采用“中央突破、两侧包围”的战术,首先歼灭驻守玉山场、鼎山场的第2混成旅,进而向营山、渠县发起进攻。9月22日夜,“营渠战役”正式打响,红9军和红4军两侧迂回、红30军担任主攻,三路红军同时并进。
红9军25师73团冒雨穿越荒山小径,以突袭的方式插入玉山场、鼎山场背后,于23日拂晓攻占敌人的险要阵地龙背场。许世友率74团、75团攻占马鞍场,将当地民团1000余人大部歼灭。红30军从正面突击,逼近玉山场,守敌慌忙南逃。24日,冒雨追击的红9军、红30军抵达营山以北60余里的马深溪,击溃南逃之敌。红4军11师从江口向西,以迂回的战术打垮驻守鼎山场的敌第2混成旅6团。
开战仅两天,红军以“避实就虚、专打弱敌”的方法攻下玉山场,乘胜追击攻下鼎山场,敌军受到重创,突向川陕苏区的前哨据点顷刻间被瓦解。杨森闻此噩耗,立即调兵构成新的防线。第1混成旅1团、3团据守佛楼寺、杨家寨,第2混成旅残部及第5混成旅1个团在营山东北的天池、通天场、大庙场一线,第3混成旅从南充增援蓬安,第5混成旅2个团向营山集中。
29日,红30军冒着敌人炮火,向驻渠县的第1混成旅发起攻击,攻下渠县、达县、巴中交界的佛楼寺、杨家寨,全歼敌1团、3团。30日,红4军11师攻占达川石桥、龙会和渠县贵福、岩峰、涌兴、文崇、三汇、土溪等乡镇,逼近渠县城郊,一举解放渠县。10月1日,乘胜向东南挺进的红30军被下令西向,以“迂回作战”的方法进攻营山,协助红9军作战。3日,红9军73团在瓢泼大雨中冲入通天场,同敌人展开肉搏战,连破七道工事。许世友率74团直插大庙场、营山城之间的新店子,夺取仪陇河上的浮桥,把退到浮桥的敌人2000余人全部歼灭。杨森见大势已去,余部逃向嘉陵江西岸。当晚,红9军解放营山县城。6日,红9军25师占领嘉陵江东岸的蓬安县城,红27师进占蓬安的北部,红30军90师占领蓬安的金甲地区,战斗至此结束。
“营渠战役”历时14天,红军势如破竹,重创了杨森,毙团长以下官兵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解放营山和渠县大部和蓬安县嘉陵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川陕苏区向南扩展100余里,90万群众得到解放,打掉了胸口这个“拳头”,拔掉了眼前的“钉子”,为以后反刘湘“六路围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战,红军有10天在雨中作战,特别是红4军11师攻打鼎山场之敌,红30军攻打佛楼寺、杨家寨之敌,红9军73团和红30军一部攻打大庙之敌的三次激战中,不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渠县贵福镇营渠战役纪念碑
石刻标语
1933年10月2日,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工作队在贵福贾家祠堂(今贵福镇第一小学)成立渠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在渠县辖区内建立10个区苏维埃和70个乡苏维埃政权。渠县北面为红军根据地,南面为国统区,渠县成为川陕苏区保卫的主战场,在这里打响了三合寨、鹞子岩、大神山、横岭子等数十次苏区保卫战,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影响遍及渠县北部2000多平方公里。1934年1月7日,红军全部撤离渠县。苏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渠县先后有2100多人参加红军,牺牲1478人。
渠县贵福镇红色渠县纪念园红军街
红军入川,标语当先。面对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斗争环境极端恶劣的现状,宣传工作成为红军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工作。红军把宣传标语作为传播革命理想的思想武器,发挥着团结动员群众、鼓舞红军斗志、打击敌军气焰的重要作用,有“一条标语抵一个军”之说。一条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标语,让广大群众逐渐对红军有所了解,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渠县贵福、涌兴、文崇、三汇和达川石桥一带,至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标语。
在贵福镇第一小学内大门旁边,有两块长2.2米、宽0.4米的青砂石,上面各刻“活捉刘湘刘存厚土匪”“打倒田颂尧狗军阀”标语。
贵福镇第一小学内大门旁边“活捉刘湘刘存厚土匪”“打倒田颂尧狗军阀”标语
从贵福场镇驱车1小时,来到大义乡五星村6组喻家湾,这里离平昌县佛楼场镇不足2公里。一幅“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幅石刻标语镌刻在公路边的岩石上,标语长5.38米、高0.70米,从右至左横排楷书阴刻,单个字体宽0.43米、高0.44米,字间距0.12至0.23米,落款为“红9军26师政治部”。
渠县大义乡五星村喻家湾“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石刻标语
红军所到之处,标语几乎无处不在,尤其刻在石崖、石碑、石坊、石坎、石桥等处的标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川陕苏区,有几个堪称“中国红色第一”的杰作。
渠县大义乡五星村喻家湾红军岩石(石刻)标语指示牌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的是“列宁主义街”。1933年9月30日,红4军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率部队进驻达川区石桥古镇。随后,红军宣传队同渠县苏维埃同志一道,在牌坊、石碑等处錾刻了许多红军标语,以马郭氏牌坊上錾刻的“列宁主义街”最具特色。“列宁”两字为横书,每字大约1米见方,“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标语所在街道被称为“列宁街”。
“列宁主义街”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的是“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10月,红30军进驻梓桐乡(今通川区梓桐镇),政治部和指挥部设在乡团总杜光亭的庄园内,乡苏维埃主席何永瑞书写了这副对联,红军战士将其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卅军政治部”六字横幅,门联内侧刻有“平分土地”“阶级斗争”标语。
被称为“石刻标语之王”的是“赤化全川”。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岩上,组织20多名石匠经过40多天完成。标语“赤化全川”字高5.85米、宽5.2米,笔画宽0.9米、深0.35米、字距7.1米,离地15米,面积310平方米,大字笔画槽里可卧下一个人。
被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的是“平分土地”。1934年3月,红4军10师28团錾字队在通江县至诚镇佛耳岩上历时三个月完成。标语“平分土地”字高6.95米、宽6.35米,笔画宽0.89米、深0.1米,离地22米,面积396平方米。当时队员们坐在箩筐里,用麻绳拴住箩筐从岩顶放下,人悬在半空凿刻,一位战士不幸从20余米高的岩上掉下,献出宝贵生命。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缸”的是一口大石水缸。水缸现存放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国家一级红色文物。1934年4月,红33军奉命消灭万源境内的“神兵”后,转战新店(今草坝镇)、黄钟堡一带驻守,新店乡老百姓将酿酒作坊用于储水的水缸赠送给红33军政治部使用。缸口直径2.7米,缸高1.2米,容积2立方米。红军战士在水缸边缘磨砺大刀、长矛,从而形成26道波浪状凹槽。红军在水缸正面镌刻标语:工农弟兄们,你们不要被发财人欺骗,只有坚决与发财人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存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内的中国红色第一缸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7月5日第6版
文/图: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