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攀枝花精神是怎样形成的?‖罗毅
攀枝花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罗 毅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产物。
图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1
艰苦创业
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真实写照
1965年前,攀枝花是金沙江北岸的一个小村落,隶属四川省盐边县金江区银江公社。因开发建设需要,196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为了保密,4月22日,特区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攀枝花特区更名为渡口市。
渡口市说来叫市,其实是由云南省永仁县、华坪县、四川省盐边县、会理县共划出43个公社,耕地面积13万多亩,总人口8.08万(其中农业人口7.8万)形成的一个行政区域。
没有工业基础和大城市为依托,一切从零开始,把50多公里长的金沙江两岸变成大工地,建成年产150万吨钢铁的大型联合企业,中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由此诞生。
2
无私奉献
是攀枝花开发建设者的崇高品格
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实际上十几万建设者陆续进入攀枝花时就连吃、住、行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他们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以神圣的使命感和满腔的政治热情,夜以继日与帝、修、反争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在攀西裂谷创造了人间奇迹。
为保障工业用地和职工蔬菜副食供给,基地近郊农民经历了千百年来最艰难也是最无私的举家迁移和传统耕种方式的改变,农业成为工业后勤保障的后方。
3
开拓进取
是攀枝花人奋进和拼搏的风采
在高山峡谷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世界冶金工业的奇迹;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打破了国外权威的断言;狮子山上万吨爆破的巨响,震惊寰宇;二滩高坝拦截洪流巨浪,开启了与世界接轨的新航程。从干旱酷热、尘土飞扬的大工场到宜人宜居、风光秀美的阳光康养城市;从交通闭塞的裂谷深山到四川通江达海的南下开放门户,在创新开拓的道路上,攀枝花一次又一次惊艳亮相。
4
团结协作是
攀枝花建设和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钢铁基地是个大熔炉,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的人在熔炉里一转,就变成血脉相连的“渡口人”;钢铁基地是一个大工场,工农商学兵在工场里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变成一台台机械或一颗颗螺丝钉,完美组合献出钢花飞舞的美轮美奂。
弄弄坪热火朝天架高炉时,在一江之隔的纳拉沟农民也忙着砍伐林木,忙着挖煤,忙着将上百年的冬水田放掉水改种陌生的蔬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钢铁基地,为了这座城市最核心的目标,也是全体市民共同的向往——早日出钢出铁。
5
科学求实
是攀枝花创造“三线”伟业的坚实之基
从常隆庆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发现攀枝花铁矿到攀枝花钢铁基地的上马,20多年间是无数人默默无闻的前期勘察、决策、规划、设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仅在攀枝花村就汇聚了5000多人进行勘测采样。
从攀钢一期、二期到建设中国钒钛之都,是一系列科技攻关、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
从采煤发电到二滩水电开发,从立体农业的实验到南菜北运基地,从荒山野岭到四季花开、果香飞扬,科技的力量,诠释了攀枝花资源“得天独厚”的完美禀赋。
“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让三线建设的种子开放绚丽的时代之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毅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 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