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上海的早晨 霞光万丈——三野将士后代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胡山

作者:胡 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8 15:43: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上海的早晨 霞光万丈

三野将士后代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

胡 山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从此马克思主义和近代工人运动从这里走向全国。

上海,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75年前,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向据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发起坚决的全面进攻。经过16昼夜的英勇奋战,1949年5月27日,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既要歼灭防守之敌,又要完整保全上海”,是解放上海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只要上海能够解放,我们的革命就顺利过了一个大难关。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贸易城市,一定要让这座世界名城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部队何时进上海,须得中央批准,务必做到:“使上海的破坏减至最小。”

淮海战役(暨渡江战役)总前委:(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总前委对上海解放战役进行了缜密部署,战役打响后,在市区绝不使用重武器,不在市内与敌决战。“先将国民党军主力消灭在上海郊外,然后挑选一支过得硬的部队进攻市区,用轻武器与敌人逐街逐巷争夺。”这是总攻上海市区的战略,陈毅形象地称之为“瓷器店里打老鼠”。

2024年5月18日,上百名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将士后代,在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带领下,来到坐落于上海外滩的人民英雄纪念塔下,举行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

2024年5月28日三野后代在上海外滩人民英雄纪念塔下合影,横幅为:“前辈战上海何惧生命从兹去,后代聚浦江告慰历史续华章”(王伟摄)

参加过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胸前挂满军功奖章的老英雄王广立(94岁)、庞美娟(89岁)夫妇等多位革命老战士也参加了纪念活动。他们见证了上海解放的辉煌壮丽,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王广立老英雄深情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5周年。我亲身经历了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再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历程,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我们有幸享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美好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衷心感谢党和人民对我们离退休军人的厚爱。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继续努力,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人康、庞美娟、粟惠宁(粟裕大将之女)、王广立(左起)在上海外滩陈毅市长雕像前留影(胡山摄)

陈毅元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在向纪念活动发来的贺词中表示,父亲陈毅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主力华东(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他率部发起上海战役,解放了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市,使昔日党的一大召开的地方回到人民的怀抱,向新中国的光荣诞生献上厚礼。回首当年,最难忘许多英雄的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英勇牺牲,倒在了曙光初照、胜利即将到来的热土上。还有更多英雄的将士在到达胜利顶峰后,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流血流汗,建设新上海和新中国。75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华东的革命后代,将不负英雄前辈创业的荣光,一往无前地跟党走,为中国式现代化矢志奋斗,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的光辉未来永远前进!特赋诗《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

战旗高举舞婆娑,七五年前解放歌。

老辈英雄存典范,惊涛万里任穿梭。

后来健儿唯知进,伟业千秋跨险坡。

日月乾坤新上海,灿烂光华祝福多。

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辖20、27、30、31军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和第10兵团(辖26、28、29、33军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在西起浏河、太仓、昆山,东至宝山、吴淞黄浦江口,北起长江,南至安亭、南翔、真如、大场、江湾一线的宝山战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猛烈攻击。作为“上海的北大门”,宝山成为上海战役的主战场。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相继向罗店、月浦、杨行、刘行、宝山城厢、吴淞、江湾等守敌发起一场场歼灭战,攻克了被国民党反动派自吹为“固若金汤”的海、陆、空主体防御和一座座碉堡群,迎来了上海解放的曙光。

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达的《淞沪战役作战命令》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上海战役的史诗华章在75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为解放上海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浩气,依然天地动容,荡气回肠。

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

2024年5月18日下午,三野将士后代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位于上海宝山区月浦镇的月浦公园。在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纪念碑前,大家驻足肃立,心潮翻涌,深情凭吊,追思缅怀。

这座纪念碑于2002年5月27日落成揭牌,碑高5.15米,标志着月浦镇5月15日解放。纪念碑连花坛总高5.27 米,象征着5月27日上海胜利解放。正面镌刻的“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纪念碑”碑名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月浦位于宝山的西北。75年前,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发生了解放上海战役中最为艰苦、激烈的战斗。这里是进入吴淞、宝山的唯一门户,地形易守难攻。解放军欲钳击吴淞,切断国民党军重兵扼守的海上退路,就必先攻占月浦。

上海战役从1949年5月12日起打了16昼夜,以外围阵地攻坚战最为惨烈。整场战役牺牲我军指战员7613名,宝山一线就牺牲了5593名。而这其中,又以月浦攻坚战最为惨烈。

月浦北靠长江,东临吴淞口,与北面的狮子林炮台、南面的杨行连成一体,互为犄角。渡江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敌军视月浦为吴淞、宝山防御阵地的西大门,集结重兵,构筑了坚固、永久性防御工事。

我军将士破除鹿砦,越过深水壕沟,向敌军地堡冲锋。

月浦周围子母堡群密布,堡与堡之间有数十公里长的堑壕相连,堡群周围设有射击掩体,掩体外有大量蛛网式的堑壕、铁丝网、地雷、鹿砦、竹签等多达七八层的副防御障碍。一片片竹签壕沟尖锐、密集,杀伤力强,一般人跳不过去,解放军部队夜行军或冲锋时,一不留神就掉进沟里。有的战士被插穿脚踝脚底,有的被插进胸膛,活下来的也多会因感染落下残疾。

敌钢筋水泥子母碉堡

1949年,年仅14岁的钱华生家住月浦西北面的盛桥。这年年初,他和家中长辈被敌军强征,在月浦给工事扎钢筋。他数过,光是月浦地区的碉堡,就有大大小小321个。一般的碉堡每90度开一个射击孔就够了,而这里的敌军却开了5个,平均每18度就有一个火力攻击点。

解放军在杨行一线冲破铁丝网追击顽敌

1949年5月12日深夜,上海解放战役从月浦打响。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里,那一晚窗外落下的弹壳比瓢泼大雨还密集,天空被炮火染成了血红色。

5月13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及85师253团奉命向月浦发起进攻。到了白天,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加入战团,整个月浦被笼罩在火海硝烟中。午后,大雨瓢泼,随着总攻信号发出,我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了出去。29军副军长段焕竞回忆,当时敌军炮火的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王牌第五军”。我军后续部队跟进冲锋时,能够凭依的第一道掩体,竟是先前倒下的战友身躯……

被困在月浦镇上的钱华生探出头,看到东街那边驶来一辆坦克,后面是成群的敌军。忽然,一个身影一跃而起,拉开集束手榴弹径直扑向坦克。一声爆炸,坦克成了废铁,那名战士也化作一团火光……此时是5月14日拂晓,钱华生看到的那位战士,便是29军87师260团三营副教导员张勇,牺牲时刚新婚两个月,年仅24岁。

张勇写给妻子的家信

宝山区的上海解放纪念馆收藏着张勇在出征上海前三天写给妻子胡兴野的家信:“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希你努力工作……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对妻子胡兴野来说,这是一封“迟到的家信”。悲痛欲绝的她在信的空白处写下几行字,以刻骨铭记:“1949年阴历四月十七日午(阳历五月十四日午),于上海月浦战斗中光荣牺牲。这是他过江后最后一次给我的信。收到此信时,前两天就传来了牺牲的消息……”

1949年5月14日晚,率先攻入月浦街区的259团战士与敌军巷战 。

此时,我260团所有团以下的干部全部伤亡,清点人数发现只剩步兵120人。尽管如此,团长仍在电话里向上级请命:“我们120人可以继续担任主攻,保证打开月浦的大门!战士们都杀红眼了!”14日傍晚,打到仅剩120人的260团再次发动进攻。

胡文杰烈士(1916—1949),江苏丹阳人。1949年3月任第29军87师259团团长。

胡文杰的259团,此时奉命赶到月浦北偏西的阵地。快速夺下两座碉堡群和一组子母堡群后,巷战随之展开,胡文杰率部夺下20余间房屋。因伤亡过大,胡文杰命令在镇子边上一片房屋修筑工事,巩固阵地。15日一早,下了好几天的雨停了。国民党的空军和海军出动,加入战团。9时,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开始炮击月浦以西阵地,空军则连续出动200余架次实施轰炸,倾泻炮弹。黄昏时分,一发穿甲弹击中259团的指挥所,正在布置防务的胡文杰被弹片击中七处,壮烈牺牲。他是上海战役中牺牲的军职最高的我军指挥员。此前几小时,他的团刚刚以78人牺牲的代价救出钱华生等十几名被困在战场上的民工。在副团长率领下,指战员们继续坚持战斗,歼灭大量来敌。

月浦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有时,要歼敌一个营,就要付出伤亡1000多人的代价。5月15日那天,国民党军发动了5次大规模进攻。被反复争夺多次的月浦镇,此时全部化作一片瓦砾。但英勇的解放军最终完全攻克下月浦镇,像钉子一样楔入月浦老街,镇子各处都是解放军部队的阵地,再也难以撼动。此时的260团,整个团打得只剩下64人。月浦一战,解放军总伤亡超8000人。

5月23日,第三野战军对敌军最后盘踞的月浦东南二五·三二高地发起总攻。29军老战士瞿若回忆说,“这里是保障宝山、吴淞的支撑点。在不到4000平方米的高地上,敌人设有一个营的兵力,筑起20座钢筋水泥碉堡,子母堡相连,周围布满鹿砦、铁丝网、地雷、钉子等。经过休整后,部队斗志更旺。5月23日下午6时,总攻打响了。在密集火力掩护下,我们向高地敌堡猛冲,把主堡炸开一个大洞。这时敌军还在顽抗,直到我们炸掉了高地南边一个母堡,他们才举手投降。到了24日拂晓,敌人卷土重来。在手榴弹、小包炸药全部用完的危急关头,战士们拿起洋锹和敌人死拼,终于将他们打了下去。”经过两小时激战,我军歼敌一个营,月浦攻坚战取得完全胜利,打开了通往吴淞口的大门,为上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战,259团团长胡文杰、253团政治处主任王里等近两千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月浦、刘行、大场,高桥、高行、闵行、七宝……一组又一组的地堡群、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阵地被英勇善战的三野将士一一攻破,汤恩伯苦心经营的“钢铁防线”无法阻止我军步伐。

市区总攻

在进入第二阶段市区总攻时,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决定增调第七兵团第23军支援第九兵团作战。5月23日夜,我军向上海守敌发起总攻,23军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于当晚接替27军之虹桥、七宝镇一线防务,继而向北攻击前进,扫清沪郊之敌,尔后向市区攻击,夺取核心阵地。5月24日拂晓,该军赶到苹庄镇一线,追击敌人至苏州河边,敌人退到了苏州河北岸,拼命抵抗,双方成对峙局面。

25日,我军全部控制苏州河以南市区。当日下午,上级命令23军强渡苏州河,配合十兵团攻歼江湾之敌。该军一部从梵王渡强渡,向江湾攻击,另一部由周家桥强渡,向真如攻击,经过激烈较量,一举强渡成功,攻占了位于曹家渡的国民党“中央造币厂”,俘敌1000余人;在进至杨家宅、季家弄一线时,与敌遭遇,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敌悉数就歼,被俘1400余人;该军还缴获了两卡车黄金和贵重物品,全部上交上海市军管会,受到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的表扬。

26日拂晓,第29军、第33军99师全力向吴淞、宝山猛插猛追,解放了宝山县城,俘敌7000多人,并缴获军舰一艘,同时攻抵吴淞。第25军于26日8时攻至吴淞黄浦江边,俘获争相上船的敌军8000余人,并攻占吴淞要塞,吴淞解放。

5月27日拂晓,23军67师和友邻部队一起,攻占敌上海地区最高军事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7000余人;下午,27军在浦东结束战斗,至此,上海宣告解放。

6月2日,第25军73师(“铁锤子”部队)向崇明岛发起攻击,歼守军一部,解放全岛。至此,上海战役胜利结束。

野战军在城市不能“野”

上海战役打响前,毛泽东同志明确指示第三野战军,要“尽可能完好地保存好上海这个工业城市,不要让国民党实行焦土政策”。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中共中央对于接管上海的干部进行了精心部署。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专门召见华东局领导,讨论占领与管理上海问题,提出“慎重缓进”的方针,并告知陈毅,要他做上海第一任市长,并指出,“上海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在上海搞坏一件事,全世界都知道。”

美国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以《美国显然放弃了蒋介石,等待他的倒台》(1948年12月8日首页)为标题,报道陈毅将军以运动战涤荡蒋军。赛珍珠(美国作家)呼应“蒋家王朝覆灭在即”(红框内)(匡霖供图)

丹阳隶属江苏镇江,是解放战争时期沪宁线上最大的城镇。从1949年5月3日、5月6日,陈毅、邓小平同志先后到达丹阳开始,到当年5月26日,邓小平率总前委、华东局机关离开丹阳进驻上海为止,总前委在丹阳共停留23天。这23天,解放军部队纪律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转变。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

为顺利接管上海,在上海战役打响前,中央从各地抽调5000多名干部,用了20多天的时间在丹阳整训。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围绕在接管上海时应该注意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开展的集中培训教育,从上海市情、入城纪律及城市管理、统战政策等方面加强学习研究,为顺利接管上海做好充足准备。

丹阳整训期间,陈毅司令员不仅就军队纪律问题多次作出指示,更针对违纪现象进行严厉批评,并郑重告诫:“我们进上海如果不抓纪律,肯定是红的进来,黑的出去。”各级军政干部重点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入城纪律十二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等有关文件规定。

解放军战士将《入城守则和纪律》绘成图片,挂在背包后面,一边行军一边学习。

丹阳整训期间,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既要攻下上海,又要保全上海”这个问题上。为此,陈毅反复强调:“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的上海要完整保全好。”丹阳整训成为我党纪律建设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为把上海完整交到人民手中,战场上指战员宁愿自己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也不使用重武器;进城后战士们和衣抱枪席地睡在潮湿的路边。上海市民看到这样的场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国外报纸也报道:“虽然有许多大厦是打开着,可以用来做军营,而中共军队仍睡在人行道上。”

那一天,上海的早晨,在人民心目中真正是霞光万丈,温馨无限。

我和我的父辈

纪念解放上海75周年特展

2024年5月20日,上海国内文化创意合作交流中心主办、上海市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中心和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承办的“我和我的父辈——纪念解放上海75周年特展”在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开幕。大会宣读了陈昊苏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贺辞。粟裕大将之女粟惠宁、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第三野战军33军99师296团团长汪绍棠之女、安徽省政协原副秘书长汪沪敏等上台发言。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贺子珍侄女贺小平,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警备区原司令员王文惠,时任33军指导员李明东等,也发来祝贺视频或贺信。

粟裕大将之女、陈毅元帅儿媳粟惠宁在致辞中谈到,上海战役是继伟大的渡江战役之后的又一个精彩的战斗华章。父亲粟裕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中央军委对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远东金融中心和全国的工业中心——上海的解放非常关注,对战役的实施有着明确的要求,因而这场战役也让总前委和三野领导同志们颇费心血。陈毅和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提出的指导方针,向部队发出“单纯从军事上占领上海是小胜”“只有完整地把上海交给人民才是大胜”的口号。

粟惠宁在陈毅市长1950年手书“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处留影(胡山摄)

粟裕大将晚年回忆说:“我在淮海战役一结束就开始考虑上海战役了。”上海战役是我军在战略追击阶段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上海战役堪称我军作战史上城市攻坚战的典范。粟惠宁表示,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永远铭记英雄的三野将士和上海人民为解放上海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祝愿上海人民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英雄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不断把大上海建设得更加美好!

纪念上海、杭州、宁波解放75周年红色之旅活动总指挥陈人康谈道,上海战役是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父亲陈士榘参加了此役的指挥。上海是全国的工商业中心,也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上海解放战役纪念活动总指挥陈人康

上海郊区地形平坦,村庄稠密,河流沟渠纵横。守军以水泥地堡为核心,构筑大量集团工事,不便于大兵团机动和近迫作业。陈毅司令员指出:“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为实现中央关于上海战役作战意图,中央军委和第三野战军设计了一场漂亮的政治军事仗。伟大的上海人民,为保卫人民的上海,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留下了无数的英雄感人故事。

粟裕、张震、陈士榘(左起)研究战役作战方案

陈人康说,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举世瞩目。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祝愿英雄的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光荣传统,高举革命红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团结奋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陈人康向红色血脉传承研究会代表、开国中将梁从学之子梁涛授旗

粟惠宁和“上海、杭州、宁波解放75周年红色之旅”纪念活动筹备组组长张冬梅(下图左一,其父上海战役时任23军202团团长)向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赠送国家一级书法家顾新宇先生油画作品《英名永驻》(歌颂新四军中的老红军战士);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警备区原司令员王文惠少将,向红色血脉传承研究会赠送书法作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75年过去了,时空变幻,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早已归于平静。月浦公园如海的红旗迎风招展,三野将士后代们汇聚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

参加活动的三野29军后代在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纪念雕像前泪流满面。29军军长胡炳云儿媳曹宪华深有感触地说,看到猎猎红旗,就好像看见父辈们当年流血牺牲的场面。

胡炳云将军(1911—1996),四川南充人,1949年任三野29军军长。

曹宪华说,1949年5月,29军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部队担负正面主攻月浦、宝山任务,付出重大伤亡,为上海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公公生前经常提起在这里牺牲的战友。在我的心里,5月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到这里祭奠革命先烈。我们是革命后代,一定要让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继往开来,在新时代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继续奋斗!”

月浦攻坚战纪念碑留影(中为曹宪华)

三野9兵团20军的后代顾明说,自己生在北京,但父亲顾正均是上海浦东人,抗战时期带着对日寇烧杀抢掠行径的仇恨,抛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参加了新四军,转战南北,于1949年随大军解放上海。

顾正均(1923—2011),上海浦东人,历任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指导员、新四军一纵三旅指导员等职。

顾明赋诗纪念上海解放:“七十五载今回望,三野荡涤黄浦江。父辈伤痕说战史,英魂列阵忆辉煌。”三野指战员解放上海时露宿街头马路的照片上的部队,正是顾明的父亲当时所在20军的指战员。顾明诗《赞解放军攻占上海》:“昔日申城困兽狞,我军逐巷血中行。清晨百姓开门探,胜者宿街中外惊。”

美国《生活》杂志在刊发解放军睡在马路上的照片时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图中露宿上海街头的是我20军175团3机炮连指战员。

三野政治部吴耘之子吴东表示,5月1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自己在62岁生日这一天又回到父亲出生、学习、战斗、工作的地方——上海。看着一轮红日在吴淞口冉冉升起,心中感慨万千。75年前,父辈们正在前赴后继,举着“八一”军旗奋勇向前,解放大上海!

吴耘(1922—1977),上海市人。曾任新四军推进纵队战地服务团美术组长、第七师政治部文工团美术股长、《漫画》杂志编委和编辑部副主任等职。

1949年,吴东的父亲吴耘创作了一幅标志性的作品《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这幅作品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英明决策而创作的,发表在当年我军主办的多家媒体上,大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的士气,是与渡江战役胜利同期的作品。吴东表示,这幅作品画面气势如虹,有“铁军踏过千山万水,红旗插遍天涯海角”的含义。“百万雄师过大江,千军万马踏老蒋,乘胜追击擒穷寇,胜利红旗全国扬!”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非常怀念父辈,要谨记历史,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粟惠宁、陈人康与吴东(右一)手持《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复制品)留念(胡山摄)

三野通讯老战士丁志壮之女丁红表示,沿着当年父辈解放上海的足迹重温历史,深感自豪与敬仰。1949年5月15日,在战火纷飞的上海宝山月浦,人民解放军勇敢地向国民党军发动攻击,夺回了属于人民的都市。他们的牺牲为创建新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父亲是上海浦东人,抗战时期摒弃上海安逸的生活,投身新四军并长期从事通信保障工作,南征北战,1949年5月解放上海,重归故里。每逢5月,上海都是丁红魂牵梦绕的时空。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父辈的精神,继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努力。

丁志壮(原名丁三星),曾在新四军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华野一纵、三野第20军任机务员、机务主任等职。

三野后代们深切缅怀、崇高致敬为解放大上海奉献青春、热血和生命的伟大革命先烈!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光辉不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 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