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重温烈士家书 感悟大爱情怀——有感于江竹筠的七封家书‖郑小林

作者:郑小林 来源:巴蜀家风 发布时间:2024-04-20 13:52:10 浏览次数: 【字体:

重温烈士家书 感悟大爱情怀

——有感于江竹筠的七封家书

郑小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担当史。著名革命女烈士江竹筠的英勇事迹,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忠于信仰、坚守信念、坚定信心、勇于牺牲的缩影。对于“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竹筠,她的英勇事迹在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颂。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除了有江竹筠烈士著名的红色家书《托孤信》外,还珍藏着她在万县工作时写下的七封家书。这些家书是江竹筠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拳拳心声、切切真情,家书的语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透过家书,我们走进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大爱、饱含情怀的烈士精神世界,深深为他们的铮铮铁骨所振奋,被他们的侠骨柔肠所感动。

1947年秋,为配合解放军南下的外线作战,中共川东临委决定由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的彭咏梧在下川东地区组织武装斗争,江竹筠以联络员身份一同前往协助工作。1948年初,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竹筠强忍悲痛,拒绝了组织安排她回重庆工作的照顾,要求继续留在丈夫牺牲的地方工作。江竹筠怀着一腔热血再次来到下川东,但由于国民党加大了对下川东游击队的围剿,暴动地区风声太紧,组织安排江竹筠暂留万县,等待安排。等待的日子,对江竹筠来说是悲痛的,无法为死去的战友报仇,无法完成丈夫的遗愿,让她烦闷又无奈。江竹筠也是孤寂的,她常常因凄然而死的丈夫哀伤流泪,为年幼的儿子而担忧牵挂,晚上一个人时,她无法从情感深处排遣自己的哀伤,于是她分别于2月27日、3月19日、3月30日、4月1日、4月15日、4月23日和6月10日一封接一封地给远在重庆的谭竹安写家信,委婉交流自己的感受,信的间隔时间都不长,信的内容多是抒发心中对自己战友、丈夫以及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这些家书里写得最多的有四个人:

一个是她的丈夫。作为妻子,江竹筠对丈夫有甜蜜、炽热的爱,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在彭咏梧牺牲后,她一边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坚持工作,一边在家书中表露自己的悲伤之情。在信中她写到:

……由于生活不定,心绪也就不安,脑海里常常恼着一些不必要的幻想。他,是越来越不能忘了……

……四哥,对他不能有任何的幻想了。在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他的确已经死了,而且很惨。“他该会活着吧?”这个唯一的希望也给我毁了。还有什么想的呢?他是完了,“绝望”了,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不会领略得到的。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过不气来。

寥寥数字,一字一泪。若不是捧着这些家书,怎能想到一个在酷刑面前如此坚贞不屈的革命战士,对一个组织安排给她的丈夫有如此深厚的挚爱呢?和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和翠萍一样,江竹筠与彭咏梧也是一对“假戏真做”的革命夫妻。1943年,组织安排她与书信里的“四哥”假扮夫妻。那年江竹筠刚刚23岁,还是一个大姑娘,想到要和一个完全陌生的男子朝夕相处,江竹筠开始有些犹豫,但当组织告诉她具体情况后,江竹筠明白这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于是她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江竹筠和彭咏梧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1945年正式结为夫妻,可甜蜜的生活还不到3年,彭咏梧在一次组织游击队员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江竹筠悲痛欲绝,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总是幻想着丈夫还活着,内心悲痛到“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但江竹筠并没有消沉,她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豁达的生死观,她写道:

“可是,竹安弟,你别为我太难过,我知道我该怎么样子地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不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地在我的心里……”

在惊涛骇浪的大时代,这种超越个人私利与爱情的高贵情感,让烈士的精神和风采更加璀璨,更加激励后人前进。

第二个是她的孩子。作为母亲,她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在国家危亡之际,革命者不是没有儿女情长,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子女不再和父母生离死别,革命者牺牲了自己的天伦之乐。在彭咏梧牺牲后,孩子彭云就成为她心灵的寄托,因此每封信中,她总是不能掩饰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现在我非常担心云儿,他将是我唯一的孩子,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我想念他,但是我不能把他带在我身边,现在在生活上我不能照顾他,连我自己我都不能照顾。你最近去看过他吧?他还好吧?我希望他健康,要祈祷有灵的话,我真想为他的健康祈祷了……

江竹筠信中的云儿,就是彭云。她说云儿将是她“唯一”的孩子,“以后也不会再有”。为什么呢?原来,为了革命工作,为实现自己追求的理想,江竹筠在生下彭云的当天,坚决要求医生给她做了绝育手术。保存在华西医科大学的病历档案留下了这一记录:

入院日期:1946年4月18日,出院日期:是5月10日。

诊断:骨盆狭窄手术;传统剖腹产手术及输卵管结扎。

“以后也不会再有”,这是怎样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个人牺牲?彭云的出生,是江竹筠和彭咏梧爱情的结晶,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无疑是非常幸福的。那个年代,多子多福是世人共同的价值观,江竹筠当然也脱离不了生活的那个时代,她的内心当然也渴望和老彭的爱情结晶更多,但她却选择了做节育手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牺牲?工作在她的心中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担任地下党的交通联络任务,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少的顾虑和羁绊,她必须努力而稳妥地展开工作,不能有一丝懈怠。对江竹筠来说,这个选择无疑是痛苦的,但也是无悔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江竹筠的家书里,有着对骨肉亲情的舔犊之情。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时刻牵挂着孩子的一切。

……云儿也成了我时刻惦记的对象。我感谢你,和其他的朋友。云儿是生龙活虎的,我知道他会这样,在你们的抚育之下,他是会健康而愉快地成长的……

……今日进城来二哥处,看是否有你的信。的确我非常想能快点看到云儿的像,他的像照了吗?寄来了没有呢?仍寄原处可收到……

在生活上,她关心孩子的身体,怕他感冒、生病……七封信里,江竹筠写得最多的就是孩子。

……你去看云儿没有呢?他还好吧?这个月(四月)十八日他满两岁了,他这一阵子衣服有穿的吗?……

……你们每个人都健康吧?云儿复原了没有呢?没有生其他的病吧?……

在教育上,江竹筠重视孩子智慧的启发,不希望家人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主张循序渐进的素质教育:

……你作家庭教师,该不会教我的云儿吧?我绝不容许在他这么小的年纪在知慧上给他以启发,注意,知慧,别启发他,让他自己长进,启发早了是不好的……

在教养上,江竹筠认为孩子不能养成“骄、奢、逸”的习惯,要求他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勤、俭、劳”的教育。

……我不希望他要吃好穿好,养成一个娇少年……

……我不愿意他过多的耗费你们的金钱和时间,吃得饱,穿得暖足也。可别骄(娇)养……

不仅如此,江竹筠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家书的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种家国大义,透着一个革命英雄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厚爱和殷切的希望,透着共产党人崇尚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然而,革命的需要,江竹筠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释放情怀,在革命工作中始终毅然决然、大义凛然。

第三个是她的朋友谭竹安。江竹筠对父母、亲人、同志有大海般的深情。谭竹安是彭咏梧前妻的弟弟。刚开始,谭竹安并不能理解自己姐夫和江竹筠。江竹筠知道后,单独找到谭竹安给他说明了情况,并对谭竹安说“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太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如果革命胜利了,我们都还活着,我就把他还给你姐姐。”江竹筠的言语让谭竹安心生敬意,他被江竹筠高尚的人格和坦诚感动。从此,他们就以姐弟相称,成了最好的朋友,在感情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彭咏梧牺牲后,江竹筠虽然自己一直处于痛苦之中,但是她时刻关心着谭竹安的成长。来下川东之前,她曾找到重庆地下党组织的联系人,谈了自己介绍谭竹安入党的情况,联系人很尊重她的意见,答应很快就派一个化名李清的同志去找谭竹安落实。这位同志的确很快去找了谭竹安,只因谭竹安太过谨慎,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当江竹筠从信中知道此事,她立即回信给谭竹安,对此表示了深深遗憾。她在4月15日的信中写道:

李表兄的事就这样放过了,真是遗憾得很。他既然表明姓李谈到四哥和我,当然是李表哥无疑,怎么你竟不相信?竟没有把他认得出来?他是否说过再来看你,以后你如何再和他见面我也不知道了。现在我没有办法看到他,记得走的时候跟你说得很清楚,他既是姓李为什么不追问他是否叫李清,不是就把问题弄清楚了吗?

……李表兄是否再来看你?他讲过没有?希望你们能见面,那怕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很好的,要是能见面,一切事可以同他商量。

作为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江竹筠希望谭竹安能踏上光明大道,能为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一个“真是遗憾得很”加上一连串的质问,既反映出江竹筠对谭竹安走上革命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深切希望,更反映出她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

第四个是她的亲人幺姐。幺姐名叫谭正伦,是彭咏梧的前妻。在江竹筠心里,幺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虽然因为革命形势的需要,江竹筠与彭咏梧结为了夫妻,但她并没有忘记幺姐,并对幺姐深怀愧疚之情,在奔赴下川东前,幼小的彭云没人照顾,于是江竹筠大胆请求谭竹安写信给幺姐,想把彭云托付给幺姐。果然,在感情与理智、家庭与革命的抉择面前,幺姐表现出了一般农妇少有的豁达胸怀,她给谭竹安回信说:“请转告党组织,我虽然文化不高,但革命道理我懂,我理解庆邦(注:彭咏梧),理解竹筠。我会很快来重庆……”深明大义的幺姐不计前嫌,不顾艰难险阻,东躲西藏地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抚养着幼小的彭云。江竹筠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发自肺腑地无比尊敬和爱戴幺姐。她是多么渴望能见见幺姐,和她聊聊家长、说说贴心话啊!江竹筠在信中写道:

……我真想去看看幺姐,也可以混混这无聊的日子,但是又哪里那么容易。不过,要下周仍不安定的话,我就一定到幺姐那儿玩几天去,我想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不过也不定去得成,只不过我在这儿想吧了。

……你给了我温馨,给了我鼓励,我把它(指来信)看了两次。的确,我感到非常的愉快!……幺姐,也成了我不能忘记的人物。可是我能给她一些什么帮助呢?我想去看她,而且很想在春假里去,但是又有多大的好处啊?除了感情上大家得到一些安慰而外,而且,我的身子多病,恐怕在路上出毛病,所以去不去都叫我很难决定。我知道她会像爱亲生的孩子一样的爱云儿,就像我对炳忠一样,基于人类的真诚的爱是不能否认的,我尤其相信……

确实,在后来的日子里,幺姐被江竹筠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在江竹筠牺牲后,她发誓要保护好、照顾好彭云。为此,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在重庆最黑暗的日子里,她带着彭云、彭炳忠东躲西藏,历尽磨难。幺姐对彭云视如己出,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彭云。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彭云也没断过牛奶。无可奈何时,她还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彭炳忠送过人。解放后,国家规定两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抚恤金,但她只领了彭云一个人的。她本来可以到机关工作,但因为彭云刚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她主动去保育院当保育员,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彭云。最终,她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都成了栋梁之才。

江竹筠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留下的江姐精神品格却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重温烈士家书,让我们对烈士、对英雄了解更多、认识更深、情感更切。重温烈士家书,让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共产党人割舍的是对家庭的至爱亲情,坚守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大爱大情怀。

1947年11月,江竹筠全家福(重庆市档案馆 藏)

来源: 巴蜀家风

作者:郑小林

来源: 巴蜀家风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