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长征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旗帜
长征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旗帜
杨丽梅 陶 钰
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长征精神并强调:“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追根溯源,伟大长征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坚守着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文明的当代旗帜。
一、长征精神是执着奋进民族性格的当代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视价值实现的民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历来高度推崇那些追求高尚精神,为了正义诉求把坚守信念和坚持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士。这种价值观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劲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党和红军面对的是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缺衣断粮的生死考验和敌对力量的围追截堵。在此绝境下,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奋起反抗、逆风翻盘,靠的就是执着奋进的民族性格,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唱出了红军胜利的乐观精神;“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说出了红军善于胜利的顽强意志。执着奋进,坚定信念,经过长征的“淬火”,成为长征精神的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之“钙”。
二、长征精神是殒身不恤革命风骨的当代体现
中华儿女历来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孟子豪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北宋大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激励着近代以来优秀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而浴血奋斗。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红军将士肩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长征途中,面对高耸入云、空气稀薄的座座雪山,人烟荒芜、泥潭遍布的茫茫草地,水急浪大、波涛汹涌的条条江河,以及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大炮,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以死求生的革命信念,同敌军殊死搏斗。“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长征中充分彰显。正因拥有此种精神,红军才能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雪山,过草地,以顽强意志征服人的生理心理极限,最终夺取长征胜利。长征的胜利是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长征中所凸显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的基础,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
三、长征精神是知行合一实践品格的当代体现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荀子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强调践行尽性,反对空谈高调。明朝思想家王守仁也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实践出真知。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长征途中,党面临着继续“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还是坚持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考验。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惨重的损失和残酷的现实表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这是当时全党面对的最大实际。1935年,遵义会议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之初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迈出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一步。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便是坚持知行合一的结果。
四、长征精神是精诚团结核心意识的当代体现
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因子。孔子认为:“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可见,团结需以正义为号召,这种优良传统在长征中也得以彰显。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长征是一次大范围的战略行动,涉及多支红军部队和多个革命根据地。全党全军能否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命运,关系到我们革命事业的成败。长征途中,虽然各路红军的出发时间和路线不同,但都能服从大局,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红军战士们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思想上志同道合,在生活上互帮互助,使红军队伍凝结成一个拖不垮、打不散的革命集体,形成了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从而一步步走向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转化为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种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五、长征精神是以民为本哲学思想的当代体现
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观念。《论语·雍也》指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强调勇于担当困难,个人利益放在最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荀子·哀公》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力量。古圣先贤保民、爱民、重民、富民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但做“人民主权”的实践者,同时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真诚依靠人民。党和红军能够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征途中,依靠人民的事例不胜枚举。“十块银圆”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活画;“半条被子”的故事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来源:四川党校报
作者:杨丽梅(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陶 钰(四川省委党校2022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