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同心干,赢来巴山红烂漫——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践及启示‖杨娟

作者:杨 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1 13:36:2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

同心干,赢来巴山红烂漫

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践及启示

杨 娟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转战入川,先后解放通江、南江等县,建立以巴中为中心和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4.2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有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由入川时的1.4万人扩大到8万余人,由4个建制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伴随着军事斗争捷报频传、节节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同样取得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辉煌成就,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镜鉴意义。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主要成就

红军入川前,封建军阀和土豪劣绅掌握地方实权,人民群众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红军入川后,军事上把敌人打倒、政权上普遍建立各级各地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地方武装组织和群团组织,并通过这些政权组织让人民群众彻底翻身。

党的组织建设。红四方面军中的党组织和由川东北地下党转化而来的地方党组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期党组织体系的主体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演进。根据地第一个县委赤北县委成立于1932年12月,书记潘天成,驻地通江县两河口泥溪场;第一个特别市委成立于1933年1月,书记曾广澜,驻地巴中城;第一个道委成立于1933年底,书记何绪荣,驻地巴中城;川陕省委成立于1933年1月,书记袁克服,驻地通江城。鼎盛时期,根据地先后建立1个省委、23个县委、1个特别市委和巴中、绥定2个道委,党组织体系严密且基本实现全覆盖,也基本实现军事胜利的红旗插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生动诠释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地方党员发展、党的队伍建设快速而高效,同时坚持严格的入党条件,既反对“关门主义”,又反对“拉夫式和不注意成分”。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仅赤北、赤江、红江、南江、巴中5县出席会议的地方党员代表就达300多人①。1933年6月,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后,南江、长赤两县就发展党员2000多名,建立两个县委、22个区委、118个乡党支部。1933年12月,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时,仅地方党员就发展到30000多人②。党的组织迅速壮大、党的力量迅速增强、党的威望空前提升,党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拥戴,党组织成为各项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苏维埃政权建设。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占通江两河口,迅速建立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两河口乡苏维埃政府,接着又在泥溪场建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谭永寿。12月19日,在通江县城建立以旷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熊国炳为省苏维埃主席。同年8月1日,巴中召开川陕省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的决议,强调“健全各级苏维埃组织”。到1933年底,共建立2个道、1个特别市、23个县、160多个区、990个乡、43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③。研究发现,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及时而迅速,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序而稳健,在实效性上不及地方党组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军队中的党组织就地指导或直接转化为地方党组织,各个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即宣誓新政权的诞生,不少党组织还带着“新生婴儿的啼哭”,既要面对敌人的破坏,也要面对建设初期群众的怀疑,更要很好解决生存发展问题;其二,苏维埃是人民群众代言机构,基本成分和主体要素是劳苦大众,本身就有一个教育发动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广泛参与的代表性问题,成立时间晚于党的组织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因为战事紧张等原因,不少地方的政权架构只有党的组织没有苏维埃组织,特别是在战斗前线苏维埃建设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地方武装建设。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地区后,积极建立地方革命武装,以作为正规军队的补充,西北军区政治部先后颁布《川陕省军区指挥部组织工作条例(草案)》《西北军区赤卫军条例(草案)》。1933年8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陕省军区指挥部,同步建立各县军区指挥部。各级军区指挥部主要任务是组建和统一指挥地方武装,维护地方治安、对群众进行军事教育和训练、扩大红军、支援与配合红军作战。为数众多、遍布全域的游击队、战斗连、独立团、独立师、赤卫军等地方武装组织迅速成立并壮大,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据不完全统计,川陕革命根据地有县独立团19个,共17000多人;有独立营、连9个,3400多人④。川陕省军区有补充师1个,4000多人。还建有妇女独立营、连、小队和侦察队。地方武装作为正规军队的预备队,同样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敌士气,同时也为大部队提供兵源支持;在地方秩序维护上发挥着保境安民、镇压敌人、保护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作用,不仅实现平战结合、专群融合,还实现了全民皆兵、老少武装、人人能战。地方武装从一开始就是革命的队伍、人民的武装,“扛枪当红军”成为根据地年轻人的最大时尚,踊跃参军的盛况与国民党拉壮丁形成鲜明对比。

群众组织建设。川陕省委十分重视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在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时,就同步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包括工会(雇工会)、贫农会、共青团(少共)、少先队、儿童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反帝拥苏大同盟等。根据地两年召开3次全省工人代表大会,并通过了工会章程和各级工会组织法草案。1933年2月,组建临时团省委,在各地建立团组织,发展团员。川陕省委制订《妇女斗争纲要》,先后召开3次全省妇女大会,推动妇女运动发展。根据地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可以参加的组织,并通过各类群众组织参加革命活动,为革命贡献力量。人民群众被充分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真正成为改写历史、创造历史、刷新历史的基础力量,所有敌人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都是外强中干、弱不禁风的纸老虎、面具人,得到解放的人民成为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也才真正明白自己与土地的生死相连、与革命的血脉相依。同时也造就了根据地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觉悟了的人民、武装起来的人民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基本特点

大革命时期,各个根据地之间的通讯交通存在严重障碍,甚至长期隔绝、不通音讯,给全国革命总体形势造成极其巨大的困难。又因如此,各个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又特色鲜明、独具千秋,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有其鲜明特点、时代精神和区域烙印。

显著的战时性。为生存而战,为胜利而战,胜利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这是全国各个根据地的共同特征。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的28个月时间里,有近20个月是在战争状态下存在的,根据地军民先后进行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广(元)昭(化)战役、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等。整个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始终是围绕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展开的一系列武装斗争,这就使得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十分明显的战时特性,不少县级苏维埃政权不得不随着战事情形和根据地阵线收缩而时存时续。1933年8月,在通江县新场坝召开的100多名干部参加的地方武装代表会议上,中共川陕省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陕省军区指挥部,由张广才任指挥长,同时还组织与会代表对西北军区政治部制定的《川陕省军区指挥部组织条例(草案)》和《西北军区赤卫军条例(草案)》进行讨论学习。为适应战争环境,大会决定在各县苏维埃设立县军区指挥部,以领导和指挥该辖区内的赤卫军、游击队、独立营、战斗连等群众性武装组织。各级苏维埃政权最大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应对接连不断的反“围剿”战争而产生的扩红、征粮、生产等问题,即政权建设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生存是最严峻的任务,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一刻也离不开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革命战争的胜利。

广泛的人民性。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计,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体现了“狂飙猛进”时代大背景下的民本关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有了广泛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和条件。民主选举方面,川陕省党代会制定了选举制度,苏维埃政府规定“工农兵和一切劳苦大众都有公民权”①“有公民权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穷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选举权,只要16岁以上就有被选举权”②,“十家代表制”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的做法极具特色,广受欢迎。军事民主和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民主监督方面,党内设立专门监督机构,苏维埃革命法庭《布告》中也作出专门规定,甚至在村苏维埃的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既要接受党内和上级苏维埃政府的行政监督,还要广泛接受群众组织的民主监督。这不仅为乡、区、县和省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工作计划在广大乡村的贯彻执行,而且还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丰富的探索性。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块大的根据地,在学习中央苏区、借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验基础上,政权建设更加完备、更加成熟,为革命形势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尤其是在频繁的战事斗争中重视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立法方面制定并通过《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川陕省革命法庭条例(草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肃反执行条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反革命自首条例》以及省苏维埃大会执行委员会起草的一切处置违反苏维埃法令的犯罪细则,包括妨害苏维埃执行宪法、土地法令、劳动法令等,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众多的革命法庭中,恩阳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是保存最为完整、资料最为丰富的一个,近两年内审理各种刑事案件近百件。再如,苏维埃组织在组织架构、功能设置、强力手段、人事安排、日常办公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和丰富完善,其基本形制成为今天人民政府的滥觞之一。再如,红军公田也有相关法令制度作为支撑,其综合效益、示范效应十分明显,类似于今天的国有企业之功效。

客观的局限性。不求全责备,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先辈业绩。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有力支持和促进了革命战争,成就卓越是不争的事实,不容置疑、不容忽视,但也应注意到根据地政权建设受当时“左”倾思想严重干扰,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打上历史印记。一是政权结构和机构设置上的诸多局限。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庞大,省苏维埃政府2000余人(含各委员会、保卫局等),各委员会、各部处负责人甚至不知道本部有多少干部。各县苏维埃政府不下300人,区政府有数十人,乡有十余人,村也有七八人,庞大机构经费开支无预决算,主要靠打土豪解决。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重叠。如保卫局、裁判委员会、革命法庭之间,交通委员会与交通司令部之间的职能职责高度近似甚至重复;特别是财政委员会和红军供给部混在一起,一切经费均供军队,苏区的财政建设和巩固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各级政权组织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工作,尤其是苏维埃组织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苏维埃政权一定要把握在工农手中”口号倡导下,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不少贫农、雇农、工人出身的同志来领导机关工作,这些同志没有受过教育,使得根据地的各级苏维埃政府不同程度存在着工作效率偏低、工作头绪零乱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启示

昭昭辉煌,代代风华。中国式现代化让亿万人民同心干、同德行,让亿万人民为之而奋斗,不胜不休。从党的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执政的环境、执政的要求和执政的目标变了,但执政的宗旨、执政的理念并没有改变,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在90年前的伟大成就和勇敢创造给我们今天带来诸多启示和思考。

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组织始终紧扣军事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取得优异成效,为川陕苏区成长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中国革命作出极大贡献。党在根据地所有事业、各项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旗帜打到哪里革命政权就跟进到哪里,党成为根据地的领导者和主心骨,是革命胜利的指路灯塔和根本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最基本的经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历史耐心,尤其需要全党全国全军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以史诗般、革命性的斗争创造新的辉煌,并以此告慰革命先辈。

必须坚定不移代表人民为民服务。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依靠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打破敌人的重重包围、道道封锁,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人民政权最鲜明的特质就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人民政权的靠山,人民政权也是人民群众的靠山。人民当家做主在根据地各级政权的组织架构、实际运行中得到了最充分、最直接的体现,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但瑕不掩瑜,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性才是其本质属性,正因为这一点人民才会汇聚、团结、战斗在根据地的政权组织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是胜利之本、奋进之源,豪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已徐徐展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旨归没有变,我们的党永远是人民的党,我们的政府永远是人民的政府。

必须坚定不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风起云涌,极为深刻、极为广泛地赋予苏区鲜明的精神风貌和特殊气韵,也让这块土地有了深沉而厚重的红色记忆。苏区政权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事理逻辑、社会逻辑当中饱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将之放在更大的历史范畴来研究历史规律,我们发现发展是永恒的,矛盾是变化的,以一成不变的静态眼光看待事物,迟早会落伍掉队的。历史可以镜鉴今天,但不能代表今天。尊重历史、致敬历史但不囿于历史才是史学家应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无法预料更无法穷尽今天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也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是对川陕苏区峥嵘岁月、光荣历史的最好传承、最高致敬。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杨 娟〔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