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晋绥分局党校里的故事(下)‖辛洪保
晋绥分局党校里的故事
(下)
辛洪保
《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是一本功在当代、润泽后世,很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教材。图集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革命气息,沉淀着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翻阅沉甸甸的红色图集,我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由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一个执政党的伟大历史转变中,中共晋绥分局党校非凡的社会地位和重要的历史作用;我看到了:经过分局党校革命大熔炉深造后,一大批用信仰武装起来的干部群体奉命出发,南下路上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生活况味;我看到了:南下干部为了党和人民崇高的革命事业,甘愿奉献自己青春与宝贵生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风雨征程;我看到了: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伟大的“吕梁精神”光泽。
阅卷深受启迪,随笔思绪万千。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让新时代里更多的人牢记这段红色革命历史,筑牢信仰之魂,笔者以图集中有关事件为题材,写了几段小文与众分享,意在“讲好晋绥分局党校里的故事,”也是献给《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的一点心意。
一场浪漫和感动的婚礼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站在新起点,走进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温南下干部工作团群体“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为加深对南下干部工作团出发前在临汾中共晋绥分局党校生活战斗的辉煌历史片段的认知度,笔者专门到金殿镇党委办公室,借回一套由原临汾中共晋绥分局党校教育长杜心源女儿杜秀文女士捐赠的《艰难的奉献·杜心源纪念文集》。无论是上卷“心中的丰碑·缅怀篇”,还是下卷“无悔的人生·传记篇”,通篇字里行间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杜心源同志走过的辉煌革命人生路。他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信仰,立场坚定,是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高尚思想品德与工作典范很有感召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重、追思怀念。
该书资料珍贵翔实,为进一步研究分局党校历史提供了真实依据。阅读第五章“晋绥风云·临汾党校”,妇女干部孙鲤的一段回忆录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与毛大风原定于1949年结婚,那时我已经24岁了。可分局主要领导要求我们南下到四川后再结婚。之后,杨效龙同志告诉我们,心源同志批准我们结婚,说结婚后在南下行军途中互相照顾方便一些。当我赶到毛大风的住地已是晚上十点钟了,报社的同志们还来热闹一下。党校是集体宿舍,我们俩和衣而坐,度过了我们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南下了。”
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婚礼,竟然是如此简朴。相亲相爱,情投意合,互相帮助,是他们的幸福婚姻观和革命的人生价值观。于是,一场浪漫色彩浓厚的革命化婚礼,被收入到“讲好中共晋绥分局党校里的故事”系列章节中。
常言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沿今,习俗依旧。结婚,对于志向远大、风华正茂的男女年轻人,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值得留恋的一件大事,故有“终身大事”之说。无论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的封建社会,还是思想文明开放的现今年代里,为了男婚女嫁之事,父母都会操碎心、磨破嘴、跑断腿,甚至要举尽家里财力,努力走完相亲、订婚、结婚三部曲。宁可婚事后家中粗茶淡饭,也要把儿女们婚礼办得隆重风光,热热闹闹。
环境决定意识,时代造就人生。虽然,婚礼是神圣而美丽之事。然而,革命前辈南下女干部孙鲤与毛大风二位同志,为了追求心中最高理想,为了早日南下去解放新区创建新生政权,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俩在终身大事上,“敢于无私奉献”,甚至不畏牺牲个人利益,良辰吉日举办了一场闪电式的革命化婚礼,被传为一段美好生活的佳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24岁的孙鲤,原想把她与毛大风的婚事选定在这一年举办,于是便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书。但是,当年革命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南方新的解放区又急需大批接管干部。况且南下之路坎坎坷坷,充满着未知数。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组织上一直没有给予批准。想到待南方政局稍微稳定时,再安排他俩的婚事。二人只能服从命令,婚期一拖再拖。形势在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干部工作团准备南下前夕,为了路途相互照顾方便,出于人性化管理,组织上特批准二人马上结婚。
万里晴空,一声惊雷。闻知组织上批准了自己的婚事,孙鲤惊喜万分,喜上眉梢。她洋洋得意地慌忙收拾好自己的行装,三步并着两步向党校所在地伍默村奔去。党校七部所在地襄陵镇,离伍默村有十几里路程,晚上十点钟她才赶到。
孙鲤同志来了,毛大风欣喜若狂地见到了朝思暮盼的未婚妻。在首长与同志们见证下,他们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此时此刻,新郎没有标致的婚服,新娘也没有艳丽的婚纱,二人身着平日里早已有几处缝补过的旧军装。没有鞭炮声,却有同志们欢呼雀跃、兴高采烈祝福的掌声。没有举办丰盛的婚宴,却摆放着一盘瓜子几颗喜糖。没有大操大办婚事,却有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没有布置一新的洞房,却有集体宿舍坚硬的大通铺。从这里他俩走进了爱情婚姻大殿堂,面对面谈天说地话未来。和衣而睡,又一同进入甜蜜的梦幻中。从此,这对革命伴侣携手并肩、不离不弃,相依相伴、白头到老,天长地久。
阅读《艰难的奉献·杜心源文集》,在“追忆恩师”一文中,笔者和毛大风同志曾有过一个照面。于是,我又赶快从《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中去寻找二位。很快我见到了英俊潇洒的毛大风同志,却没有寻见孙鲤同志的影像,心中还是留下了一个小小遗憾。
党校炊事员刘槐珍
临汾市、尧都区、金殿古镇,不仅历史文化十分悠久,近代革命红色文化元素也非常浓厚。阅读《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方知中共晋绥分局党校当年以伍默村为轴心,曾辐射全镇多个村庄。北起本镇界峪村,南至本镇坛地村,亦有小榆村、贾册村、苏村,后来经调研查询,还有河南村、晋掌村。正是:一花引来百花艳,朵朵向阳放异彩。
心想,写完“一场浪漫和感动的婚礼”后,本打算刀枪入库,暂时停下笔休息几天。没料到事与愿违,我在“平阳方志”微信群里,转发《耄耋之年话党校》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竟然又捕捉到了一条重大信息。群友刘铁山(本镇官磑村人)同志告知说,官磑村曾有人在党校里做过饭,村老寿星刘顺德同志知道此事。
腊月十八日金殿古镇逢集会,虽天气寒冷,但集会上依然热闹非凡。新年的钟声将要敲响,乡民们加快了准备年货的步伐。丰盛的年货开始上市,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南来北往的人群,一个个脸上充满着优越幸福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国人生活的幸福比蜜还要甜。肩上有担子,心中有责任。我顾不上购买年货,决定事不宜迟,要即刻顺藤摸瓜,于是,在使命感召唤下,笔者骑着车,冒着严寒向官磑村奔去。
刘顺德老人时年94岁,虽满脸布满着岁月沧桑,但他依然对往事记忆犹新。据老人回忆:官磑村虽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却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古村落。民以食为天,相传西汉刘渊在金殿建造古汉都时期,在这片水资源丰富的河岸边上兴修了几座水磨坊,专给皇宫搞粮食加工。“官磑”得于名胜,至今村内刘姓人氏较多。官磑村落闪耀着历史光泽,解放战争时期村落又红星照耀。临汾解放前后,中共晋绥分局党校曾有培训单位驻在该村。由于保密关系,单位名称不详。据刘顺德老人回忆,自党校来村后,村人刘槐珍就开始给党校学员做饭,一直到南下撤离。当年党校人员分别住在李家院、周家院以及刘家院内。李家院与刘家院紧邻,相互为斜对门。灶房设在周家院里,每到开饭时分,散落的学员才相聚在一起。
刘顺德
再回首,追忆党校一事,老人尘封已久的话匣被打开,像似黄河裂开了口,滔滔江水、话语不绝,说出了至今脑海中影响较深的几件往事。
一件事是:当年盛夏时节,夏意正浓。某天,有位操着浓重西北腔的妇女,肩上背着一个破旧粗布包袱,来到我家院内说是前来寻找自己的丈夫。没有睡床,只能卸下一扇大门当床用。看到这位妇女不仅从包袱里拿出来一双布鞋,鞋里还藏有一支小手枪。我心里暗想,看来该女人不简单,肯定是个官(干部)。
第二件事是:某天上午我家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原来是为一对男女青年学员举办结婚仪式。那时生活条件很差,党校里的年轻人实行革命化结婚。不鸣婚炮、不设婚宴,就是当着大伙的面,谈谈恋爱经过,说出婚后革命志愿。然后,互相鞠个躬,就算是正式夫妻。
第三件事是:当年党校学员中有个名叫白喜的姑娘,是邻村金殿村人。走时还开玩笑说,要让我跟着她们一起去南下。新中国成立后某年(大约1960年前后)某天,我前往临汾城里去办事。半路上迎面有辆小轿车开来,那时小轿车很少,一般人都没坐过。于是,赶快避让。没想到我躲到路南,小车就往南开。我躲到路北,小车又往北开。惊吓得我心里像是十五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恐慌生气时,小车忽然停了下来,从车里走出一个妇女。只见她眉开眼笑,快语惊人哈哈大笑说:你不认识我呀!我是白喜。啊!怎么真是你呀!白喜,做梦也没想到会在这儿遇到你。刚才不知道你是故意的,可把我吓得不轻。两个人开心地话古忆今,互问吉祥安康。
第四件事是:党校与村民情深似海,友谊长存。党校在时,学员们都穿便服,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平时很难判断他们谁是领导谁是兵。学员们思想觉悟高,说话语声温和,谈吐从容,军民关系十分友好。
常言说:没有不散的筵席。为了革命事业,学员们接到命令便出发南下了。当年时值秋季,由于下雨天时间超长,气温低,学员们走时,田地里的玉米像关公一样长有红胡须。后来,每到秋季人们看到农田里玉米长出红胡须,睹物思人,便会想起党校亲人们。
刘槐珍为党校学员做饭的故事,又一次填补了《父辈的南下》纪念图集历史空白,很是欣慰。此时此刻,心中一股幸福的暖流在涌动,身上的寒意顿时也消散了许多。
初稿于和泽佳源医院病床前
定稿于2023年12月10日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辛洪保(山西省尧都区金殿镇峪口村村民,1954年生,初中文化。1973年入伍,1974年入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1977年退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喜好文学,业余时间编著有《峪口村史话》《金殿古落趣闻》《金殿红色记忆》等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